潜山热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潜山征婚网
搜索
楼主: 天柱小露水

天柱山旅游大典 想了解自己的家乡的人进来看看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峰雾淞]  每值春秋两季,日朗气清,在海拨1000米以上主峰区会出现冰霜凝结于青松,棵棵松树宛若珠玉盖顶,远近高低冰雕玉饰,整个山颠仿佛琉璃世界,比起雪霁少了些黑白反差,多了一层朦胧之美。

人文资源

(一)古今名人

[皖伯大夫]  (生卒无考),春秋时皋陶后裔,偃姓,一贤者,史逸其姓名,故只称周大夫皖伯,治理皖地有德行。山、水、国、祠得“皖”之称。

[王  番]  (227—266年),字永元,三国吴庐江人(今潜山)人,始为尚书郎,去官。孙休即帝位,出为所用,官至散骑中常侍,加附马都尉,曾出使西蜀,蜀人称其能,还为夏口监军。孙皓称帝,复入为常侍,为人高尚洒脱,不拘细节,耿直不阿,敢于直谏,曾名重一时。孙皓凶顽残暴,番每直言触之,因有杀蕃之念。甘露二年(266年),皓在大晏群臣时假言蕃醉酒失仪,予以杀害,年仅39岁。

王番在天文学、数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晋书·天文志》和以后历代的《天文志》,大都转载了他的考度论。他根据张衡“浑天仪”学说和亲自观察天象的结果,重制浑天仪,并写了《浑天仪图记》,分周天为365.25度,立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4度(现代测定为25.5度)。修改了张衡的天文数学,求出圆周率为3.1555,比张衡、刘徽、祖冲之完整、精确。

[左  慈]  (生卒无考),字元放,东汉末年庐江郡(今潜山人)方士,我国著名炼丹家,大魔术师。《后汉书》称他“少有神道”。旧方志说他在“天柱山中精思学道,得石室、中丹经。”《后汉书·本传》说他“能变鲈鱼,隐身遁形,又知房中补导之术。”东汉丹鼎派道术由他继承和发展,葛洪《抱朴子金丹》载:左慈有《太清丹经》三卷、《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论》一卷授葛玄。初平元年至兴平二年(公元190—195年),左慈隐身天柱山修道炼丹,天柱山下自九井河上至良药坪,沿途都留下他隐山炼丹的遗迹。

[曹  松]  曹松(830—903)字孟征,晚唐舒州(今潜山)人。早年,家乡战祸频仍,曾在建州、洪都等地避乱,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年届古稀,才考取进士,入“五老榜”(另四老者是刘希羽、刘象、柯崇、郑西颜),官授秘书省正字。

曹松毕生苦读,诗学贾岛,铸字炼句深得其旨,著《曹梦征诗集》三卷,计诗130多首。他因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故其诗作表达对统治者的愤慨和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他曾以“碧角簟”为题,描述当时家乡舒州竹席作工精细与凉爽宜人。

诗为:“细皮重叠织霜纹、油腻铺床胜锦茵。八尺碧天无点翳,一身青玉绝纤尘,绳红只恐烟黏足,客卧浑疑人侵身。暑日不叫炎气入,满堂秋色冷龙鳞”。《唐书艺文志》《唐诗纪事》《全五代诗》及《文献通考》等都录载了其人其诗。

[独孤及]  独孤及(725—777)字至之,唐河南洛阳人,天宝进士,代宗时官至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出任舒州刺史,舒州旱朝庭未赈,独孤及开仓赈济,百姓拥戴。著作有《毗陵集》。他热爱天柱形胜,作《天柱峰》《皖山祷雨文》《三祖鉴志禅师碑铭》。

[吕  谓]  吕谓(730—796年)字君载,唐河中人,举进士,任吏部侍郎,后贬为歙州司马,舒州司马、刺史,爱天柱形胜,筑草堂以居,题刻石牛古洞。贞元二年(768年),皖山东南崩裂,吕谓奏朝庭改万岁乡为玉镜乡、玉照乡。

[李  翱]  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城纪(甘肃泰安)人,唐散文家、哲学家,贞元进士授秘书郎,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庐州、舒州刺史,谏议大夫,捡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从师韩愈,文词浑厚是唐古文运动参加者。任舒州刺史有善政,建舒州新堂,并为作铭,又撰《别潜山文》天柱山石牛古洞留有石刻,沉雄峻拨,唐书珍品。

[李  常]  名公择(生卒不详)唐河南人,天宝为河南少尹。后为舒州别驾,崇仰禅宗三祖,故在三祖寺寻访三祖墓、启真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粒,出已俸,塑像灵塔,三祖塔(觉寂塔)为其所创。

[王  ]  王(1019—1085),字禹玉,祖藉成都华阳,随叔父王罕迁居舒州(今潜山)。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2年)王中进士甲科第二名,初任扬州通判,后入京都修起居注,又进知制诰等职,兼任端明殿学士,得赐盘龙金盒,拜参加政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进金紫光禄大夫,封歧国公,同年五月卒于位,宋王悲痛罢朝五日。

著作有:《四库全书总目》录载王《华阳集》60卷,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王为宋王朝起草诏书18年,重大典策多出其手。

《宋两朝国史》120卷,续《宋六朝》会要。《王集》100卷。收载在《宋史艺文志》。

[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人,元佑六年(1070年)进士,历任检法御史,朝奉郎等职。

李公麟诗书画兼长,尤以绘画见称,集众家之长,自成一格,为宋代画坛中佼佼者,与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秦少游等多有交往。1080年在天柱山石牛洞画黄山谷坐青牛像。

著作有《古器图》。宋时御府收藏他的画作有107件,其《九歌图》《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声名尤著。

[朱  翌]  朱翌,字新仲(生卒不详)自号潜山居士,宋舒州(今潜山)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进士。初任溧水主簿,后任秘书监中书舍人,知韶州、宣州,移平江府。仕终敷文侍制。预修《徽宗实录》,文章显重一时。

朱翌著述甚多,《潜山集》3卷、《潜山诗余》1卷、《猗觉寮杂记》2卷、《朱翌集》45卷,其书目收录于《宋史》、《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总书目》。当代《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朱翌名山胜景,游览殆遍”。有《湘江集》多为描写祖国山川秀丽之作。

[吴  ]  字才老,宋舒州(今潜山)人,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应召试馆职不就,放浪多年,后授太常丞,因为淅东帅,代其草疏,奏表含有讽刺之意被秦桧知情,贬才老为福建泉州通判。

著作有《稗卷》、《书稗卷》13卷、《毛诗叶韵补音》10卷、《续解楚辞释音》10卷、《论语指掌考异》1卷、《说例》1卷、《韵补》5卷,开古韵辨析专著之先。

[刘  源]  字叔清(?—1282年),宋末淮西野人源(今潜山彭家岭)人,咸淳元年(1265年),刘源奉命组织义兵联络山寨,抵御元兵南下,德佑元年(1275年)安庆知府范文虎降元,安庆沦陷,刘源激于义愤于景炎二年(1277年)与张德兴联络,傅高也起兵响应,恢复了司空山、野人源联合出击,屡败元军,欲恢复安庆未成功,于是合兵转赴湖北,夺得黄州寿昌军,延用宁景炎年号,元贾居贞令湖北宣慰使郑鼎大战于樊口,元军败郑鼎坠水死。同年八月元将昂吉尔率部征讨,先攻刘源寨不克,移兵破司空寨,黄州寿昌军复陷。刘源退守天柱山诸关寨,元兵围攻山寨,刘源出奇制胜,杀伤甚众。后因军力悬殊,最后寨破,刘源战死。他率领十万军民艰苦卓绝奋战十五年,事迹悲壮。彪柄千秋。

刘源死后,元兵割走首级,乡民寄托哀思,用檀木配制假头,安葬天柱峰东百花崖,明宣德七年(1432年),追封刘源为“护地大王”,并命就墓地建庙宇,成化三年(1467年)迁庙于刘源故里彭家岭,改称大王庙。俗2月15日、7月15日举行春秋两度庙会,以示纪念。在西关寨石壁上,至今仍保存刘源记事石刻。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  桂]  徐桂,字子芳,号秋亭。潜山人,明嘉靖已未(1535年)进士。初授东昌司、后擢刑部主事,历员外郎,旋升郧阳知府。他处理案件以事实为据,遇有疑案,追查根由,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郧阳有僧人在庙中暗设机关,良家妇女失身受害,危害一方,徐亲自赴寺,缚主僧勘问,查明实情后,处死作恶僧人,焚毁该庙,其患得以根除。徐桂因此罢官司,归乡后,在潜山白云崖筑室著书。

著作有《丹台集》20卷、《郧阳志略》9卷,书目录载于《明史》《钦定文献通考》及《四库全书总目》中。

[葛  暹]  (生卒年代不详)潜山处士。朱元璋于江西鄱阳湖攻陈友谅,葛暹输粮食千担,大军粮饷得以补给,方获全胜,这是一次具在战略意义的战役。朱元璋称帝后,赐官赏金而不受,乃诏封“尚义处士”。其子永绶官至监察御史,明洪熙元年(1425年)三祖寺院倒塌无持,于金陵灵谷寺迎善达、福照二禅师来三祖寺住持并捐资重建大殿及装饰佛像。后人于寺前建葛公祠,以志纪念。

[张必刚]  字健夫,号立斋(1703—1792年)潜山县南厢人,乾隆丙辰(1736年)进士,辛酉(1741年)授澄边(今海南省澄边县)知县。任期中四上辞呈,乙丑(1745年)获准归乡,一面教书、一面著述。他热爱皖山,1781年,编纂《潜山县志》,对名胜古迹、天柱胜景、潜山风物论述详备。著作有《三礼会通》2卷,《浚元书》16卷,被收入《四库全书》。虎头崖石壁留其“超然物表”题刻。

[李  白]  李白(701—762年),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天宝初年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安碌山之乱,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安徽当涂,著作有《李太白集》。

天宝七年(748年),李白渡江至皖南,从江上望天柱山,赞不绝口,写下了《江上望皖公山》。750年,李白游览天柱。《安庆府志》载:“结精舍于皖山,读书其中”实现了“投迹归此地”的宿愿。有《避地司空源言怀》、《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谒庐江主人妇》,赋《望夫石》、《志公画赞》等诗作。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山西)人,后迁下?(陕西渭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为江州司马,长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任江州司马间探访天柱山,有七律《题天柱山》。

[郑  谷]  (生卒不详),唐末诗人,字守愚,宜春(今江西省)人,曾以水曹中郎出守舒州,为纪念左慈,曾在汉祭台旁建“左真人仙堂”后圮。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庆历进士,任参加政事、宰相,封舒国公、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著作有《王临川集》、《临川拾遗》、《三经新义》、《老子注》。

