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热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潜山征婚网
搜索
查看: 12206|回复: 22

天柱山旅游大典 想了解自己的家乡的人进来看看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4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天柱山基本慨况

(一)历史沿革

[天柱山概述]
天柱山,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境内,总面积304平方千米,其中主景区102.72平方千米。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荣获国家4A级旅游区和全国文明森林公园称号。2005年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天柱山是一座历史名山。古代与泰山、华山、恒山齐名。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亲临祭祀;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天柱山被誉为古南岳。

天柱山集雄、奇、灵、秀于一体。景区内无峰不雄,无石不奇,无洞不幽,无崖不险,无山不灵,无水不秀。唐代白居易云:“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李白亦曰:“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青冥皖公山,绝称人意。”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使天柱山声名远播,享誉神州。

天柱山交通便捷。潜山县城距安庆机场仅50公里,105、318国道和沪蓉、东香高速公路以及合(肥)九(江)铁路均经过潜山县城。县城向西北9公里就进入景区。旅游车辆穿梭往返,随到随走。从马祖到主峰景区有两条连接索道,全长2000余米,上下运行,往返方便。

[皖
山]
山名。春秋时属皖国封地,山曰皖山,水曰皖水,城曰皖城。今安徽省简称“皖”盖源于此。

[万岁山]
俗称万山。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临祭祀“号曰南岳”。臣民高呼万岁,因而得名。

[潜
山]
山名。潜山之“潜”,原为“灊”。《汉书·武帝纪》:“登灊之天柱山”,《地理志》:“灊县灊水”。“灊”尖近义,靠水的“尖”山。

[霍
山]
山名。大别山入皖部分。《诗经·尔雅》:“大山宫小山曰霍。”霍本“”之变,其义为高,天柱山风景区有304平方千米。千米以上的高峰达29座,天柱峰在群峰之间,孤立云霄,群峰拱卫。

[衡
山]

山名。《广舆记》:“庐州府霍山,一名衡山,一名天柱。”古时,横衡通义,霍山属一横断山脉,项羽称西楚霸王,吴芮为衡山王。

[皖]
美好之义。《诗经·小雅·大东》有“彼牵牛”句。即牵年星明亮,美好。

[皖
国]
国名。潜山县古为杨州之域,蚩尤族之地。夏、商、周均属杨州。春秋时为皖国封地。今之安庆、怀宁、岳西、太湖、望江和枞阳、宿松之一部皆属皖国封地。

[九江郡、庐江郡、晋熙郡、同安郡]
郡名。潜山在春秋战国时,先属吴后属楚,故有吴头楚尾之说。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207年)置三十六郡,潜山属九江郡。治所在今潜山县城。公元前206年,楚义帝置衡山王国,西汉高祖五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文帝六年分淮南立庐江、衡山二国,元狩初,衡山王反,改为庐江郡,潜山为皖县,西晋时为庐江郡皖县。东晋安帝分庐江立晋熙郡设怀宁县。南北朝时,怀宁属豫州晋熙郡,梁制晋州怀宁县。北齐天宝六年,文宣帝克梁,晋熙郡为江州,陈太建八年改为晋州晋熙郡。潜山仍是郡之治所。隋开皇三年,废郡置州。初曰熙州怀宁县。大业三年又废州为郡,熙州改为同安郡,辖怀宁县,治所即今潜山县城。

[舒
州]
州名。唐武德四年,改同安郡为舒州。武德五年析置皖城、梅城、安乐、皖阳四县。贞观元年置淮南道,辖舒州怀宁县。天宝六年更舒州为同安郡。至德二年二月改为盛唐郡,乾元元年复为舒州。州治即今之潜山县城。

[安庆府]
府名。北宋至道三年,舒州属淮南路。政和五年置德庆军由德庆军节度。南宋绍兴十七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以宁宗潜邸升为安庆府。府治继在今潜山县城。宋嘉定十年,黄干知安庆府,请奏自怀宁移府治,端平三年移治罗刹州,又移扬槎州,后于盛唐湾筑宜城,即今安庆市。

[潜山县]
元至治三年(1323年)、析怀宁县二乡,置潜山县,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明属安庆府,直隶于南京,清顺治二年(1645年)划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民国受辖于安徽省第一行政区或安庆专区。建国后,属安庆专区或安庆市,至今未变。