皇佑三年(1051年)任舒州通判,此间与天柱山结下不解之缘,先后赋有19首诗歌以颂天柱名胜。县内天宁寨留有“舒王台”胜迹。

弟王安礼,官至尚书左丞,元佑(1086年)后,贬知舒州。

第王安国,官至秘阁校理,著有《王校理集》,曾同兄王安石夜宿三祖寺,夜游石牛古洞。

潜山先锋网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  轼]  (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官至吏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元佑八年(1093年)来舒州,与张商英、苏子平游览天柱山灵仙观,竭司命真君塑像。元符三年(1100年)8月,任舒州团练副使。在永州(今湖南零陵)安置。11月,又授任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可择地定居。苏东坡在舒州,以诗记事4首。“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卜居为终老之计。”表达对舒州无限深情。
[黄庭坚]  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元封(1080年)改任吉州太和知县(今江西泰和),从开封到江南赴任,路过舒州,游天柱山石牛洞,爱其林泉之胜,自号“山谷道人”,在潜寓居间作诗多首。“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宾、丘揖观余书青年篇庚申小寒黄庭坚”题刻保存完好。他在《题潜山》诗序中说:“吾家潜山,实为名山之福地”将潜山视为自己第二故乡,摩围泉品茶,捐资建“山谷”读书亭,原亭已废,现重建名“涪翁亭”。宋后将他寓居读书山改称黄山。
[胡瓒宗]  胡瓒宗,字世甫、孝思,号可泉,甘肃天水秦安人,明正德进士,官都察院右御史,历任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为官廉洁,政绩卓然。著作有《辛已集》、《丙辰集》、《鸟鼠山人小集》、《愿学编》、《近取编》,任安庆知府时,兴利除弊,大兴教育之风,改建皖山书院,移修山谷书院,兴水利开吴塘、乌石工程,于三祖寺建三高亭,并撰记,于安庆建天柱阁,以便眺望天柱山。擅诗文,是继宋代名相王安石之后,赋诗题刻最多名人。
[张同之]  (生卒不详),张孝祥之子,宋和州历阳人,历任舒州知府、直秘阁、江南西路转运判官等职,绍熙二年十月(1191年),题诗刻石牛古洞。
[王士祯]  (1634—1711年),字子贞贻上,号阮亭、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著作有《池北偶谈》、《带经堂集》、《居易集》,他行经安庆至潜山写诗4首,称赞古岳天柱“处处溪山好,倪黄画亦难”、“天心爱羁旅,岩壑饱经看”。
[阮自华]  (生卒不详),字坚之,怀宁人,明万历26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著有《雾灵诗集》、《碣石室漫语》,明万历间于天柱山购置斋田、茶地、山场,建佛光寺,迎达观驻马祖,丁酉(1597年)与桐城吴应宾一同上书奏请敕封马祖庵,诏定“佛光寺”。阮有《题天柱寺》诗,并题刻“嘉平馆”于马祖洞门。
[乌以风]  乌以风(1901—1989年),字冠君,号“忘荃居士”、“一峰老人”,原籍山东聊城,192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浙江省图书馆编纂,省立高中教师,安徽省教育厅秘书,宣城中学、安庆一中校长,四川重庆大学副教授、潜山景忠中学校长,1942年担任天柱山开发委员会委员,安徽大学教授、安庆师范教师,解放后被划为右派错判入狱,后遣送农村劳动,1979年平反复职,1986年任安庆师院心理学教授。1979年后先后被推选为安庆市四、八届人大代表,省政协第四、五庙政协委员。
1933年起,乌以风开始考察、研究天柱山,1937年登顶描红,1942年开始,开山修路,先后筹资建天柱山房、望岳亭、募资修建了岳云山馆、七人洞,以及从良药坪至拜岳台2000多级石阶。
1938—1984年,他经多次实地考察,多方搜集资料,辛勤努力,终于写成《天柱山志》并出版发行,填补了天柱山历史无志的空白。为开发被冷落千年的历史名山身体力行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著作有《李卓吾著述考》、《天柱山志》、《中国中古时期儒释道三家关系史》、《马一浮先生学赞》、《马堪翁诗词集》、《性习论》、《岳云山馆诗稿》、《天柱老人书信集》等。
[程长庚]  (1811—1880)名闻檄,字玉珊,清代潜山程家井人。
长庚自幼聪明好学,1823年随舅父进京,入“和盛成”科班学艺,继入“四大徽班”中阵营最强大的“三庆班”。初演“文昭关”一鸣惊人,在表演上生、旦、净、末、丑皆精,尤工老生、注重人物塑造、形神兼备。唱腔字正腔圆、高亢饱满,有“穿云裂石、余音绕梁”之誉。咸丰元年(1851年),文宗召三庆班于圆名园演戏,长庚演”群英会“文宗亲赐五品顶戴,授京都梨园公会“精忠会”会首,升内延供奉。
程长庚任三庆班主、三大徽班总管,后任京都梨园会首,引领诸多戏曲艺术家,在徽调及安庆二黄的基础上,融合古老的弹腔、吸收汉调、兼取昆曲、借鉴秦腔诸曲精华、形成独特的唱腔、表演程式和风格。奠定京剧艺术基础。授业杨月楼、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等一大批京剧演员,是京剧创始人之一,故称“一代伶圣”、“徽班领袖”、“京剧鼻祖”,潜山县设“程长庚陈列馆”,可供参观。
[张恨水]  (1895—1967年)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省潜山县岭头乡人。出生于江西广信,曾就读南昌农业学校、苏州蒙藏垦殖学堂。他勤奋好学,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历史、哲学和各种文学作品。1911年,开始仿作小说,1918年起,在芜湖《皖江日报》,北平《益世报》、《工商日报》、《世界通讯社》,上海《新闻报》、《申报》“联合通讯社”《今报》、《世界晚报》、《新民报》任编辑或专栏作者。解放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馆员。1924年发表第一部有影响长篇小说《春明外史》,相继有代表性的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燕归来》、《小西天》、《巴山夜雨》、《纸醉金迷》、《五子登科》、《南游杂志》、《孔雀东南飞》问世,深刻揭露旧社会官场黑暗、军阀罪行,对下层人民寄于深切同情。抗战时期鼓动抗战作品有《热血之花》、《东北四连长》、《潜山血》、《前线的安徽》、《冲锋》、《游击队》、《弯弓集》等。
小说之外,他还写有大量的文艺性、新闻性散文、3000首左右的诗词和一些剧本。全部作品在3000万言以上,被称为“章回小说大家”、“通俗文学大师”、“新闻战线上徽骆驼”。毛泽东先后在重庆(1945年)、北京(1956年)接见张恨水,在重庆将延安土产的泥料、红枣、小米送给张恨水。
张恨水笔名很多,多次使用“潜山人”、“天柱山人”、“天柱峰旧客”署名发表作品。诸多作品以潜山家乡民俗作为素材,一往情深,亲切动人。
为研究这位小说大家,1988年10月成立了“张恨水研究会”。潜山县“皖光苑”专设“张恨水陈列馆”,供游人参观。
[王步文]  (1898—1931年)字伟模,原属潜山县后北乡人。今划入岳西县境,192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上海大学学习,与恽代英一起从事工人运动,同年冬回家乡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925年留学日本,任中共海外总支常委,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总工会青年部长,中共安徽省临委委员、中共中央巡视员、安徽省代理书记等职。1931年因判徒出卖在安庆壮烈就义。
[储皖峰]  (1896—1942年)字逸安,潜山槎水人,现代著名学者。1927年于南方大学毕业。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专治文史,参加北京大学国家研究所,与同仁办立述学社,编《国学月报》。1930年兼任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教职,一生著述70余种, 主要著作有《建安文学年表》、《唐诗概论》、《中国文学史》上下卷、《中国文学选读书目》等。
[宝  志]  (436—514年)《高僧传》(卷十)称:“俗姓朱,金城(甘肃兰州)人。”《安徽佛门龙像传》载:朱氏妇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7岁依钟山大沙门僧俭出家,修身禅业,面方而莹澈如镜,手足皆鸟爪,止江东林寺。至宋泰始初(466年),忽辟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传为神僧。505—507年来到景色奇绝的天柱山麓,先住洞习数年,得隐居于此的何氏兄弟献其故宅,才多方募化改宅建寺,梁武帝(536年)赐名“山谷寺”。982年,宋太宗赐号“道林真觉禅师”,谥“志公”。据《花朝生笔记》称,济公这个人物就是以南北朝的宝志和尚为原型塑造而成的。
[僧  璨]  (?—606年),俗称无考,徐州人,北齐居士。《景德传灯录》卷三载:“从慧可(禅宗二祖)受法”,北周武帝灭佛时(560—578年),来往于舒州(天柱山)、司空山(岳西县),十余年无人知者。”隋开皇十年(590年)正式驻锡山谷寺,592年传法四祖道信,大业二年(606年)于山谷寺前大树下为众说法时合掌立逝,葬于寺后。唐天宝四载(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启真身火化,得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建塔,塑像。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赐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御史张延赏奏请代宗谥璨号“鉴智禅师”。璨于山谷寺著《信心铭》,是佛教禅宗重要文献。
[崇  慧]  (?—779年),唐代僧人,俗姓陈,今四川彭县人,唐乾元初(758年)往舒州天柱山创寺,永泰元年(765年)敕号“天柱寺”。“慧居山演道凡二十二载,大历十四年(779年)敕赐寺名“天柱山永庆禅寺”。崇慧塔已毁,村民部分恢复“天柱寺”。
[马祖道一]  (公元709—788年),唐代僧人,《景德传灯录》卷六载:本姓马,名道一,汉州叶邡(今四川省会邡县)人,初从资州(四川资中县)处寂出家学禅,在渝州(今重庆市)圆律师处受具戒,后到湖南拜让禅师,马祖善古今传诵,先栖西裹山,又南至龚公山,四方徒众云集,座下弟子百十人。代宗大历(766—799年)间住钟陵(今江西南昌)开元寺。因得官吏扶持,其派甚大,称“洪州宗”,逝后,宪宗谥“大寂禅师”,马祖是禅宗六祖慧能再传弟子。马祖与弟子怀海是禅宗“百丈清规”的创始人。他曾多次来天柱山住洞习定,后人建庵纪念,庵名马祖,洞名马祖。
[达  观]  紫柏真可,字达观(1543——1603年),俗姓沈,苏州吴江人,17岁杖剑远游,途遇胡丘曾明觉,遂从出家,20岁受具足戒。达观生性豪放,相貌魁梧,思想上主张“不以释迦压孔老,不以内典废子史。于佛法中,不以宗压教,不以性废相,不以贤首废天台。”关注国事民生,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1597年,阮自华迎达观住天柱山马祖庵、大德召众,马祖庵盛况空前。
[月  海]  (?—1967年),安徽省毫县人,早年出家,遍参名宿,戒律谨严,为宗门上座。民国初,住锡安庆迎江寺。1942年主持乾元寺,从1944年起,三年之中,大殿、院门、经楼、寮舍及觉寂塔、大小70余间都先后修缮完成。爱国爱教,得崇一方。抗日战争时,一日本兵酒后登塔,坠地而绝,日少佐要杀僧焚寺,月海挺身而出,陈述事实真象,表示独自承担,日军见他大义凛然,毫无惧色,理由充分,才散兵作罢。归寂后,先葬迎江寺,后移九华山。
[宏  行]  (1933—2002年),安徽省望江县人,1982的出家九华山,1987年任潜山县三祖寺住持、省政协委员。宏行效事宽康,立下“诸法因缘生,南岳展宏图”誓言,为恢复弦法三祖道场,他花70多天,历9省21市,33座寺院游方,以取各寺建设管理经验,历经10年,募资1000多万元,自行设计施工,相继恢复和新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千佛殿、宝公殿、客堂寮房、海会堂、法堂、山门,迎奉和装塑佛像千余尊。寺达规制。宏行爱国爱教,勤俭持院,住持期间捐资2万多元帮助贫困儿童109人,民师24人,2001年于三祖寺归寂,真仪火化,得大小舍利30余颗,葬寺东。
(二)历史事件
[汉礼南岳]  《史记封禅书》:“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北至瑯玡,礼其名山川”。
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刘彻南巡郡县,曾以天柱山为南岳,自九江顺流而下,在安庆附近盛唐湾入潜水,登天柱山行南岳祭礼而去。汉武帝在天柱山留下遗迹有旌驾桥,传为汉武帝登山车驾经此,桥名“旌驾”,现在野人寨东,桥北有拜岳处,又名拜仙台、祭台,又名封禅台,台上尚存巨大石础、石雕门神等岳祠遗物。唐代舒州刺史独孤及赋诗:(节录)“汉皇南巡日,望秩此昭配,法驾到谷口,礼容振荒外,燔柴百神趋,执玉万方会,世度若一瞬,昨朝已千载,如今封禅坛,惟见云雨晦。”天柱山早就位列“五岳”,远在秦以前,历代帝王祭祀过,当时称衡山,亦称霍山为南岳。汉武帝依照惯例登礼祭祀的南岳就是天柱山,《史记》留下了翔实可靠的历史依据。
[徽班进京]  乾隆55年(1790年)秋,扬州盐官江鹤亭为庆祝弘历帝八旬寿辰,组织“三庆”徽班进京,三庆班以板腔体二簧调为主,溶合各种清新的曲调,给京城以“耳目一新、心脾顿豁”的美感,随即“四喜、春台、和春等各徽班接踵而至,相继进京,四大徽班中以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各领风骚。形成四大徽班雄踞北京剧坛的局面,其中“伶人十之八九为安徽籍,潜山人尤多”。以“四箴堂”、“五世堂”为代表。后来,余三胜等人又把楚调带入北京,并加入徽班,徽汉合流。安徽二簧调(安庆潜山弹腔)与湖北西皮调相结合,引起戏剧大变革,在变革创新的年代,徽班在北京创下基业为程长庚(潜山人)提供了一个发挥艺术潜力的机会和锤炼艺术的广阔空间,他以稳健步履登上群芳竞秀的舞台,架起了中国戏曲史上通向京剧的最后一道桥梁,以辛勤的探索与恢宏的创新开辟了国粹京剧崭新的历史。
[潜山农民暴动]  “五四”运动后。在上海、南京、安庆、武汉等地读书的潜山籍学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先后回潜山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并带回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秘密传阅,为潜山党组织的建立和领导农民暴动打下了基础。
1927年11月,中共潜山特别支部在县城梅城镇成立。特支贯彻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安徽省临委关于领导工农进行武装暴动的决议,组织领导了1927年12月7日梅城暴动,1930年2月4日请水寨暴动,1930年3月7日五庙八斗起义,1930年5月梅寨暴动、黄柏暴动。在党的领导下,武装起来农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成立了潜山工农革命军(改编为中国红军中央独立二师),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政府——潜山县革命委员会,开辟了以潜山后北乡天堂为中心,东窥桐城,西接英山,南至野寨,北与六霍苏区毗连的红色根据地,为潜山革命斗争史写下了璀璨的一页。
[刘邓大军四经天柱]  1947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序幕。第三纵队在司令陈锡联、政委彭涛的率领下,担负起解放皖西的任务。9月16日3纵8旅22团在涂学忠团长的率领下,自桐城沿天柱山东麓向潜山县城挺进,国民党政府官员、保警队望风披靡,逃窜城南油坝,梅城首次被我军攻克。10月16日,2纵4、6、两旅从立煌、霍山经汤池畈从天柱山西水吼岭向南挺进,攻占梅城。11月底3纵教导团从太湖经野人寨进攻梅城,歼敌300余人,12月25日,3纵7旅20团在左奎元率领下,从太湖弥陀寺出发,夜袭梅城,攻占天宁寨,俘敌200余人。
刘邓大军四经天柱攻克梅城,成立了潜山县民主政府,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史绩。
潜山先锋网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历史名著
《孔雀东南飞》  作者佚名,西汉时期乐府民歌。出于下层民众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此传诵最广。这首著名的长诗详尽地叙述了一出爱情悲剧的始末,运用大段的铺陈,声情毕肖的对话以及传神达意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等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步步揭示刘兰芝和焦仲卿命运的悲剧性,让人看到专制势力一步步吞噬他们的爱情和生命的过程。《孔雀东南飞》全诗357句1838字。其故事发生在汉庐江郡,即今潜山县焦家畈、刘家山(现属怀宁县)。元建亭棚,明建孔雀台,《安徽通志》人物,将刘兰芝收为烈女节烈之一。《孔雀东南飞》代表汉乐府民歌艺术成就的最高峰,被明代王世桢赞为长诗之圣。
《信心铭》  作者僧璨(?—606年),受法器于二祖慧可,传衣钵于四祖道信。《信心铭》采用四言体,全文146句,584字。他以人间佛教的思想阐释事物的易与难、是与非、舍与取、止与动、实与虚、急与迟、得与失、智与愚……等的见解,讲而讨论习禅与悟道的关系,得出了“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结论。是禅宗核心理论“不二法门”最早创立者。铭文提出了最简单、最直接的“但莫爱僧,洞然明白”的简练禅法,首开佛教禅宗立文释理的先河,奠定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的基础,是阐释佛理,显示禅法行解的纲宗,是中国人著述的第一部禅宗著作。
(四)重要文物
[摩崖石刻]  潜山县历史文化悠久,唐宋以来慕名游天柱者纷至沓来,他们中不少人,或石壁题名,或刻字记游,或镌诗抒怀。据《安庆府志》、《潜山县志》记载:“清溪(指山谷流泉)两旁环壁刻唐人诗,使之无隙石。”现能辩认360幅,其中东汉刻1幅,唐刻4幅、宋刻114幅、元刻3幅、明刻33幅、清刻8幅、民国刻9幅、今人刻3幅、碑铭刻11幅,待考刻174幅。
主要分布在三祖寺区(山谷流泉)、马祖区、虎头崖区、主峰区及天柱山周围区域。
石刻特点是:多、大、名、秀。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大部出自名家之手,其山谷流泉摩崖石刻2001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孔石刀]  新石器时代(薛家岗文化),长51.6厘米,宽9—12厘米,1980年安徽省潜山县出土,安徽省博物馆藏,石刀略近于长条,梯形,双面磨刃,背处有13个一面穿钻的喇叭圆孔,呈一字形排开,新颖美观,无使用痕迹。
[鬶]  西周青铜烹饪器,1975年彰法山出土,通高40.1厘米,口径28.5厘米,上似尊,下为鬲,上下连成一体,侈口两竖耳,中间另设有秘,下为三柱状足,足上饰有饕餮纹和云雷纹,秘上有“+”或“-”状的通格,以通蒸气。
[青铜金镞范母]  东汉物,1977年彰法山出土,形体完整,长11厘米,宽8厘米,为铸镞之母模,一模可同铸两只三棱形的镞。
[龟化石]  古新世晚期(距今5500—6500万年)物,1982年青楼乡进士村团结组黄开泰清挖屋基时发现上交,同时出土3只,一只残。长21.7厘米,最宽处22.1厘米;一只长27.2厘米,最宽处23厘米;一只长8.6厘米,宽7.3厘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后,认定同属“潜山安徽龟”种。
[东方晓鼠化石]  鼠类化石,晚古新世物,1971年李传夔教授在痘姆乡杨小屋附近采集,有颌骨、臼齿、犬牙等部分。对啮齿类起源问题有东方欲晓的启示。佐证中国安徽潜山是鼠类起源地。不仅在北美,这一论证在1980年美国匹兹堡举行的早期啮齿类进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得到肯定。
[月宫镜]  唐代青铜器,1982年彰法山出土,此为八屈菱花镜,直径14.8厘米,厚0.7厘米,镜凹进约1厘米,呈圆月形,镜背边缘有八朵流云,月轮中有一高大桂花树,枝叶茂盛,中有纽孔,树两侧分别铸有起舞嫦娥、捣药玉兔和跳跃蟾蜍图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战国青铜戈]  1986年彰法山战国墓出土,基本完整,戈连秘樽全长1.57米,戈援长10厘米,胡长3厘米,侧有3穿孔,穿孔呈长方形,内后端切角微弧,栏较宽,无上齿,援中起脊,上下刃部皆钝,通体彩绘。木制,内边弧形,胡边呈三角形,粗细较匀称,帽不见,但有痕迹,尊上有两只猛兽图像,背向皆瞪目,一上一下,鼻均突出。
[多足瓷砚]  五代文物1977年3月余井下街出土,高7厘米,口径20.6厘米,11只兽蹄形,足外施青色釉,口微残,断1足。
[陶  鬹]  新石器时代制品,1977年河镇永岗农民徐杏梅在薛家岗遗址挖交。通高21.3厘米,深颈小口,口径7.3厘米,球状腹,腹直径5.6厘米;腹下在鸭嘴形足3只,把手为捏泥条合成,中空长9厘米,灰陶外施黑衣,黑衣已减退。
[五铢钱范母]  东汉早期文物,1977年彰法山出土两具,正方形刹其四角,故为八角四方形,边长4.8厘米,角长1.7厘米。4枚五铢钱模母等匀排列,每角1钱,两行平行,两正面范母,两反母范母。
[兔毫凤尾彩黑瓷盏]  宋代建窑珍品,通高6厘米,口径12.2厘米,青瓷坯,通体黑釉,口沿银裹0.7厘米,下绘兔毫彩,圆足。
[青铜复合剑]  西汉文物,1974年彰法山出土,柄微残,剑身断为两截,长56.5厘米,铁脊,青铜锋刃,两次锻铸而成。
[鸳鸯奁瓷盒]  宋代瓷品,1985年龙关木岗征集,最高处5.6厘米,最长处3.4厘米,两口胭脂缸相接处宽2.7厘米,两只鸳鸯相对,釉外略施赭点。
[斗笠盏]  宋代瓷质茶具,耀州窑珍品,形体酷似斗笠仰置,故名。1987年龙潭龙湾村同时出土大小相近两只,一只口径10.6厘米,高4.9厘米;另一只口径10.8厘米,高5厘米。俱呈青黄色,制坯时,外壁印有辐射状竖线痕,内壁印有卷草花纹痕,青釉坯成后加饰。
[青花罐]  明代瓷器。1985年水吼粟树村民徐提交,高14.5厘米,口径10.7厘米,腹周55厘米,有盖。通体饰蓝气花纹,纹饰粗犷豪放。
(五)宗教文化
佛  教
[三祖寺]  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一名山谷寺,又名乾元禅寺。始建于公元505年。座落在安徽天柱山南面环境清幽,景色怡人的谷口凤形山上,由南梁高僧宝志卓锡开创,梁武帝赐名山谷寺。隋初,禅宗三祖僧璨来此弘法教学,完成毕生之著《信心铭》,传衣钵给四祖道信。于公元606年在此立化,故称三祖寺。后,唐肃宗赐三祖寺为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唐代宗又谥三祖僧璨号鉴智禅师,赐其舍利塔名为觉寂塔。宋太宗谥开山宝志禅师名为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三祖寺的辉煌地位,使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仅北宋一朝,就有林逋、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陆游等游寺题诗,有的还居寺读书,修身养性,潜心学佛。有诗云“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
寺内现有三祖洞、解缚石、摩围泉、立化塔、三高亭、宝公洞、觉寂塔以及摩崖石刻,碑刻等多处文物古迹;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宝公殿、千佛殿、地藏殿、纪念堂、舍利塔、藏经楼、祖师殿等瞻礼处。寺旁有卓锡井、石牛古洞等名胜古迹,可供参观游览。
[佛光寺]  原名马祖庵,位于马祖景区幽涧泉马祖洞的西侧。唐代著名高僧马祖道一禅师常行脚天柱山,曾在此住洞习静。五代时,当地人就地建庵以示崇奉。明隆庆、万历年间,贯之和尚住庵清修。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桐城吴应宾、怀宁阮自华迎达观和尚住庵,并捐资,奉请敕建寺庙,吴应宾题辞。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神宗遣中使党礼御赐藏经,诏赐马祖庵为佛光寺,赐封达观和尚为“国师”。并置山田、茶地及山林等,以资供养。此时佛光寺宫殿宏伟、神像高列、声名显赫,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万历之后,佛光寺屡遭兵火、历经兴废,直至“文革”期间,仅存旧屋数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天柱山风景区开发,佛光寺又多次修葺,面貌有所改观。2000年,经省宗教局批准,恢复佛光寺为佛教活动场所。2001年元宵节,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慈航文化传播公司向佛光寺赠送“东方美神”仿唐观世音头像一尊,成为潜山县宗教界在新世纪的一件盛事。
[及第庵]  坐落在天柱山镇风景村,距三祖寺7华里故俗称“七里庵”。系清康熙三年(1664年)安庆副总兵金抱一捐资修建。金抱一,銮仪卫人,清初武状元,崇信佛教。庵建成后,他迎愚谷贤禅师当住持,并亲题一偈于门额,曰:“斯地胡为名及第,选官选佛悟同然;及乎及第真空后,天上人间月一圆。”历史上的及第庵几遭毁坏,直到1979年才恢复正常佛事活动。经过几任比丘尼努力,庵堂规模渐次扩大成为三进正堂,从前至后,佛像供奉已成规制,释迦牟尼、观音、华佗和十八罗汉,造型十分逼真。
[护国寺]  又称护国庵,座落在天柱峰西侧水吼镇天柱村的妙峰山上,由明末僧人默识初创。清、民国时期,由于此地战事频繁,寺庙屡有兴废。1989年后,当地信众发起捐资重修。1992年,比丘尼释宏春主持修复,先后建成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念佛堂、讲经堂以及寮房,供奉三身佛、观音、地藏、弥勒、韦驮等佛像。大殿前是石拱桥,桥下有莲池。两个大院内栽有多种花木。整个寺院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住持释宏春还担任县佛教协会副会长和县第八、九届政协委员。
[上峰庵]  座落在天柱山后山的龙潭乡龙湾村。据《彭氏族谱》中收录的《建上峰庵序》和彭玉鉴的《太空泉小引并诗》来看,上峰庵系太空禅师和彭氏八世祖彭竹溪所建。太空,河南人,为临济宗32世之嫡派。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彭氏与太空结伴朝南海,归来后,彭氏捐山田,太空和尚祷地涌泉建起上峰庵。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庙宇遭焚,雍正五年(1727年)重建神像。清末至民国年间,先后有志空、慧静、善言、皖峰等僧住此。1987年居士何申勤首倡整修,现已建造天王殿、大雄宝殿,外建一座小亭。这里主要供奉的是佛教中的三方佛祖,另有一尊两百多年历史的观音佛像弥足珍贵。庵旁还有太空泉碑、三座和尚塔等遗迹。
[天柱寺]  座落在玉镜山麓,属天柱山虎头崖景区,距三祖寺7千米。唐玄宗开元间,牛头禅崇慧大师来此创寺。肃宗乾元间,敕赐天柱山天柱禅寺。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敕赐天柱山永庆禅寺,并建有“九楹长纱殿”。明朝洪武年间重修,明末以后渐渐衰落。清康熙年间,巡抚张朝珍为元白禅寺造塔,重建道场,宗风大振,号称中兴。至解放前,仅存大殿三间。九十年代,当地村民在原址上恢复一楹圣殿,难见当年风采。附近有汉武帝回龙桥,昭明太子阁、讲经石、入室石、三元塔等遗迹。
道 教
[齐云道院]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道院庵、虎形庵,座落在龙潭乡万涧村北朱岭。初为明代道士陈大中建,本地朱氏捐置田地、山场。清末,镇道在天柱山逐渐衰落,道院为僧家所用。1929年2月,中共潜山县委在此召开全县党员大会,改组潜山县委,确定开展武装斗争。原安徽省交通厅厅长张国平,曾率领二三十游击队员在此修整。1947年,原岳西县县长王诗豪亦在此筹措粮草,均得其道长陈学中徒弟杨恒之和尚的关照。1984年,村民陈凤高等6人倡首,修缮并负责护庵,现今道院供奉玉皇、如来、观音、王母、护地大王(刘源)等塑像,是一座典型释道合一的寺院。
基督教
[基督教堂]  基督教潜山圣公会,约于民国四年由美国基督教士传入。安庆籍牧师杨光华常住潜山会堂(旧址在今县招待所后院内),负责传教事宜。“黄泥港镇旁”曾建圣公会分堂。抗日战争中,均遭毁坏。抗战胜利后,扬光华回宜,会员亦相继脱教。
1993年12月14日政办字[92]号批复同意在县城规划古塔路中段北侧新建一座500平方米左右的基督教堂,1994年5月6日梅城教堂动工兴建,兴建期间接受香港陈敏颖先生先后捐款23万元,荷兰孟老太太捐款3万元。教堂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平方米,能容纳800至1000人活动。现全县在此教堂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约2000余人。教堂设有长老一人(曹梅华),传道员6人,梅城教堂在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向希望工程、洪涝灾区以及抗“非典”捐款5100元,还供养了一位83岁老人和资助一个孤儿上学。
(六)地方教育
[皖山书院]  在舒王台上,即天宁寺故址。中为明诚堂,东西皆为书舍。明嘉靖年间,知府胡缵宗、知县许俨建。以程(尹川)、朱(晦庵)二子皆尝至潜。游酢、黄干又皆有治绩于潜,遂拆寺建书院,祀程、朱,以游、黄配。后复为天宁寺。
[潜岳书院]  原三立书院,在县北门皖伯祠后,康熙3年知县常大忠捐俸创建,正屋3间,两廊各1间,左右书舍4间。又捐买田46亩,坐落西厢莲花塘,岁租稻80石,除完粮外,余供掌教薪水,一时称为盛事,乾隆5年,知县魏其瑸重修,知县捐助席延纸张笔墨,奖励士子,先移置小河沿,后移城内,改名潜岳,后又改名天柱书院。
[野寨中学]  位于国家级风景区天柱山麓,系安徽省示范高中。学校创建于1943年,时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由皖、鄂、豫三省知名人士发起倡议,募资而建,始名“景忠中学”(取“景仰忠烈”之意),国民党元老范苑声先生担任首任校长,著名心理学教授乌以风先生担任首任校务主任。1949年与私立光华中学合并,改名为“景华中学”,1952年改名“潜山初级中学”,1970年春改名为“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1978年7月被定为安庆地区重点中学,1993年被命为省花园式学校,1998年,校园内的抗日阵亡将士公墓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元月被命为省示范高中,2004年命名为省绿色学校,省级家教名校。
校园占地250亩,校舍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林泉清幽,朱楼画阁,掩映于山谷翠微之间,风景如画。校园内现有的旅游景点有忠烈祠、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浩然亭、范园、景忠厅等,可开发旅游景点的有光岳亭、觉后亭、后山公园等,学校右侧有国家级重点寺庙三祖禅寺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学校左侧有汉武帝封岳时的祭岳台遗址和道教圣地白鹤宫遗址。优美的自然风貌与诸多人文古迹构成其独有的办学环境和理想的观光旅游场所,又称“风景佳绝处,岳麓清华园”。