潜山县位于皖西南、大别山东南麓,长江北岸,皖河上游,隶属安庆市。总面积1686.03平方千米,16个镇乡,人口57.18万人。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6亿元。天柱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座落境内。

(二)地理位置


[地理座标]

天柱山系山岳型风景区,属大别山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风景区面积304平方千米,占潜山县总面积1686.03平方千米的18.03%。主景区面积102.72平方千米,天柱峰的地理座标东径116°27’,北纬30°43’。

[山体组成]
天柱山呈北西向展布,切割公界尖背斜,被菖蒲——响肠和水吼岭——陈岭头大断层所夹。地表是不规则岩基产出,出露面积120平方千米,与围岩的接触带多数被掩盖。接触岩附近岩体的岩面粒度变细,围岩发生硅化。岩体的东、西、南三侧沿接触带,均明显可见长石交代作用构成的所谓“边缘混合岩”,其宽度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岩体内含有少量的细粒斜长角闪片麻岩残留体,边部可见烘烤现象。

[山体演化]
26亿年前的太古代时期,天柱山地区和整个大别山区一样,在晚太古为海洋优地槽发育时期,在地槽下降过程中,本区堆积了巨厚的复理式建造的大别山群前身。在距今20亿年晚太古代末期的大别运动,使本地区海洋优地槽普遍发生褶皱隆起,形成了优地脊斜山岭。由于地槽沉积物遭受区域变质及其伴生花岗岩质岩浆侵入的造山变形,造成大别山群发生。

[地质地貌]
天柱山地质发展史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高压一超高压变质造山带形成演化为主线,以岩浆事件为标志,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地表形成花岗岩体,经郯庐断裂带活动影响,风化剥蚀,水流侵蚀和重力等大自然营力作用,终于使天柱山形成“峰雄、石奇、崖险、岭秀、洞幽”的奇特地貌。天柱山因位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与郯庐深大断裂带复合部位,多处榴辉岩露头,是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立典之地。潜山盆地亦为世界级化石产地。

[景区位置]
天柱山在皖江北岸,距安庆市50千米,是上达武汉、重庆,下通南京、上海陆路必经之地。距安徽省会合肥167千米,距湖北省会武汉、江西省会南昌、江苏省会南京均只有300千米左右。

(三)水文水域

[水域特征]
天柱山水域呈“两河夹一山”格局。潜河、皖河环抱天柱山、流向东南,汇入长江皖江段。皖河流域在县内面积有1103.84平方千米,山中多泉瀑,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长”之美誉。

[年降水量]
《潜山县水利志》载:本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365.2毫米。年际变化大。1954年降雨量最多,共2375.2毫米;1978年降雨量最少,仅766.1毫米,丰水年是枯水年的3.1倍。

[地表径流]
潜山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12.22亿立方米,人均为2365立方米。而天柱山年均径流量4.2976亿立方米,占全县平均值的35.17%。

[地下潜流]
据省地质局311地质队调查,天柱山地下水径流模数为4.79——11.8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地下水可采涌水量小于2立方米/小时。

[饮用水质]
潜山县水文站从1958——1984年对水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其年平均酸碱度(PH值)为7.27,年均离子总量(毫克/升)为83.0,年均总硬度(毫克当量/升)为0.721,年离子径流量(万吨)为8.4503。

(四)气候特征

[总体特征]
天柱山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分,无霜期较长,多年平均气温为16℃,特征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受地形影响差异明显。