(七)名城古镇
[梅  城]  梅城(潜山县城区)、座落在皖潜二水的冲积平原上,历代为州、郡、府、县治所达800年。它北枕古岳天柱、南通天堑长江,盖大别之区、扼吴楚之咽喉,自古为用兵者必争之地。《通典》载:县城城池系春秋时期楚灵王所建,周七里又二十又一步,高二丈、四门。距今2000余年。《三国志》载:吕蒙破皖,曾“腾踊升城”。南宋时黄干在此“城安庆”。绍定五年,赵希衮在此监造城闸,明史可法荐柯知县建城。清代又多次缮建,至建国初门楼城墙轮廓依存。
城内胜迹颇多,文物丰富,历史上有1寨、2井、3塔、5庙、6寺、24座碑坊,42座祠堂、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秉烛夜读的“舒台夜月”,为潜阳十景之一“湖山烟树葱茏、万景楼台在目”,为一大批文人墨客所陶醉,然世道沧桑,遗址虽多,胜迹难存,抗日战争后,仅留近20处。”
梅城(潜山县城)自古即为皖西南经贸中心、商贾云集、街道众多,北国的皮毛、人参、南国的海鲜食盐、细布源源不断输入,而潜山山区的茶叶、苎麻、陶器、酒器、竹席及中草药等经此输出,逐渐形成颇具山口经营特色的街区。如四牌楼、三牌楼、四厢、十巷,巷道为条石、卵石路面,两边多为民居,市井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抗日战争遭敌机多次轰炸,人口渐稀,部分巷道被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人民政府大力抢救,保护修复了一些古迹、使古皖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199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发以来,经过规划建设,城区由解放前不足2平方千米扩大到8平方千米,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梅城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皖西南旅游中心城市,势将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黄泥镇]  黄泥镇位于潜山县城西南27千米,地处潜山、怀宁、太湖三县交界的长河北岸,是三县交界处的重镇。自古以来,人烟稠密、市场繁荣、文风犹炽。
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沟渠纵横、塘堰交织,可称鱼米之乡,历史上长河河面宽阔,黄泥港是长河中游的停泊码头、运输繁忙。山区的木竹、生漆、经山口至省城安庆、运往各地、外埠的货物,经水、陆通道运回。黄泥镇的刘家巷开设了许多茶馆酒店,货主、船工在此停泊休息,至夜,“月影清流、船灯渔火、洞箫竹笛、歌声悠扬、觥筹交错、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曾有南京秦淮河之雅趣与繁华。
黄泥镇始建已有600余年历史,13世纪初在一片荒滩、绿州上,孔姓迁来最早,以插标为记方式抢滩圈地。继之高姓与金姓祖先也从远地迁来,开田造屋,稻作捕鱼,生产经济有了发展,明洪武年间(1368—1399)从西竺寺迁徒的居民开始从事商业经营,长河两岸形成“河南一条街,河北六家店”。至清嘉庆年间(1696—1820)已有商店200余家,成为潜山县首镇,商业繁荣、人口增加;清道光年间,商埠达300、人口超万人,成为驰名全省古镇。镇内老同仁堂药店创立于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比北京老同仁堂还早6年,古镇名胜古迹还有缧丝旋、雷音寺、金家祠堂和各式老店铺、老茶馆多处,改革开放后、集镇发展迅速,面积达0.5平方千米,市场繁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街区气氛祥和,民俗多有古越之风,如今,古镇、古风、古韵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
[官庄镇]  官庄镇位于县城北65千米的大别山区,潜(山)、岳(西)、舒(城)三县交界处。镇域南北长13千米,东西宽9千米,总面积88平方千米。域内崇山峻岭、峰峦叠幛,超过千米山峰14座,其中最高峰金紫山诸佛尖标高为1539米。官庄老街座落在群山环绕的盆地中央。
古镇创始于汉末、兴盛于明清。先民以造纸为主业,集合槽坊,依山傍水、群居成镇。宋元后就是桐、潜、舒、岳、(岳西县民国置)四县的物资集散地,乾隆年间即有“官庄一条街”的称呼。老街全长300余米。宽3米、路面由石板铺成、两旁店铺众多,主要经营汉皮纸、书画纸、黄板纸、竹木器、油漆画、粉丝、豆制品、茶叶、蚕茧等,素有“豆腐之街、书画之乡”之称。其汉皮纸,桑皮书画纸经国家档案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使用鉴定、性能独特、产品远销印度、日本和国内各省市。
官庄镇主要文物古迹有:官庄、《宋史》载:屯田中员外郎、掌屯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后,“宁古塔将军编流人随旗下,设立官庄……凡家中所有,皆为官物”。街头广兴五世同堂老宅、三堂五进,建筑宏丽。乾隆皇帝亲笔所赐匾额,现仍保存完好。横跨官庄河的凤溪古桥,精巧秀美。桥头高大银杏古树、绿阴垂地。周边绿野淡山、环境十分古朴和优美。镇西南有香山寺,始建于清光绪12年,殿分两重,前殿内悬万名钟,拥四县三省施主。香火鼎盛,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锣鼓山南建有烈士墓、内葬中共潜山特支书记余大化与新四军政委牛金山等18位烈士遗骨。其文化遗迹还有汪墩周代石器、陶器遗址、金紫山森林公园、寺庙、摩崖石刻、坛坂村水口石刻等。按照皖西南旅游规划,官庄将建设成为金紫山、板仓、下浒山水库即大别山生态旅游区依托集镇。
潜山先锋网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历史文化保护单位
[薛家岗文化遗址]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潜山县王河镇永岗、利华两村交界处,距离县城仅7.5公里,紧傍潜河,呈一个椭圆形的台地,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1977年12月潜山县文化局在文物普查时发现。1979年以来,经过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广州中山大学古人类学系先后6次发掘,揭露面积近23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发现古墓葬、残房基灰坑100多处,文化遗存以新石器时代物品为主,并有少量商代和唐宋年代遗物,距今5000—6000年。出土文物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两大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刀、石铲、石锛、石镞、石凿、陶锉、陶纺轮、陶网坠等,生活用品以陶器为主,有鼎、豆、壶、盆、碗、杯、盂、钵、鬶、罐、釜等,石器制作讲究精良;陶器以夹砂黑陶,泥质红陶为主,手轮兼制,刻有纹饰。出土空心镂孔陶球近百只,内藏陶丸,摇之有声。还有玉器装饰品环、璜、管、玦、扣、琮等,大多精美绝仑。
该遗址的时代,上距今约6000年,下至唐宋。分布范围在大别山以东,巢湖以西之间,北至淮水,南跨长江,西交湖北黄梅。其出土的文物显示着自身独具一格的特征和典型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别于国内其它诸文化的独特风格。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以及黄河流域诸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因此,被中科院命名为“薛家岗文化”。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祖寺西侧的山谷间。是“潜阳十景”中的“石牛古洞”和“山谷流泉”所在地。自上而下,依次可分为潺潺溪、石牛溪、山谷流泉三段,在全长近400米,宽约17米,总面积不过6300平方米的河流中及其两面崖壁上,刻满了自唐代以来1200余年间的摩崖石刻300多方,其中唐李翱、李德修;宋王安石、黄庭坚、李师中、留正、赵希衮、张同之、明胡缵宗等题刻尤为珍贵。这些石刻,诗词歌赋记铭文体齐备;真草隶篆行五体书法俱全。颜、柳、欧、朱、赵各流派应有尽有;刻石方法阴阳兼有,方圆相济,从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现当代,每个朝代都有,没有断代。因此被誉为一条书法长廊,有“安徽第一刻”之称。游人至此,叹为观止。
[占  庄]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绍荆堂”,座落于潜山县余井镇田乐村,始建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由清代奉直大夫余行笃、大学士余法锟、候选县丞余云溪等人营建而成,余氏家族聚族而居延续至今。由于是购占家土地做房基的,故俗称占庄。
占庄老屋现存建筑总面积约2800平方米。通进深43.8米,通面阔约62米,五架梁。建筑风格吸纳徽派建筑的特点,庭院组合自成体系,木结构装修精致简约。建筑集居住、祭祀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是一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庄园式民居。
[觉寂塔]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三祖塔,在三祖寺院内。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取三祖僧璨遗骨火化,得舍利三百颗,以百粒出已俸建塔,塑三祖像置于塔底层南窦内。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御史大夫张延赏奏请朝廷,赐名“觉寂”,刺史独孤及撰铭。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灭佛,毁塔。大中初年(公元847年)复建。宋、明两代屡经修缮,今之觉寂塔,实为唐代基座,明代塔体,宋代相轮。塔高30余米,7层8方,飞檐翘角,斗拱相乘;出入相制,外旋中空。其北面有石梯可上,四门相对,虚实相错。凭栏外眺,奇山秀水尽收眼底。顶刹系有铃铛,风吹铃响,清脆悦耳,是艺术与建筑的巧妙结合。
[太平塔]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皖光苑内。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又名“北门塔”。是妙济真觉大师童师菩萨的舍利塔,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因年代久远被誉为“安徽第一塔”塔高43米,砖木结构楼阁式,7层8方。弧檐翘角,气宇轩昂,塔内中空,铺设楼板,每层四门,虚实相对,每方设龛。供奉砖雕佛像近千尊,形象优美,神韵生动。塔旁旧有太平寺古刹,宋法演、慧勤、佛鉴等禅师曾相继在此布道说法,香火盛极一时。明祟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攻克潜山,擒获了隐匿在太平寺的知县李允嘉、典事沈所安等,焚毁了太平寺和塔楼,砖石塔体仍存。1994年国家拨专款进行全面修复,千年古塔重现当年雄姿。
[刘源纪事石刻]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刻于天柱山西关寨口路旁的崖壁上,北距天柱峰1华里许,石刻曰“大宋咸淳元年,奉本朝阃命,措厝山寨,保聚生民拾万余众,历拾余年。北朝军马屡次攻打,保守无虞。民户春耕,冬则入寨。寨长同安郡土豪刘源叔清,鼎建统制宁宗达崇道。”全篇高220厘米,宽240厘米,9行楷书阴刻,自右向左直书,共68字,真实记述了潜山土豪刘源与南宋朝廷官员宁宗达联合率军抵御元军入侵,护地保民的事迹。
[杨家祠堂]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是皖西南典型的南台北祠式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初年,道光19年(1839年),民国3年(1914)两次重修。整个祠堂总面积600平方米,三厅两厢,古戏楼位于前厅,离地面2.8米,中间为正台,左右为副台。正台宽5.5米,深6米,高约3米,面积33平方米。左右副台面积各40平方米,供演员化妆、更衣、乐队伴奏等用。中后厅与两个露天庭院可纳观众700余人。戏楼属亭阁式木质结构,飞檐翘角,古朴典雅,这里曾接待过京剧、徽调、高腔、弹腔、黄梅戏等班社演出。现戏楼枋板上墨迹犹存,记录了一些班社演出的剧目及演员姓名。
[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潜山县野寨中学校园内。1937年,国民党桂系陆军176师驻防潜、桐、怀一带,与日军作战多次,伤亡甚重。为纪念这些抗日阵亡将士,1940年下半年,安庆专署所辖各县的社会贤达倡议,修建抗日阵亡将士陵墓。1943年6月公墓建成,并建有“忠烈祠”、“景忠学校”、“景忠宿舍”、校本部“景忠厅”、“浩然亭”、“光岳亭”、“觉后亭”、“甲种新村”、“乙种新村”、“接待室”、“韬励楼”等建筑。今“光岳亭”、“觉后亭”已毁。公墓、墓碑、墓志尚存。原安庆专员范苑声先生撰写了墓志。《皖报》于1944后7月3日发表建墓消息。
(九)遗址遗物
[左慈炼丹遗址]  晋、葛洪《神仙传》:“(左慈)见汉祚将衰……乃学道,尤明六甲、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精思于天柱山中,得石室中《九丹金液经》能变化万端,不可胜记。《太平寰宇记·舒州》:“魏时左慈居潜山,有炼丹房,今丹灶基址存”。天柱山左慈炼丹台分为上炼丹、中炼丹、下炼丹,天书峰至良药坪为上炼丹,莲花洞内有左慈炼丹房;茶庄江家畈为中炼丹,有碑、九井河中游贺家畈为下炼丹有灶基址。”
[汉武祭岳台]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今野寨中学后院墙之北的台地上,台分三级,左右设有望楼前置燎台、盛水大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旧志称: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刘彻南巡,自江陵而东,至于盛唐,登礼天柱山,在这里设坛封禅,号曰天柱山为南岳。史载:武帝祭岳时,五岳显于云中,后武帝于此处诏建“五岳祠”。宋曾在他的《题潜山》诗中写道:“兹山祀自元封年,汉皇设畴求神仙。文成五利俱荒烟,惟岳降神古所传”。五岳祠毁于明末兵火。今祠址处石砖断垣仍随处可见。并能从中发现汉代“绳纹砖”残体。
[胭脂井]  潜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梅城镇王湾村。井口被农田淤土覆盖,石质井圈犹存。井圈高45厘米,直径68厘米。圈外刻文曰:“建康元年□月”。据《潜山县志》载:汉末,乔公有二女居此,皆国色。孙策克皖后取大乔,周瑜取小乔,二女皆以残脂粉投入井中,使井水呈脂粉色,故曰胭脂井。清知县陈慎容于故址建亭,名秀英亭,有记,后亭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江表传》均记有二乔事。1993年县文物部门对胭脂井进行发掘修复。1995年7月,中央电视台在“神州风采”栏目中播放了《安徽潜山发掘出千年古井——胭脂井》。
[乔公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潜山县彰法山太平塔北500米处,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座东北朝西南。封土呈圆凸形态,三面环山,前临潜水,墓地选择十分讲究。墓前神道旁有翁仲、神兽(石人、石马)数对。百米外,有一高5米,围20米的土台,群众称锣鼓台,实则为祭台。相传乔公死后墓葬于此。另说乔公墓在城东胭脂井后。见清顺治年间《潜山县志》及清光诸七年《重修胭脂井亭记》。
[真源宫]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潜山县天柱山镇风景村,三祖寺东约800米处。相传为南朝梁时白鹤道人与宝志和尚斗法时开辟的道场,初名“白鹤观”,后名“白鹤宫”。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玄宗李隆基敕建“司命真君祠”;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太宗赵匡义敕建“灵仙观”;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徽宗赵佶御书“真源万寿宫”匾额以赐,故俗称“真源宫”。其时“广殿鼎峙,修廊翼张,飞楼复阁,远袤无际”,“为钱三千万,合新旧屋三千六百余间”。宋末至明清,因战乱等原因,逐渐衰废。现存阶梯状建筑基址五层,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相对高度约50米,遗址内尚存应梦井、白鹤泉等遗迹。
[天祚宫]  位于天柱山镇九井河中段四井崖下,俗称后宫殿。《道书》称:“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现为金龙玉简之所。常遗使投金龙玉简,祈求必应,”建天祚宫。熙宁间(公元1068—1077年),道士陈若清居此,道风大振。崇宁间(公元1102—1106年),徽宗诏赐凝神殿侍宸,赐改天祚宫为天休观。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又赐钱鼎建天休观。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徽宗又为天休观书天祚宫。宋末毁于兵火,唯石门尚存。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群众拆石门楼及残垣砖石修建梯田。今遗址面积10余亩,田埂石坝上还有残门楼盖顶和武士像。
[舒王台]  位于潜山县城内东南隅天宁寨上。宋皇祐年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在公衙之侧筑一台。旧志载:“台螺旋而上,高数丈。月夜登眺,山黛朦胧,烟光漂渺,万井楼台在目。”王安石每天总是在台上刻苦读书至深夜,时常灯火彻夜通明,城廓仕民认为月照。后王安石封为舒国公。人们敬仰其治学精神,故名曰“舒台夜月”,被称为古潜阳十景之首。明清时代,舒王台毁于兵火,今仅存遗址。清邑令李载阳有诗云:“荆公读书处,夜月生辉光,台高月皎洁,清影照回廊。至今留胜迹,千古有余香”。
[涪翁亭]  位于三祖寺西侧山谷间,石牛溪东侧崖畔。《大明一统志》载:“亭与石牛相对”。“涪翁”为宋黄庭坚别号。黄庭坚曾在山谷筑室读书,后人于其地建亭以祀。原亭久废。1984年重建新亭于石牛古洞西侧崖畔。此亭为混凝土仿宋建筑,攒尖四柱,大弯度四方翘角。内顶配以彩绘,下端两边配有“美人靠”,可供游人缅怀先贤或游中小憩。
[太子阁]  位于天柱山虎头崖景区天柱寺西侧,是梁昭明太子读书处,昭明太子乃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名统,信佛能文,曾招聚文学之士,编集《文选》三十卷,对后代文学颇有影响。当地传说他为撰《文选》,常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后人为纪念他,便将他读书的地方取名“太子阁”。阁久废,今“太子阁”三字横匾仍存潜山博物馆中。
[兴化塔]  位于潜山县城西门外同安坊(今西门水塔旁),俗称西门大塔。据《潜山县志》载:在旧城同安坊,晋咸和建。下有寺,元末寺及塔顶为红巾军所毁。明万历乙卯方伯徐尧莘为本县六秀才重修,下建昆庐阁。崇祯丁卯,大风折顶坠湖中,至民国初年,只存半塔,犹屹立云表。其形似西湖雷峰,极为壮观。1942年6月,为国民党广西驻军炸毁,以塔砖移修野寨烈士墓堂。
[文峰塔]  位于潜山县城南门外学湖南埂上。明万历壬寅年(公元1602年)知县于廷采为配合儒学的风水建设,特创文峰塔以象征文笔。塔为砖体,高30米,五层八方,内砌台阶,可供上下。塔旁建有文峰庵。因基脚硬度不匀,塔身很早就出现了较大的倾斜,状似“斜塔”。“文革”中倒入湖中,古塔从此废。
(十)塔园祠坊
[立化塔]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祖寺塔院门前的登山步道旁,三高亭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禅宗三祖僧璨在寺前法会大树下为信众传经说法时,合掌立化,其徒裔建塔以祀,故名立化塔。塔高3米,青砖砌成,塔身外圆中空,略呈壶状,中开一门,塔顶六角两层,塔基为六方形须弥座,座高0.9米,边长1.15米,座间饰竹节、卷草等浮雕。据古建专家确认,此塔具有喇嘛塔风格,汉地不多见,大概是明代以前的建筑物。
[太平塔]  参见历史文化保护单位
[觉寂塔]  参见历史文化保护单位
[烈士陵园]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庆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市级花园式单位。座落在县城彰法山官山嘴,1958年动工,1960年建成,总面积32亩,园内有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馆及烈士公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高14.1米,矗立在2米多高的基座上,基座下有140平方米的碑坊。碑身正面,红五角星下书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分三行直书“共产主义是不可战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人民英雄纪念碑后百米处是占地40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纪念馆,著名书法家张恺帆题写了馆名,馆内陈列主要有8只四面玻璃柜,其中陈列有县内知名烈士遗像、遗物及1949年前县内共产党组织活动情况简介;革命烈士像55幅。烈士纪念馆的右角建有圆形宝塔顶的烈士公墓。每逢清明节,前来扫墓者络绎不绝。
[范  园]  座落在潜山县野寨中学校园内。系野寨中学第一任校长范苑声先生墓园。1993年范苑声先生次子、台湾世界文化总会会长、中华文化协会会长、文学博士范光陵先生出资修建,由安徽省设计院江红英先生设计、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题写园名,整个建筑涵盖了范苑声先生生前“五湖四海,叶落归根”的夙愿,徐东先生撰写的碑文记录了范先生一生的沧桑经历。
参见近现代旅游范苑声条。
[王氏宗祠]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潜山县水吼镇马潭村。始建于清代,现存三间正屋、左右厢房,面阔15米,进深14米,7架梁,斗拱相乘。梁柱完好,鼓形、方形柱础,四边雕刻鹿、马等动物纹饰。
1930年,在共产党员梅竹松、胡绍瑗的领导下,贫苦农民成立了石河区农民协会。王氏宗祠成为石河区农会共产党领导农民开展革命活动的集合点。潜山革命斗争史上著名的“梅寨暴动”就是从这里发起的。
[林氏宗祠]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潜山县水吼镇天柱村,是潜阳林氏第九代凤翔公后裔于1924年兴建的。其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四水归堂转两厢,共16间。砖木结构,走马通楼,徽派风格。外围齐檐封火,上为马头墙;里面雕梁画栋,门厅楼上是戏台。白体墙上方分别画有“十八学士”、“唐僧取经”、“八仙过海”等儒释道三教图像,戏台上方凹进藻井与北屋面采光明瓦抽斗别具一格。整体建筑保存完好,该处地理环境隐蔽,1930年前后,工农红军常在此集会议事。
(十一)博物馆院
[皖光苑]  座落在潜山县城西北三公里处,即县博物馆所在地,是一座集园林与博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1994年10月命名为“皖光苑”,旨在光大古皖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安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目前馆内辟有“薛家岗遗址文物展”、“历史文物精品展”、“台湾中华书道学会捐赠书法作品展”、“古新世生物化石展”、“程长庚陈列馆”、“张恨水陈列馆”,还有“碑林”、“梅园”和太平塔。苑内绿树葱茏,芳草如茵,楼阁拥翠,曲径通幽,荟萃了古皖文化的精华,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是潜山县乃至安庆市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张恨水陈列馆]  座落在潜山县博物馆(皖光苑)院内,原馆建成展出于1988年10月,展厅面积105平方米。室内设大展橱二乘,展品109件(其中实物14件,余为书籍及其复制品)。1994年10月,新建的“张恨水陈列馆”开馆,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心一为该馆题写了馆名。馆内展出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遗物、手稿、照片、著作和名人题赠书画等200多件,展出由“少年才俊、小说大家、新闻骆驼、爱国志士、夕照青山”5个部分组成,系统介绍张氏生平经历,和对中国通俗文学的卓越贡献。
[程长庚陈列馆]  座落在潜山县博物馆(皖光苑)内。1995年6月9日开馆。仿古式建筑,展厅面积105平方米。馆内展出一代伶圣京剧创始人程长庚家谱、剧照、演艺史料等100多件,展出由“潜阳骄子、京都名伶、徽班领袖、京剧鼻祖、剧神研究”五部分组成,略述徽班进京,各剧种融合革新,京剧由来之始末。
潜山先锋网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文学艺术
[乐府民歌]  乐府是古代官方专门音乐机构,乐府民歌是指官府音乐机构所收集民歌为供官廷内部娱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时期的乐府民歌达138首之多,现存不过30多首,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相当深广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些民歌浑然天成,清新自然,平易通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也深刻地影响了文人文学的创作发展,文风昌盛的潜山县是乐府民歌代表作《孔雀东南飞》产生地。这首民歌叙述的是当时庐江府一桩实有其事婚姻悲剧。其故事地理环境、细节、甚至称谓口语都与潜山怀宁一带旧时的民风俗情相吻合,并有实地实物相佐证。古时潜山不仅是《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亦是孕育乐府民歌的沃土。从后代潜山浩如烟海的诗词文赋中,以汉乐府五言为主歌辞,占有很大的比率,乐府叙事如画、叙情若诉的风格在潜山文人文学中都体现出来。著名作家王蒙说:孔雀东南飞这首伟大的诗篇产生在潜山,说明这里有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土壤。回京之后,王蒙创作了古体五言诗《咏天柱山》。
[弹  腔]  流布在安徽省潜山、岳西等县的古老剧种,弹腔源由尚待查考。潜山始有弹腔,至迟明末清初。乾隆初年(1736年)官庄镇牛卵湾余氏即有家班。道光十年即组织大型班社出外演出。上到重庆、下到苏杭、北至北平。同治光绪年间,弹腔活动更为普遍,山区和畈区均有班社和闲散艺人演唱,晚清时期,弹腔班社发生分异,此后一部分流寓北平,一部分留在乡间演出。民国时期,弹腔在交通闭塞的五庙、官庄等山区流传,但班社较少。
弹腔声腔结构严谨,曲调丰富,长于叙述。主要声腔有西皮、二黄、吹腔、拔子;锣鼓曲牌有四清门、流水、阴所、七点头、堆炎;伴奏曲牌有大、小、开门、行弦等,尤以大、小开门奏法原始。
弹腔的剧目极为丰富,内容多半为宫廷戏和武打戏,亦有部分生活戏。如《渭水河》、《二进宫》、《三奏本》、《四郎探母》、《辕门斩子》、《郭子仪上寿》、《王春娥教子》、和《三堂会审》等几十余出。尤以《双插柳》、《双丝带》、《双救举》为特有剧目。有些武打戏如《湘江会》等声势浩大,场面壮观,需四五十个演员同时登台。
[诗  文]  古往今来,雄奇灵秀的天柱山吸引着无数文人学士,登临游历之后,仰慕之情溢于言表,留下众多佳作,1781年县志录有历代诗文474篇。民国九年(1920年)纂修县志时将艺文汇集另印《岳云集》;收集历代123家,158部著作。据《潜山文化志》:近现代著作人及其书目214篇。
(十三)掌故传说
[卓锡栖鹤]  在三祖寺圆通门斜对面天柱山敬老院内,有一口石甃水井,名卓锡井;在三祖山东侧白鹤岗下真源宫旧址处,也有一眼井泉,名白鹤泉。据传,这个卓锡井和白鹤泉,就是当年宝志和白鹤道人斗法开山时留下的。
宝志和尚乃南梁都城建康道林寺的高僧,披发跣足,曳杖挂镜,行止无定,状如疯癫。他遍游大江南北名山胜境,常流连于皖公灵山秀水之间,尤爱山麓谷口的景色佳绝,意欲选址凤形山,建刹传经。时江南云游方士白鹤道人也爱慕皖公佳山丽水,更看重这“第十四洞天”,亦欲选址于此,建观布道。二人争论不已,俱奏梁武帝裁断于已。
武帝萧衍原先崇道。他在任南齐相国时,一切军政大事,均与当时“山中宰相”、江南名道陶弘景商议。他代齐自立建梁称帝后,转向事佛,诏令佛教为国教,封宝志为他的“国师”。宝志向他要一个谷口凤形山,他当然不会拒绝。但他原也和白鹤道人私交甚笃,不宜得罪,只好让他二个各具灵通,以物识地,得者而居。
白鹤道人闻旨,先将手中拂抛向空中,俄而化成一只冲天白鹤,飞向皖公山。宝志待道人的白鹤飞去后,亦将手中的锡杖往空中一掷,顷刻化成一条巨龙,尾随白鹤而去。白鹤飞至谷口凤形山顶,正欲敛翅降落,忽闻身后狂风大作,雷鸣电掣,一条巨龙衔尾而至。白鹤惊惧,掉头向东飞去。巨龙飞至凤形山顶,骤然降落,仍复作一根锡杖,卓于山腰。白鹤也在五岳祠东侧谷地敛翅而降,复还一把拂。
须臾,宝志和道人双双走至谷口,各寻已物。宝志于凤形山腰收起了锡杖。只见锡杖卓处,清泉汩涌,因名“卓锡泉”。后人以石围井,遂名“卓锡井”。白鹤道人也于五岳祠东侧谷地收起拂。拂起处,泉涌如流,因名“白鹤泉”。据此,梁武帝下诏,令宝志于凤形山建刹,赐名“山谷寺”;令白鹤道人于白鹤岗建观、赐名“白鹤宫”。
[野人寨缘由]  位于三祖寺前谷口的东侧,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是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也是通往三祖寺的必经之地。关于“野人寨”的来历,在民间一直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是在很久以前,这一带常有“野人”出没,经常伤害人畜,闹得百姓不得安宁。当时,有一个姓倪的县令,决心为民除害,几次派兵围歼,均不奏效。倪县令见用武力不行,便改用智歼。一天,他自己挑着美酒佳肴,寻到“野人”居住的洞穴,陪着他们饮酒作乐,把“野人”一个个都灌得酩酊大醉。同时,命洞外的随从人员将早已准备好被熔化了的生铁水把洞口凝封起来,使“野人”不再复出危害人民,他自己也和“野人”同归于尽。如今,这个洞穴究竟在何处,成了千古之谜。而这位舍身为民的倪县令,却一直在人们口碑上流传着。
另一说是在南宋末年,舒州同安郡义豪刘源率军民于天柱山区结寨抗元,在这里建立第一个寨堡。因刘源自称“野人”,遂以“野人”名寨。他在天柱山率众抗元10余年,最后都战死在天柱山上,他自己拨剑自吻、人们为怀念他,便将“野人寨”的名字一直呼唤到今。