(潜山先锋网转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季特点]  春季时间从公历3月18日至5月21日计65天。初春,冬季风逐渐减退,冷空气活动频繁,雾露四起,俗有“大雾满山跑,雨丝湿衣袍”。夏日时间从公历5月22日至9月24日,共126天。初夏,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冷暖两股气团对峙在长江中下游上空,形成持续阴雨的梅雨季节。在7——8月份的盛夏时期,天柱山雨晴交替,山风频刮,消暑清凉。所以人们说:“城里热死人,山上爽精神。”而在天柱山却是“天公脸常变,晴雨随时见”的现象。秋天是从公历9月25日至11月21日,时间为58天。天柱山薄雾多,雨水少,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寒露以后,受北方冷空气南下,气温逐渐下降,但天气多为乱云飞渡,艳阳高照。正如农谚所云:“天上鲤鱼斑,地上晒谷不用翻。”冬季是从公历11月22日至次年3月18日,共116天。因受西伯利亚干冷空气影响,天气干燥、寒冷,而且山上与山下温差在5摄氏度左右。常有“山下阳光烈,山上飞小雪”,等现象出现。
(五)生态环境
[水质优良]  潜山县水资源丰富,天柱山分布更多泉、瀑、潭、溪、湖且清澈质优。据环保部门在炼丹湖、飞来涧、飞虎溪和青龙涧四个点采样检测,水质均达到GB12941——91A类水质标准。
[空气清新]  天柱山主峰景区青龙涧以上由于没有生活垃圾污染,空气清新,放眼四顾,没有浮尘飘落。青龙涧及其索道站下口,虽有7家宾馆、饭店但所产生的烟气和黑度均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之内。由于森林面积广大、植被群落多样、空气中含氧量高,特别是负离子更为丰富,天柱山区是天然的氧巴。
[声音和谐]  天柱山声环境十分幽静,静风及无人类干扰时,其固定噪音为30db(A),在索道开机和扬声器播音时所产生的噪声,在机房外一米处边界敏感点,不超过GB3096——93的1类标准。大多时间,这里是松涛、流水、鸟啼、虫鸣的天赖之声。
[绿色世界]  天柱山风景区地处北亚带的北缘和暖温带南缘的特殊气候条件,形成了植物群落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带,植物资源丰富。加之保护与管理措施得当,森林茂密,植被率高,始得满山皆绿,生机无限。
二、天柱山旅游历程
(一)古代旅游
[皇封南岳]  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信史《尚书·尧典》载:“(舜)受终于文祖,肆类于上帝,堙于六宗。望(祭)于山川,遍于群神……觐四岳……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礼,用特(牛)五载一巡狩。”其“四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其南岳衡山,即天柱山。成书于西周的周公旦在《尔雅·释山》中曰:“霍山为南岳。”晋代郭璞进一步阐明:“霍山指天柱山,潜水所出也。”据此,天柱山的南岳尊位始于上古三皇伏羲以前之无怀氏,与东岳泰山同时受封,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在当时的历史环境,统治者按照金、木、水、火、土“五形生万物”的相生相尅之意象,祈求山神佑其江山稳固,天下太平。
[周封皖地]  《古今图书集成》卷86引《潜山县志》:“周大夫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称为周大夫,周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著。”“皖”地,山水清丽,明亮而美好的地方。即今以天柱山(皖山)、皖水为中心的安徽省西南部地域。
[始皇巡狩]  五年一巡狩,是帝王对名山必遵之古制。《史纪·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过彭城(徐州)渡淮,之衡山。”秦始皇此举,是遵从古制的行动。《尚书·虞书·舜典》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礼。”
[武帝祭岳]  清魏源著《释道山南条阴列附》曰:“汉武帝南巡皆始皇所巡旧道。《秦纪》之衡山即封禅书之潜霍。”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武帝南巡,其行程是,人马至江陵东下抵盛唐(今之安庆),由皖口入皖河转舟潜水,抵今野寨之谷口,舍舟登陆,入山礼祭“号曰南岳。”
[左慈炼丹]  汉末方士左慈,字元放,少居天柱山,习炼丹补导之术。在莽莽森林中,从贺家坂到良药坪,相距五千米之地建起上、中、下三个炼丹的地方。尤其是上炼丹,建在悬崖峭壁的石洞间,后有炼丹房,前有炼丹台,台上有火池。每逢雨后新晴或朗月朝夕,常见袅袅上旋的薄云起于林间,苍翠明灭,变化万端,仿佛是炼丹灶中冒出的烟雾。潜阳十景中的“丹灶苍烟,”即指于此。
[刘馥兴陂]  《三国志·刘馥传》载:刘馥镇合肥期间,数年中推行恩化于民政策,在惠民政策的感召下,数万战乱流民,跋山涉水回到故地并大面积开垦造田,先后兴建治理了芍陂、茹陂及七门、吴塘(现潜山县)等水利工程,用以灌溉稻田,农业得以发展,官府与民间终于有了积蓄。
[孙周克皖]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以周瑜为中护军、江夏太守攻克皖城。在赏景游胜中,忽听得乔公庄园里传出悦耳动听的琴声,便进去谈曲说艺。乔公唤出两个女儿见过将军。周瑜和大乔、小乔互见倾心。回营后周瑜向孙策告知原尾。孙策说:“既如此国色天香,何不我二人各娶一个?”周瑜完全同意,于是找地方官安排,下聘礼到乔府,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婚礼极其隆重。邑人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在周瑜与小乔举行婚典的地方,建起一座气势恢宏的周瑜庙。
[杨坚废号]  隋文帝杨坚结束东西晋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国后,志在南疆。于隋开皇九年(589年),诏废天柱山南岳尊号,改祀湖南衡山为南岳。
[宝志开山]  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初(公元465年)健康(今江苏省南京市)道林寺高僧宝志常往来于天柱山皖水之间,爱凤形山谷口山环水抱,景色奇绝,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卓锡于凤形山。初住洞习静,后得当时隐士何氏三兄弟所献私宅,建刹布法,初名菩提庵,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武帝萧衍赐名“山谷寺”,开天柱山佛教寺庙之先河。