[玄宗梦井]  应梦井是野人寨后山的一口小井。
相传唐明皇李隆基一天夜里睡得正香,恍惚间,一座雄奇、秀丽的山峰出现在他眼前。他正惊异时,一朵祥云从天边飞来,缓缓落在山前的一个小坳里。从云中走出一位白发仙翁,指着身旁一块巨石对唐明皇说:“我乃九天使者,今受玉帝之命来天柱山巡视。天柱山山奇石怪,洞幽水秀,是道家的第十四洞天,为司命真君栖真之所。这块巨石有一眼山泉,如果你虔诚从道,就将此泉开出,并在泉旁建祠,日后天柱山的道教必将兴盛。”说完,又乘祥云,飘然而去。
第二天,唐明皇派特使王越宾至天柱山寻找那眼泉水。王越宾在天柱山找了数日,也没有找到。这天,他来到野人寨后山,远远望见前面山岗上有两只白鹿,便领人向白鹿走去。行至岗下,白鹿忽然不见了。再看这里的环境,与唐明皇所描述的梦境毫无二致,旁边也有一块巨石。王越宾大喜,即下令搬开巨石,石下果然有一眼清澈碧透的泉水喷涌而出。王越宾又令人将泉眼四周砌上砖石井栏,并在山岗上建“司命真君祠”。
王越宾回朝后,将情况禀报了唐明皇。唐明皇大喜言道:“此井应我梦也。”从此,“应梦井”便流传开了。
[登峰造极]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春,清军都统李云麟来到潜山,率众攀登天柱山。在试心桥那儿,李云麟异想天开,竟想登上天柱绝顶。可是想尽了主意,也无法登上绝壁。一个僧侣向他推荐贺良谋来帮忙。李云麟见良谋鸡胸龟背,佝偻如鼠,脸上显出讥讽的神色。僧侣在一旁解释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人有登山绝技,攀崖爬壁,行走如飞!”李云麟才勉强应允。于是,贺驼子教李云麟登峰方法,终于用竹竿、绳索等工具,把李云麟吊上了峰顶。
李云麟站在天柱峰顶上,极目四望,胸襟顿为开阔。他下来后,为了让这一登峰壮举留传后世,便命僧侣召来了12名精壮石工,叫他们登峰刻字。石工们知道这是十有九死的险事,都磕头求饶。李云麟虽然很不高兴,但又难以勉强,只好将这事交给贺良谋承办。可是贺是药农,不会石工刻字,没办法,李云麟只得叫贺先练习刻字。不久,贺良谋便在马祖庵背后霹雳石上试刻 “混元霹雳”四个大字。接着,贺氏兄弟大约花了八九天时间,将李云麟亲自书写的“孤立擎霄”四个字刻上了天柱绝顶。字体很大,仅一点就七八寸长。
完工后,李云麟非常高兴,重赏了贺氏兄弟。此时,李云麟已接到军令,队伍调往湖北,他不能亲自去观赏,就委派两个将官代他前去察看。不料天柱峰上接连几天都是浓雾环绕,这两个将官站在试心桥上望了两天也没看到那四个字,只好失望地回去了。李云麟自己也觉扫兴,为了不让后人误传,李云麟便写下了《天柱刊崖记》一文,将自己及贺氏兄弟的惊人之举载入史册。
[天乐引仙鹤]  出神秘谷,登上天池峰,游人就会看到一台,如巨石依山平卧。它左连天池,下临深壑,北望可见天柱峰耸立于烟岚云雾之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乐台”。
关于天乐台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
明代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相传有一个出自怀宁的新科状元叫刘若实,因不满朝政,刚上任不久就弃官返乡,怀着满腹的忧怨来天柱山隐居。他擅长弹凤凰琴。每天清晨,他都带着心爱的凤凰琴来到天乐台上,面对天柱峰,自弹自唱,抒发心中的烦闷。
这一天,他象往常一样,披着朦胧的“雾纱”,坐在天乐台上,轻拨琴弦,衰婉吟唱。那琴声如泣如诉,甚是凄凉。不一会儿,旭日东升,万道霞光透过薄雾,为天柱群峰披上一件五彩斑谰的彩袍。这时,自西南方向飞来千百只白鹤,和着琴声在天柱峰前回翔飞舞,宛若翻卷的白波碎浪,刘若实被眼前的奇景惊住了,深为自己身处乱世又在为深山之中遇见鹤群所感动,不觉停止了拔弦。谁知琴声一停,鹤群大乱,倾刻间向远方飞去。刘若实猛地醒悟,急忙又弹奏起来,那鹤群听到琴声又旋即回转,重随着琴声翩翩起舞。就这样,弹了一曲又一曲,刘若实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泪水盈满了他的双眼,弹琴的双手也越来越有力,忽然“咔”的一声,琴弦断了。等他接好琴弦,白鹤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十分惋惜,内心一片茫然,无奈只得下山。以后每天清晨,他仍抱着琴到天台上弹奏,希望那千百知音能再次飞来。但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刘若实的琴声没有再引来白鹤,只有那凄凉的琴声在天乐台上空回旋。  
[九孔十三丝]  雪湖盛产藕。每至盛夏,湖面上满是雪白的莲花。远远望去,宛若一片初春未消的残雪。
相传这雪湖是三国时曹操手下的大将张辽在天柱山清剿叛将陈兰时,为筑天宁寨,令军卒一夜之间在此取土挖成的,取土筑寨过程中,117名士卒劳累而死,张辽下令将他们的尸体埋在九排十三穴土坑里。湖底积泥肥沃,又有数十处泉眼,水质特别。所产雪湖藕九孔十三丝,特别脆嫩香甜。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曾路过潜山,当地士绅献上雪湖藕。洪武皇帝吃了后,连声称赞雪湖藕为海内佳品,并下旨:以后每年八月开湖,须将第一批藕贡给皇城。“雪湖藕”直到现在仍是宴席上不可多得的名菜。
[二乔初嫁]  天柱山下的梅城北门外,生长着一片茂林修竹,一条碧水清溪从林中蜿蜒穿过,这是风景秀美、清幽的好地方。林中有“广教寺”,寺内有一口石凿栏杆围砌的深井,这口井,说来也怪,半边井水清澈见底,另半边井水却终年呈粉红色,且芳香沁腑,当地人都叫它“胭脂井”。
相传这广教寺在东汉末年,曾是太尉乔玄的暂居之所。乔玄有两个女儿,长女大乔,次女小乔。二女不但有羞花闭月之貌,而且聪明淑慧,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是远近闻名的绝代佳人。不料,二女被东吴将领孙策、周瑜看中,他们执意要娶大乔、小乔为妻。紧接着,便亲率兵马,带着厚礼来乔府提亲。乔玄和两个女儿本来慑于武力不敢不从,又见孙策、周瑜英武过人,相貌堂堂,也就答应了。当天夜里,大乔、小乔收拾着行装,想到明日将告别这依峦的故土远嫁东吴,不禁潸然泪下。第二天清晨,她俩来到井旁梳妆,清澈的井水映出二女的花容月貌,这使她俩突然憎恶起自己的容貌来。于是将手中的胭脂全部倒入井中,决心以后再也不梳妆打扮。从此,井水就变为胭脂色了。
[飞来石的传说]  雄伟的天柱山西南群峰中,有一座矗立云霄的高峰,一块周长二十多丈,高二丈多的巨石,象一顶帽子,戴在飞来峰顶上,传说这块巨石是从九天南海之外飞来的,故名“飞来石”。
潜山先锋网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古年代,潜山地区是一片水苍苍雾茫茫的西海。海里的龙王蛇妖,龟精鳖怪,动不动就兴风作浪,危害百姓,致使良民百姓携儿带女,背井离乡,怨声载道。有一位白发仙翁,云游四海从此路过,驾着仙鹤从云端中窥见这一情景,勃然大怒。即令随从,击撞天鼓三响,招来天兵天将,杀到西海,将形形色色的龙妖蛇怪,龟鳖虾精一网罩住,拖到一个高峰上。网中妖怪,蠢蠢欲动,白发仙翁又命黄巾力士搬来一块巨石,不偏不倚地压在那网中的妖孽身上。从此,西海风平浪静,百姓安居乐业。
为民除害的白发仙翁,为了不让百姓再吃二遍苦受二次罪,他便站在飞来峰旁,日夜看守着飞来石。天长日久,白发仙翁化成了一块巨石。人们为了怀念他,便称它为“仙人望飞来”。
因为飞来峰非常俊美,传说乾隆皇帝游玩天柱山时,曾搭起百丈竹梯,登临飞来石。他在饱览天柱山的秀丽山光水色后,竟忍不住忘情高呼道:
“飞来未必是飞来,定是世人胡乱猜。飞来如何不飞去,不能飞去怎飞来?”
话音未落,只见飞来石摇头晃脑,轰然作响,只吓得乾隆魂不附体。他心想如果飞来石果真飞去,把自己带到九天云外,说不定要在哪里摔死,便当不成皇帝了,他便“扑通”一声跪石上哀求道:
“飞来一定是飞来,不是世人胡乱猜。既然飞来又飞去,当初何必又飞来?”。他话音刚落,飞来石又平稳如前。乾隆皇帝一身虚汗未干,不敢久留飞来峰上,他慌忙从石上爬了下来。心想:一句笑话,差点惹出丧身之祸。打这以后,这位堂堂的皇帝,再不敢随便说话了。其实,飞来石并非从九天云外飞来,而是山石风雨剥蚀形成的。
[周公割肚]  古时候,潜山和岳西是一个县,潜山在天柱山的东麓,岳西在天柱山的西麓。
当时在天柱山的西麓,有个叫周老相公的人。为人正直,爱鸣人间不平,专事扶弱济贫。他为老百姓作了许多好事,深受群众的拥戴,平民百姓一提起周老相公,总是把他当做人间神仙来供奉。
有钱有势的人,对周老相公恨之入骨,想方设法要害死他。
有一次,当地的一个财主,买通了庙里的一个和尚,订下毒计要谋害周老相公。
这个和尚不怀好心地找见了周老相公,花言巧语地要和他交朋友,假意地发泄对人世间的不平,表示要效法周老相公,为穷苦老百姓做些好事。
周老相公看这和尚心肠还耿直,便和他经常往来,当成了知心朋友。
和尚骗取了周老相公的信任后,每天偷偷摸摸去向财主密报。周老相公的一举一动,财主都摸得很清楚。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
周老相公每年仲春之际,都要登临天柱山,写诗作画。和尚得知周老相公要游玩天柱山了,外出前夕,和尚假献殷勤,摆了一桌上等酒席,要为周老相公送别。
周老相公十分高兴地应允了。他俩对酌互相敬酒,周老相公一连喝了几十盅,和尚依然劝酒不停,周老相公也不推辞,又喝了几盅。周老相公哪里知道和尚用的是转壶,一边装着好酒,一边装着毒药酒。和尚盅盅喝的都是好酒,周老相公盅盅喝的都是毒酒。
周老相公告辞了和尚,匆匆踏上去天柱山的路程。当他来到现在的岳西响肠河这个地方时,药力发作,腹中剧痛难忍,而且发出了咕噜咕噜的响声,后人为了纪念周公,就把这地方叫做响肠河。
周老相公肚痛难忍,在响肠河里喝了一些水,忍痛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肚子痛得更厉害了。他拼命支撑着又走了十几里路,来到了现今潜山割肚乡旁边的一条小溪,叫牛眼井的地方,实在支持不住了。此时他才意识到中了和尚的毒计,是喝了毒酒所致,但这时药力散布全身,但他还想要尽力自救。便在小溪的牛眼井地方,拔出身上的宝剑,剖开中腹,把肚肠翻过来在井中飘洗。飘洗之后,仍然全身剧痛,他自知要离开人世了。他想到自己受了坏人的陷害,为了告诫后人,引以为训,便用宝剑在井畔的大石上刻下“洗腹矶”三个大字。
自此以后,再没有人看见过周老相公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割肚洗腹的地方起名割肚,来永远纪念他。
[舒王台与夜明珠]  北宋仁宗皇祐年间,文学家王安石曾在舒州任了两年的通判。他爱读书,在治所旁筑一土台,每至夜晚登台,在这里挑灯夜读。
有一天,夜幕刚刚降下,王安石和往常一样在台上读书。他默念诗文,渐渐地陶醉在诗意之中,不觉已入深夜。忽然吹来一阵凉风,将烛火吹灭了,四周漆黑一片,他连忙找出火石,可敲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把蜡烛点燃。正在焦急之际,天上飘来一位仙女,取下自己发饰上的一颗宝珠投向空中。只见那宝珠在空中划了一道漂亮的光痕,隐落在台中央的画梁上,照得台四周如同白昼。王安石欣喜若狂,急忙叩首致谢,但仙女早已消失在夜空中。
原来是王安石夜夜勤奋苦学,感动了这位仙女,才赶来赠送宝珠。此后,王安石读书更加勤奋。王安石离任时,那颗宝珠,被仆人卷入行李,登船离岸后,忽然江风大作,浪涛汹涌,眼看桅倾船斜,安石怒斥仆人私藏宝物,亲手将宝珠投入江涛中,口中念道:“安石舒州无为,只求两袖清风,一台明月,岂敢贪得”。顿时风平浪静,波涛不惊。王安石被封舒王后,台亦称舒王台。后世不知多少人把到这里登台赏月,当作乐事。“舒台夜月”也就成为“潜阳十景”之首。
[升谷文钱]  在三祖寺登山步道左侧,立鹤松旁的石板上,有一个长方形的小石宕,宕旁有“升谷文钱”四个小字。就是这四个小字,引发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相传,那是唐会昌五年,三祖寺和觉寂塔均在武宗“灭佛”运动中被夷为平地。僧尼勒令还俗,寺产没收充公。小沙弥迷空本是一个孤儿,无俗可还,无家可归,便在废墟上支起一个临时窝棚,一边化缘度日,一边供养三祖。
这年冬天,鹅毛大雪下了三天三夜,三祖山上下积雪数尺。小沙弥在山上整整饿了三天。第四天,天刚放晴,小沙弥撑着虚弱的身躯,踏着齐腰深的积雪,下山化缘。当他行到达摩崖西侧山坡时,一阵晕眩,一头栽在雪窝里。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苏醒了。见到身边的积雪融化了,身旁的石宕里,满满地盛着一宕白米,米上还有一文钱。他瞧瞧四周,雪地里除了自己的一行脚印外,连鸟雀的爪印也没有。他惊喜地用他那升筒一般大小的斋钵将米盛回去,不多不少,恰好一斋钵。他用这一钵米煮成米饭,用这一文钱买来油盐和炷香,刚好管他一天的食用。以后天天如此,一升米,一文钱。小沙弥无忧无虑,饱食终日,身体也就一天天强壮起来。
小沙弥在饱食了数日之后,觉得天天去取回那么一点米,有些麻烦,最好来个一劳永逸。夜里,他偷偷地将小石宕扩大了几倍。回到窝棚后,还美美地做了一个梦。第二天清晨,他兴冲冲地去看自己创造的“奇迹”。可到了石宕,他却傻了眼。不但石宕里没有更多的米和钱,就连原来那升谷文钱也没有了。他只好重新托着斋钵,四乡化缘去了。而那个被他偷偷扩大的石宕,也在一天天地缩小,一直缩小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么大。
(十四)、古代水利工程
[吴塘堰]  位于野寨中学对面,潜河南岸,距县城6千米,属痘姆乡青口村。汉建安五年(200年)扬州刺史刘馥创修;建安十九年(214年),庐江太守朱光扩建。同年,吴将吕蒙谓:“皖地肥美,欲霸中原,必得皖地。”于是征而据之,并以吴塘名堰。自后吴塘堰历经沧桑,几易闸址、堤坝,其间千余年,不乏清官贤守,或“亲率其民凿河”,或“募捐建闸”。直至清道光元年(1821年),潜山知事常景周集夫修筑得固,安全益百余年。
新中国成立后,吴塘堰获得了新生,1958年,国家投资1.2万元,将吴塘闸再次迁址到山边,扩建成高2.25米、宽1.5米双孔浆砌石拱闸,闸外又建成近200米的拦河堤,改善了引水条件。1959年,为解决潜河下游部分乡镇灌区水源问题,潜山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挖出一条全长30公里的干渠,既灌溉又泄洪。现灌区面积1.9万余亩,系建国初年的六倍多。灌区更名为“五丰河灌区”,寓意“五谷丰登”。这座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古老水利工程在潜山县农田灌溉事业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乌石堰]  在潜山县城西北10千米,位于皖水右岸滴水崖山口。据《安徽通志稿》载:汉建安十九年(214年),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开吴塘乌石二陂以灌稻田。明嘉靖元年(1522年),安庆知府胡缵宗重修吴塘乌石二陂。在乌石陂筑石坝,名之为金坝。清顺治《潜山县志》载:壬辰年(1652年),知县郑玄于乌石堰重筑石堤,民利德之。清康熙十年(1671年),乌石堰以下堤岸最多,不时崩塌,近河之田,颇为漂荡,知县周克友督夫挑筑完固。历代虽多次对乌石堰进行整修加固,但由于屡遭破坏,灌溉功效下降,至民国34年(1945年)仅能灌溉4000余亩。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乌石堰灌区,共建造大小进水闸8座,节制闸厢斗门共119座,泄水闸一座,开挖总干渠1条、干渠3条、支渠8条,堰口的淤沙基本得到解决,保证了灌区的灌溉水量,避免了洪水对灌区和潜山县城的威胁。现在,乌石堰灌区面貌焕然一新,灌溉面积达1.4万亩,为建国前的3.5倍,偏远山区乡村也能旱涝保丰收。