[唐廷赐谥]  唐肃宗至德(公元756—758年)间,天台宗九祖湛然太师及澄俊、惠融、开悟等大比丘、申具州府、经杨州牧御史大夫张延赏奏请,肃宗李亨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敕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代宗李豫又赐三祖舍利塔名“觉寂塔”,谥僧璨号“鉴智禅师”。
唐永泰元年(765年),肃宗赐额“天柱禅寺”。
[李翱纪游]  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一说赵郡(河北赵县人)。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李翱在任舒州太守期间,谐同友人尽情地游览了天柱山。今石牛古洞中留存石刻两方。一曰:“翱炅磷盘求壬寅年下元日习之书。”一曰:“翱储弘运上卿磐工庆□月廿□余奉□。”上书中“壬寅年”,为公元822年,正是李翱在任。
[李白游咏]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天柱山情有独钟。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在《江上望公山》诗中写道:“奇峰出奇石,秀木含秀气……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李白对天柱山仰慕之情,益于言表。据《李白在安徽》载,公元750年,李白从金陵过长江入皖河在天柱谷口登岸,“在涧边的古崖下部题诗留字,抒发情怀。”潜阳十景之一的“诗崖漱玉”由此得名。当李白来到三祖寺,看到开山祖师释宝志画像,听到寺僧介绍宝志弘扬佛法、卓锡为泉的事迹,深表敬佩。稍作沉思,挥笔写下《志公画赞》。《安庆府志》载:“安禄山反,(李白)侧转宿松、匡庐间,结精舍于皖山,读书其中。”公元750年李白在《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中称:“白久居庐(山)霍(天柱山)。”
[曹松乡情]  曹松(约830——903年),晚唐诗人,早年因家乡舒州战乱频繁,曾避难于建州、洪都等地。在畅游全国名山大川的同时,念念不忘故乡天柱山的风光和物产。咏天柱山一诗中云:“七千七百七十丈,丈丈藤萝势入天。未必展来浑似翅,不妨开去也成莲。月将河汉随崖转,僧与龙蛇共窟眠。直是画工须搁笔,更无名画可流传。”他笔下的天柱峰,宛如一朵盛开的青莲,美不胜收。在写家乡物产舒席《碧角簟》时,赞曰:“细皮重叠织霜纹,滑腻铺床胜锦茵。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绝纤尘。蝇行只恐烟黏足,客卧浑疑水浸身。五月不教炎气入,满堂秋色冷龙鳞。”诗中把特色和优点描绘得细致感人,历代均传为佳话。
[荆公夜游]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宋仁宗庆历进士,任参知政事、宰相,封舒国公,旋改荆国公,世称荆公。公元1051——1053年在舒州任通判期间,多次游览天柱山,先后写下了19首豪情满怀的诗篇。石牛古洞里至今还保存了一方完整的石刻:“皇佑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听泉久之,明日复游刻习之后,临川王安石。”在附近崖壁一平面处,还有一刻:“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落款为“荆公”。从左至右楷体直书,字字苍劲,笔笔有神,令人敬羡。
[涪翁建亭]  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元丰三年改吉州知太和县。十一月赴任途中,顺道来舒州,探望时任提点淮南西道刑狱、诗文名望颇高的舅父李公择。早对天柱山有仰慕之情的黄庭坚,有幸至此,岂能不游。在他舅父的精心安排下,白天观光览胜,晚上谈诗论道。在十多天的览胜中,令他兴奋不已。在《题潜山》诗序中写道:“宋之问作缑山诗,爱潘骑省天绫山下家风,诗奕奕有凌云气。余家潜山,实为名山福地,视天绫,缑山不足道也。”接着一口气书成九十二句的五言长诗,并在石牛古洞石壁题诗一首云:“郁郁窈窈天宫宅,诸峰插霄帝不隔。六时谒天开关钥,我身金华牧羊客。羊眠野草我时间,高真众灵思我还。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驾我山谷路。”落款为“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兵丘揖观余书青牛篇黄庭坚庚申小寒”。为眷恋石牛洞山光水色,选在山谷流泉左上方建一亭阁,名曰“涪翁亭”。原亭已毁,现已修复,可供游客小,观光感悟,领略风情。
[公麟作画]  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舒州人,一说舒城人,与李亮工、李元中,都退隐龙眠山,故有“龙眠三李”之誉。宋王明清在《挥第三录》中云:“元祐中,舒州有李亮工者,以文鸣荐绅间,与苏(轼)黄(庭坚)游,两集中有与其唱和。而李伯时以善丹青,妙绝冠世。”当时,苏轼、黄庭坚与“三李”等文人墨客,对天柱山游览兴致颇佳,各留有咏赞诗篇,惟李公麟“以善丹青,妙绝冠世,”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黄庭坚在《题薛醇老家李西台》一诗注曰:“往时隐龙眠山,驾青牛往来于皖公三祖,自烧古松作墨。”可见当时环境之艰辛。原来石牛古洞有一幅李公麟为黄庭坚画《依牛读书图》,可惜早被盗卖。
[东坡分桃]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1036——1101),仕途坎坷,几起几落。虽任过舒州团练副使,但时间不长,然对天柱山感情真挚。令他终生难忘的一件事是“公择分桃”。在《苏轼文集》里收录了一篇短文,题为《记李公择天柱山分桃》。文曰:“李公择与客游天柱寺还,过司命祠下,道旁见一桃烂熟可爱,当往来之冲,而不为人之所得,疑具为真灵之瑞,分食之则不足,众以与公择,公择不可。时苏、徐二客皆有老母七十余,公择使二客分之,归,遗其母,人人满意过于食桃。此事不可不识也。”此事虽小,精神可嘉。在往后的岁月里,苏东坡不仅眷恋天柱山的秀丽风光,更想念舒州的风土人情。二十多年后苏东坡在惠州时致书舒州老友李惟熙时,说:“倘得生还,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卜居为终老之计。”