(十五)地方特色产品
传统工艺
[舒  席]  因产自古舒州(今潜山县)而得名,俗称“簟子”,又名竹席。出土文物证实2000年前的西汉、潜山先民已经开始编织竹席。1910年,潜山竹席获南洋赛会头等奖。它以园竹和水竹为主料,经过精剖细刮、蒸煮晾晒后编织而成。还可以利用青、黄两色竹皮进行深浅搭配。拼成多种几何图案。舒席分为睡席、枕席、座席、蒲团、挂席、榻榻米等种类。其工艺席代表作“龙凤呈祥”、“天安门”和“双狮戏球”被分别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科技博物馆。1991年北京全国星火计划科技成果博览会,潜山竹席荣获金牌奖。至今,潜山县的王河、油坝等地仍有大量生产。产品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由生活用品向工艺品、装饰品转型。
[汉皮纸]  又名棉纸、引线纸。因由汉代蔡伦首创,并以树皮、麻、竹、布匹等为原料,故名“汉皮纸”。“潜山皮纸”与“温州皮纸”、“浙江皮纸”、“北京皮纸”并称为中国四大皮纸。潜山生产的汉皮纸薄如蝉翼,柔软度好、韧性强、不褪色、吸水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包装、轻工艺制品、炮引、制伞、电容器纸、档案修裱纸、和银行捆钞纸等。又因为它还具有较好的耐腐蚀、防蛀虫、易留墨等特点,亦可用作书画创作。
[竹  编]  潜山县竹资源丰富天柱山东麓有大片的竹海分布。其中尤以粗而高大的毛竹为主。当地百姓充分利用丰富的竹资源编织制作各种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如竹床、竹椅、竹桌以及箩筐、竹篮等。同时还可以在竹器上编织一些装饰品,如十二生肖等可爱的小动物。竹编是一项非常细腻的农活,选料极其考究,分剖、牵、刮、编、上色、油漆、风干等十道工序。90年代,潜山县沿318国道的竹器长廊年交易额达800万元。
潜山先锋网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地方特产
[天柱剑毫]  天柱剑毫以其优异的品质、独特的风格、峻峭的外表已跻身于全国名茶之列。因其外形扁平如宝剑而得名。天柱山茶历史悠久,唐代著名茶典《膳夫经手录》记载:“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拨遒劲,亦甚甘美芳香、良可重也。《太平寰宇记》云:“淮南道舒州土生开火茶,每年民得采缀为岁贡。”天柱剑毫的叶芽多产自海拨500米以上的深山之中,茶叶因常年受云霭浸漫,为淑气所钟,不用熏焙自然清香。每年谷雨前后茶农开始采摘新茶,选用“一芽一叶”,全系手工精心制作。天柱剑毫特色是:色翠毫显,略散清香、味浓爽口、汤色碧绿、叶底嫩匀、十分雅丽。80年代初期,由安农教授陈椽与本县农艺师经5年努力试制成功,1985年全国茶展评会被评为全国新名茶,1991年获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优秀奖。
[瓜蒌籽]  又名药葫芦,系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分单边瓜蒌、双边瓜蒌和大包瓜蒌等品种,其果实、种子、根茎均可入药。瓜蒌籽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脂肪油和多种微量元素,经炒制可食用,其味香脆可口。长期食用有清心明目、降低血压和增加体内微量元素的作用功能。中医将瓜蒌籽既列为防病治病的传统药材,又列为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
[胡萝卜丝]  天柱山胡萝卜因多产自本县梅城镇太平村故又称作“太平胡萝卜”。它个大皮薄、嫩脆味美、产量高、品质好,因而被载入《安徽省蔬菜资源名录》。太平胡萝卜一般为长圆锥形,上部直径为2.7—4.4厘米,下部直径约2—3.8厘米,单根重量约125—210克,肉皮为橙红色,汁多味甜,肉质细腻,亩产在4500千克左右。胡萝卜营养丰富,而且富含胡萝卜素。经常食用有明目养心、调节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防癌变等作用。胡萝卜作为食品一般加工成胡萝卜丝使用。鲜胡萝卜丝经过日晒夜露变成干丝,味道更加清脆甘甜。烹成菜肴,则色、香、味俱佳。
[雪湖贡藕]  潜山盛产莲藕,尤以潜山县城边上雪湖中的藕最为著名。《潜山县志》载:“城南雪湖之藕,爽如衰梨,真佳品也。”相传朱元璋当年路过此地品尝了此藕后连声称赞,于是令地主官员将每年农历八月开湖的第一批藕送往京城为贡,故有“雪湖贡藕”之称。雪湖因地势低洼,湖底肥泥沉积较深,富含有机质。湖内有大小泉眼不计其数,终年涌水,使得湖水温度变化小。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雪湖藕的生产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刚出湖的雪湖贡藕洁白如玉,鲜嫩香甜。其外观呈方圆形,重约3.5—5千克,藕径达9—12厘米,长达1.5—1.7米。
[石  耳]  属地衣门石耳科,菌体叶状,正面为灰白或灰绿色,反面为黑色,多生长于海拨700—2000米悬崖峭壁的阴湿石缝间。石耳常以小群落的形式分布,少则几片,多则百余片。一公斤干石耳约1400片左右,因而极其珍贵。石耳的药用价值很高,《神农本草经》就把它列为上等药材。其主要成份有氨基酸、卵磷质和多种微金属元素。有滋阴润肺、治疗高血压和各种热症等攻效,对抑制肿瘤、出血也有积极作用。同时石耳亦可佐菜食用。“石耳炖甲鱼”、“石耳乌鸡汤”等乃为上等佳肴。天柱山地处江淮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且境内群山环绕,海拨千米以上的雄峰45座,是石耳生长的理想之地。
(十七)地方菜肴
[左慈鲈鱼]  天柱山被潜河和皖河所夹峙,水资源极为丰富,加上此地气候温和,水草肥美,十分适合鲈鱼的生长和繁殖。鲈鱼体扁,嘴大,鳞细,外表呈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肉嫩且鲜美。清蒸味道更佳。左慈鲈鱼因左慈在天柱山修练期间喜吃鲈鱼而得名。
[山粉圆子烧肉]  山粉即山芋粉,是将山芋碾碎、洗桨、凉干后得到的白色淀粉。天柱山地区多丘陵,盛产山芋,当地百姓有制作山芋粉的传统。山芋粉常用作炒菜时的调料,也可以作为主料和其它的菜肴进行搭配。其中山粉圆子烧肉最具特色。其口感粘而不稠、油而不腻、香粘可口。
[石耳乌鸡汤]  石耳乌鸡汤乃天柱山当地山民招待佳宾的一道上等佳肴。它是以当地采摘的石耳和乌鸡为主料,放在瓦罐之中,加适量的水,用碳火煨上1至2小时,待罐内的清香开始四溢的时候,即可食用。经过煨制的石耳乌鸡汤,不仅营养丰富,清香可口,而且还有清心明目,滋阴润肺,降低血压的功效。
[糯米甜藕]  取成熟的雪湖贡藕,洗净、去皮后用开水浸泡片刻。再将泡好的糯米灌入藕孔之中,放入蒸笼中清蒸半小时左右,至藕酥烂,糯米熟透。取出蒸好的贡藕切片装盘,均匀的加上蜜饯和白糖,再放入蒸笼中蒸上10分钟即可。糯米甜藕色如琥珀,香气淳厚,甜而不贰,酥烂可口。
[天柱山五香干]  天柱山五香干是在传统的“舒州茶干”基础上不断改进工艺,选用优质大豆、加配八角、食盐、鸡汁等多种原料精制而成。它造型美观、厚薄均匀,味香可口,营养丰富。是旅游佐餐之佳品。1988年9月评为省优,并被推荐参加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荣获铜牌奖。还被选入香港《世界名优食品大全·中国美食一书》。
四、天柱山旅游经济
(一)旅游发展概况
天柱山1982年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又相继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
景区规划面积102.72平方公里。拥有以雄峰、奇石、秀水、幽洞为特色的花岗岩地貌的自然景观和古皖古岳文化人文资源。
景区的管理部门——天柱山管委会为县政府派出机构,代表县政府对景区行使统一管理职能。经过20多年的开发与建设,已开发了三个景区。景区内建有四星、三星级宾馆各1处,二星级宾馆2处以及普通饭店,标准床位达到6千多张;景区内建有两条索道帮助登山,游览步道分布合理,景区设有导游服务中心,有近300名导游和景区讲解员为游客提供服务。景区商店可为游客提供方便服务,当地的瓜蒌籽,天柱山茶,天柱山石耳,凉席等土特产可供游客自由选择。
特别是近年来,天柱山对外重视宣传促销,将形象宣传与市场营销有机结合,每年宣传经费都在300—400万元。天柱山的知名度在不断提升,省内,华中,华东已成为天柱山的重要客源市场。2004年天柱山接待国内外游客80多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近4亿元,为潜山县的财政增收,老百姓的脱贫致富,产业的拉动都取到非常重要的贡献和作用。2005年,潜山县被评为安徽省旅游强县。
(二)旅游基础设施
[铁  路]  1995年峻工通车的合(肥)九(江)铁路途经天柱山站,并于京九大动脉相接轨。目前已有4对豪华列车在该线上运营,即合肥—深圳、合肥—南昌、蚌埠—东莞、合肥—福州。其它地区的游客可从合肥或安庆转车。
[公  路]  105国道(北京—珠海)、318国道(上海—拉萨),国家一纵一横两条国道线贯穿天柱山境内,把天柱山与沿线的14个省、市紧密相连,景区内的交通亦十分便捷。从县城到天柱山大门仅为25公里,且为国家山区重丘二级公路。天柱山环山公路也已开通。
[高速公路]  天柱山境内有两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即被称为国家一纵一横的沪蓉高速公路和(天)津香(港)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将把天柱山与上海、南京等华东各城市和武汉、南昌等华中各城市紧密相连,而津香高速公路却将天柱山与济南、郑州等华北各城市和福州、广州、香港等东南各城市相连。
[游览步道]  天柱山八大景区已开发了三个景区,主峰景区、马祖庵景区和三祖寺景区。虎头崖景区与龙潭河景区正在开发之中,在已经开发的三个景区中,均铺设了平整的游览步道,其总长22公里,约3.6万个台阶。各景区内游览步道相互连接,错落有致,犹如一条条长龙盘绕在崇山峻岭之间,为天柱山凭添了一番景致。
[供  电]1991年,天柱山旅游区10KV线路,CLGJ—70钢蕊铝铰线“品一”字型混合架设,延伸于110KV潜山变电所,至野寨全长18KM,1998年建设35KV天柱山变电所,替代原10KV野寨线路,改由天柱山变电所供电,新架LGJ—70钢铰线10KV线路6 KM,旅游区东
北面由35KV余井变电所供电,实现居民户户通电。
[通  讯]  现有6 KM光缆,2000门程控交换机6处GSM移动基站,移动,联通GSM讯号覆盖整个旅游区。
(三)主要旅游企业
[安徽天柱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隶属于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属国有独资企业。其总资产1.6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8000万元,现有职工171人。公司主要经营宾馆、饭店、旅行社、索道、停车场、商店、水上娱乐等业务,并组织实施天柱山门票销售管理、景区园林维护、市场开发、卫生管理、旅游商品的开发利用和其它相关旅游经营活动,公司下属的主要企业有天柱山庄、天柱山索道公司、青龙涧索道公司、天柱山旅行社、大龙窝茶场等企业。
[宾馆饭店]  境内现拥有宾馆110多家,标准床位6800张。其中四星级宾馆1家、三星级宾馆3家、二星级宾馆6家。它们分别座落在景区内、半山腰和县城,呈阶梯状分布,能够满足不同的游客的需求。天柱山还有200多家餐馆可提供徽菜、奥菜、川菜等多种口味的名吃。徽菜作为当地的主要菜系,它重色、重油、重火功,味道十分可口。而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地道的皖西南农家饭菜。
[旅行社]  境内现拥有国内旅行社23家,主要围绕天柱山旅游业从事招徕、组团、接待等相关旅游业务,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服务。同时他们还可组织区内游客赴国内其它景点旅游观光。
[索  道]  天柱山风景区内有2条索道,其中天柱山索道坐落在马祖庵景区,青龙涧索道坐落在主峰景区。天柱山索道于1995年10月正式对外运营,它是由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和香港华山贸易公司合资兴建。为单线循环固定抱索器双人吊椅式结构,索道全长726米,高差304米,每小时可载客450人。青龙涧索道由安徽天柱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1999年4月正式营运,该索道全长1100米,为单线循环固定抱索器双人吊篮式结构,运载能力达每小时450多人。两条索道经天柱山庄中继衔接,可将游人从海拨600米,运送至1300米的神秘谷口,往返上下,十分便捷。
[漂流公司]  天柱山漂流主要依托山脚下的潜河而开展起来的。区内现有漂流公司3家,分别是位于潜河上游的白马潭漂流有限公司,中游的水吼漂流有限公司和下游的潜河漂流有限公司。它们各具特色,互为补充。上游水流湍急,两岸风光秀丽多彩,民风民俗十分浓郁;而下游水流缓慢,河道内有大量的沙石,是开展游乐项目的好去处。天柱山漂流均为竹筏漂流,大筏能容十二人左右,小筏能容六人左右,筏工也多为当地有经验的农民。
[汽车站]  潜山县汽车站现拥有各类旅游车辆200多辆。其中从县城到景区内每天有30多辆豪华班车循环运行,大约二十分钟一班。从潜山县城到安庆市的旅游巴士也在十五分钟左右一班。同时县内还有一百多辆出租车可为游客随时提供服务。潜山县城每天还有几十台豪华大巴通往全国各地,目前已开通的主要班线有合肥、南京、上海、武汉、青岛、杭州等大中城市。
[火车站]  天柱山火车站兴建于1996年,主要为途经合(肥)九(江)线的游客服务。目前途经天柱山站的列车每天有合肥至深圳、合肥至福州、合肥至南昌和蚌埠至东莞等四对列车。每年天柱山站要接待各地旅客30多万人次,同时,天柱山火车站还具备接待旅游专列的条件。
潜山先锋网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重要旅游线路