(潜山先锋网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宗析县]  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划出原怀宁县的清朝,玉照二乡,另置潜山县。因天柱山又名潜山,县以山名,设县治于原怀宁县城旧址,即今潜山县城。

潜山县建置,至2005年计683年。

[神宗赐经]  明万历年间,贯之和尚在天柱山马祖庵清修苦行,弟子众多,被奉为国师。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潜山县知县阮自华因达观和尚在此驻锡说法,请上敕建佛光寺,1599年,神宗朱翊遣中使党礼并御赐寺“佛光寺”号与藏经。

[云麟刊崖]  李云麟字雨苍,吉林长白人,清军都统,位居四品。年青时从师于曾国藩,擅长古文经学。曾游遍全国名山大川,登五岳绝顶。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李云麟率清兵攻打太平军,路过天柱山,见天柱风光奇秀,且古时为南岳,便生登顶题刻之心。于是请来当地药农贺良谋相助,利用长绳和竹竿攀上天柱峰顶,并刻有“孤立擎霄”四个五尺见方的大字。为记述此事,李云麟还著有《天柱刊崖记》以昭示后人。

(二)近现代旅游

[杨森隐山] (公元1882—1977年)四川广安县人,国民党军阀。曾任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驻守安徽省安庆。1938年6月,日军进攻安庆后,弃城退逃,隐藏于天柱山,军部设在天柱山马祖庵景区的佛光寺内。期间,他曾在佛光寺后东侧石壁上题有“南天一柱”四个大字。

[义纯题刻]  张义纯(公元1895—1982年)安徽合肥人。曾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安徽省代主席。1940年率第二十一集团军进驻大别山,对日军实施游击战。,同年11月游览天柱山,于天柱峰西侧石壁上刻有“顶天立地”四个大字。

[苑声开发] (1901—1991年)字杼棠,安徽省潜山县人。北京大学毕业,早年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26年任中国国民党驻日本总部常委,1930年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和民国大学执教,1941年任安徽省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7年当选国民党中央立法院立法委员,解放前夕去台湾。范苑声一生对家乡的山水有着无比热爱之情,曾四次登上天柱山。1942年在安徽任职期间,成立了以自己为首的天柱山历史上第一个组织机构“天柱山开发委员会”。他多方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开发,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天柱山的雏形。他还亲自写下了“万岳归宗”四个大字刻在天柱山小心坡的石壁上以示纪念。同年,为纪念抗日阵亡烈士,范苑声在国民党陆军48军176师阵亡将士墓旁天柱山麓的野人寨创办了当地的第一所学校野寨中学(原名景忠中学,取景仰忠烈之意)。1991年范苑声先生病逝于台湾,享年90岁。1993年,其次子范光陵博士将其先父的骨灰送返至家乡潜山,安葬于野寨中学校园内。

[品仙纪刻]  李品先(公元1892—1987年)字鹤龄,广西省苍梧县人。曾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十一集团军总司令,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安徽省政府主席和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主任委员。1941年冬,李品仙游览天柱山后欣然题写“一柱擎天”四个大字,并命人刻在天柱山小心坡的石壁之上。

[张淦览胜]  字济公,广西桂林人。国民党抗日第五战区副司令、二十一集团军副司令官。1944年驻军潜山时,游览了风景如画的天柱山。当行至渡仙桥,立身望天柱,李云麟题的“孤立擎霄”四个大字,令他神魂颠倒。同时,对这一壮举赞不绝口。在随从的提议下,经认真思考与练习,书写了“中天一柱”四个大字,捐法币2万元,交马祖庵妙高和尚和乌以风先生办理,并要求刻在“孤立擎霄”上方。妙高和乌以风二人反复琢磨,几经周折,终于在很短的几个月内完成了任务。1946年张淦从外地还来潜山,专程登山,欣赏自己的题刻,十分满意。

[黄镇访山]  (公元1909—1989年)安徽省枞阳县人。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文化部部长。1988年6月13日前来天柱山考察工作,参观游览了三祖寺,并题下“开发天柱、振兴潜山”八个大字。期间,黄镇还看望了居住在天柱山麓的天柱老人乌以风教授。

[彭佩云视察] 原国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1993年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考察了天柱山,对天柱山麓的皖山小学进行了视察,并到部分学生家进行了家访。回京以后即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投资25万元帮助皖山小学重建校舍。1996年,彭佩云再次来到天柱山视察工作,并将天柱山镇涂和平农户作为其直接帮扶脱贫对象,供给其女儿涂晓玲读完初中学业。

[王蒙采风](1934—)北京人,原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00年10月24日与邓友梅、张贤亮、邵燕祥等全国二十六位知名作家在天柱山采风。面对雄奇灵秀的天柱风光,王蒙由衷地感叹道:“天柱山真是太美了!要知道天柱山如此美丽,早就该来了,我到过很多国家的名山,天柱山堪与欧洲瑞士相媲美!天柱山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是冲击式印象。”随后,王蒙在他下榻处挥毫题写“天柱通神”四个大字。回到北京以后,王蒙还久久难忘天柱美景,并写下了长篇五言古体诗《咏天柱山》。

[穆青参观]  中共中央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委员,原新华社社长。2003年5月,年迈的穆青拄着拐杖参观考察了天柱山西关、三祖寺、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等景点,并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面对秀美的天柱山风光,穆老感慨地说:“天柱山太美了,我拍了多年未遇的景观,但这次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样美丽的彩虹。”他建议天柱山应加大宣传力度,以争取更多的国内、外知名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一睹天柱山风采,从而弘扬古皖天柱文化。

[余秋雨文化苦旅]  (1946年—)浙江宁波人。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中国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1985年和2000年两度前往天柱山参观游览,并写下了《寂寞天柱山》一文,被广大读者广为流传。该文章收录于他的作品集《文化苦旅》一书。