[游天柱山水、寻古皖胜迹]  该游线乃天柱山传统精品线路。它将天柱山各主要景点串联成游线,一般分为天柱山二日游或三日游。天柱山二日游包括三祖寺、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潜河漂流和天柱山西关游线等景点。天柱山三日游主要包括白马潭漂流、天龙关攀岩、天柱山东、西关游线,三祖寺、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皖光苑等景点。
[赏湖光山色、品黄梅戏曲]  (天柱山—花亭湖—安庆三日游)该线路不仅囊括了天柱山各主要景点,还能欣赏到花亭湖的秀美风光(游船、桔子洲、情人岛等)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庆的历史文化古迹(迎江寺、陈独秀墓园等)。主要景点均能品赏至真切自然、载歌载舞的黄梅戏。
[游包公故里、登天柱雄峰]  (合肥—天柱山三日游)该线路将天柱山与省会合肥连接在一起,山城结合,交相辉映。这里我们除领略秀美的天柱风光外,还能欣赏至合肥的包公祠、包公墓、李鸿章故居、安徽名人馆和徽园等景点。
[观天柱风光、览九华圣境]  (天柱山—九华山四日游)该线路将自然山水秀丽的天柱山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连结在一起,是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结合的一条精品线路。这条线路不仅能欣赏到天柱山的秀丽风光,还能参观到九华山百家寺庙,朝拜无暇法师的肉身尊容,观赏佛教佛事等。
[探天柱神韵、赏庐山秀色]  (合肥—天柱山—庐山—南昌五日游)该线路是安徽、江西两省共同向国外游客推出的精品线路。它不仅打破了地域上的界限,而且线路当中景点较为舒适,是一条将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精品线路。这里我们能欣赏到合肥包公祠、包公墓、李鸿章故居、天柱山的秀丽风光、庐山的锦绣谷、美庐、三叠泉、仙人洞和南昌的滕王阁等众多知名景点。
(五)重点旅游产品
[观光休闲游]  作为天柱山传统线路,观光休闲游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天柱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峰景区、马祖庵景区自然景观雄奇灵秀。天柱峰、神秘谷、炼丹湖等皆为知名景点。三祖寺景区是文化、历史、宗教的荟萃之地。这里有禅宗三祖的祖庭三祖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等。水吼农业旅游观光园汇集了漂流、攀岩、农家乐、黄梅戏表演等娱乐节目。此外,张恨水、程长庚纪念馆、《孔雀东南飞》墓园等皆可供游人参观。
[生态游]  天柱山植被茂密,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93%,富含负氧离子,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天柱山海拨千米以上以针叶林为主的次森林,海拨千米以上以阔叶林为主的原始森林,而天柱山后山却是大片的竹海,其总面积超过7万亩。天柱山茂盛的植被对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天柱山又是避暑休闲的天堂。天柱山生态游主要包括主峰景区的森林沐浴,后山万亩竹海的竹乡探幽和山水交融的潜河漂流。
[禅宗寻根游]  天柱山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禅宗二祖慧可自少林接受一祖达摩的衣钵后,来到天柱山附近的岳西县司空山上,并常常往来于司空山与天柱山之间。公元589年,二祖慧可将其衣钵传于三祖僧璨。僧璨接受衣钵后来到天柱山驻锡山谷寺(后称三祖寺),并于该寺将衣钵传给了四祖道信。由于二祖、三祖、四祖长期在天柱山一带活动,并将禅宗发扬光大。因而,天柱山成为我国禅宗的发祥地之一。此外,在天柱山周边还有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天柱山禅宗寻根游包括岳西县司空山的二祖、天柱山的三祖寺、湖北黄梅的四祖寺、五祖寺和佛教圣地九华山等。
[红色之旅]  天柱山属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成立了安徽省最早的一支工农武装,并发动了“梅城暴动”,期间出现了王步文、余大化、高敬亭等400多名革命先烈。抗日战争时期,天柱山作为抗日主战场,先后成立了40多支游击队。国民党176师在此抗战六年,牺牲将士4000多人;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使得天柱山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此外,在天柱山的周边还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陈独秀。天柱山红色之旅主要包括大别山主战场之一的水吼、梅寨、野寨中学烈士阵亡墓、“梅城暴动”纪念碑和安庆陈独秀墓园等。
(六)旅游教育学校
[安徽天柱山旅游学校]  安徽天柱山旅游学校是根据1998年11月《安徽省皖西南旅游经济工作会议纪要》开始筹办。于2005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属公办普通中专学校,与潜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一校两牌,实行市县共建共管体制。学校坐落于潜山县城舒州东路与皖国路交叉处,占地115亩,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旅游实训基地3500平方米,属电教设备一类达标学校,实验设备达国家二类标准。在校学生1150人,教职工113人,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及应用、工艺品制作等专业,面向全省招生。2003年7月,学校被评为安庆市职教先进单位。2005年7月,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示范职中。
安徽天柱山旅游学校以“服务旅游经济,培养旅游人才”为办学宗旨,已形成“横向联合,产教结合,长短结合,人才复合”的鲜明办学特色,是安徽省导游资格考试考前培训单位之一。在筹建期间,为以天柱山为龙头的皖西南旅游市场培养导游员400多人,工艺品制作技术人员100多人,多名学生在全县、全市导游大赛中获奖。
(七)旅游政策法规
[潜山县旅游市场管理暂行办法]  1999年6月24日潜山县人民政府潜政(1999)35号文印发《潜山县旅游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共九章五十八条。《办法》明确了旅游局的管理职能,从旅游的总体规划,旅游资源的整合,保护,开发,利用,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旅游涉外定点单位和旅游定点单位审定,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旅游安全与卫生以及旅游监督检查等方面都做出了规定。
自1999年7月1日起施行。
[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天柱山旅游市场秩序的通告]  2003年12月20日,为加强旅游市场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潜山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天柱山旅游市场秩序的通告》。《通告》对景区规划保护,对景区内的旅游经营者,如:导游人员、漂流、滑竿经营者、宾馆饭店、商店、车队等旅游定点单位,景区内的个体摊贩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水平,职业道德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八)行业组织
[导游服务中心]  2003年12月12日潜山县人民政府潜政办(2003)60号《关于印发《潜山县旅游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明确潜山县旅游局下设直属事业单位一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定编2名,主要负责对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培训;推行旅游信息化,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为导游人员提供有关服务和管理。
[天柱山旅游协会]  2000年6月28日,天柱山旅游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是由潜山县及周边从事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宾馆、车队、商店、旅游产品生产厂家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界热心旅游事业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等组成的行业团体组织,属非营利性组织,在政府部门、旅游行业及会员之间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协会经潜山县民政局注册登记,具有行业性团体法人地位,协会的业务主管部门是潜山县旅游局,县内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常务理事,县内旅游企业负责同志为理事。
业务范围:1、围绕以天柱山为龙头的全县旅游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新世纪国内外旅游业等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建议和咨询。2、协助政府和主管部门探索和解决旅游事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3、加强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和旅游经济理论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和友好合作。4、配合旅游主管部门组织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等。
(九)旅游管理部门
[天柱山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  1982年12月,天柱山园林管理处成立;1984年成立“安徽省天柱山园林管理处”,对内称“潜山县天柱山管理局”,正科级机构;1986年7月,安庆地委决定,将“潜山县天柱山管理局升格为‘安徽省天柱山管理处’”,为副处级机构;1996年3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撤销“安徽省天柱山管理处”,成立“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为正处级机构。2003年9月,为进一步振兴旅游业,特成立了安徽省天柱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天柱山管理委员会实行政企分开。
2003年1月15日宜政办发(2003)10号文《关于印发《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天柱山森林公园管委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与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为潜山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天柱山的规划、开发、保护、利用、建设的统一管理工作。
内设7个职能科室,办公室,党群办公室,建设土地环保局,林业科,计划财务科,社会管理事务科,景区综合执法大队。管委会机关定行政编制30名,其中主任1名(由县长兼任),副主任3名,科级领导职数15名。
[潜山县旅游局]  1983年旅游属县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管理。1986年7月旅游属天柱山管理处内设旅游局管理。
2003年12月12日潜山县人民政府潜政办(2003)60号《关于印发《潜山县旅游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载: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潜山县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和县委、县政府《关于潜山县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设置潜山县旅游局,为县政府主管全县旅游工作直属事业单位,正科级。主要承担全县旅游规划、旅游市场,旅游业务管理等职能。设办公室(财务科)、旅游业务管理科(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市场开发科三个职能科室,定事编10名。旅游局编制与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编制合并使用,经费仍由天柱山管委会负担。
潜山先锋网转载(完)
发表于 2011-5-24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gif 看完了,也学习了知识!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潜山人本来就应该多关心一下自己的家乡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潜山热线天柱山5A风景区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潜山热线论坛 ( 皖ICP备07500314号-2 )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066号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皖B2-20210524号

GMT+8, 2024-11-22 16:15 , Processed in 0.09019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