[回良玉考察]  国务院副总理,曾任安徽省省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等职。1998年时任安徽省省长的回良玉参观考察了天柱山,认为天柱山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符合现代旅游的特点,要尽快把它打造皖西南旅游的龙头,从而推动皖西南旅游。

[罗豪才调研]  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2005年6月2日至4日,在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杜宜谨、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副主席杨邦杰的陪同下,就“贫困地区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课题对天柱山进行了考察调研。罗豪才参观游览天柱山风景区、三祖寺、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等景点后,走访了天柱山镇茶庄村、黑虎村的部分农户,实地了解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罗豪才说,农民办旅游,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增加收入,是扶贫开发的有效举措。

[周铁农视察]  2005年8月24日—2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率全国政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视察团、视察了安庆市和天柱山的旅游文化资源。视察团认为:天柱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应充分发挥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曲文化发祥地优势,打文化品牌,用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要积极实施精品战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使安庆市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迅速转化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夏菊花浏览]  (1937—)安徽省潜山县三妙乡人,全国杂技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国际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享有“杂技女皇”的荣誉称号。1986年7月9日回家乡潜山县考察并参观浏览了天柱山。夏菊花十分热爱家乡,热爱天柱山,为天柱山在湖北市场及全国各地的推广宣传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天柱山开发委员会]  1942年安庆行署督察专员范苑声倡建“天柱山开发委员会”。聘请曾任安徽省长、时任国民党中央赈济委员会委员长许世英为名誉主委。此举得到时省政府拨款和社会募捐筹款63万元(法币),兴建岳云山馆、翠云别墅、望岳亭和一条从良药坪至天柱峰的简易登山步道。

参见[范苑声]条

[天柱山林场]  1958年3月潜山县林业局建立天柱林场,将天柱山主峰周围有林地30725亩划归林场管护,林场职工经20余年的采种育苗、封山造林,初步恢复了因大炼钢铁、滥砍滥伐而损耗的林木。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有所回升,天柱山森林景观得以改善,为1992年林业部批准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奠定了基础。

[天柱山宣传通讯工作会议]  1979年1月6日,邓小平在同国务院负责同志谈话中强调:“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作,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同一天,安庆地委常委,宣传部长邓竹虚在县委主要负责人陪同下,探访乌以风先生。了解天柱山风景名胜与历代兴衰情况。当即制止石牛古洞摩崖石刻开山炸石,要求保护好风景资源,为旅游事业发展做好宣传工作。5月8日,安徽省西南片宣传通讯工作会议在潜山召开。共商“把天柱山牌子打出去”。会后,一大批天柱山宣传资料相继推出。

[天柱山工作领导小组]  1980年3月,安徽省副省长李清泉、在署名“天柱爱山者”来信上批示:“天柱山应列上计划,潜山县委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乱砍滥伐”。省委书记张劲夫考察天柱山,明确批示“先搞交通、规划,创造条件、准备开发。”5月,县委成立天柱山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天柱山的宣传、交通、建设、资源保护等方面工作。

[申报国家风景名胜区]  1981年7月,省政府委托省建委牵头,与省相关部门组成天柱山资源调查组,全方位考察天柱山风景旅游资源、编写了《天柱山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报告》报告称:“天柱山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较多,具有较为独特的自然景观,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水景、并有开展旅游的优越条件,建议列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务院国发(1982)136号文批转了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审定第一批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请示通知,天柱山排列第17位。

[审定国家重点寺院]  国务院[83]60号文件批准,公布潜山县三祖寺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142个重点寺院之一。

[天柱山总体规划]  1983年11月,天柱山总体规划大纲评议会在县城举行。国家建设部、环保局、北京大学、南京理工学院、南开大学和省内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议,原则通过《规划大纲》1987年7月《天柱山总体规划》经国务院同意,建设部颁文批准。景区范围包括11个行政村和天柱山林场,面积为82.46平方千米,并划西北毛尖山水库,沿皖河至余井和梅城附近、南至潜河为外围保护带,总面积333平方千米。

[定级历史文化名城]  潜山县历史悠久,县内文物丰富,人才辈出,名人俊秀,文风昌盛。1996年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潜山县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拥有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桐城派文化的安庆市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第十二届旅游地学年会]  1997年10月全国第十二届旅游地学年会暨山岳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研讨会在天柱山召开。16个省、市、自治区130名代表(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教授、副教授级专家80名)参加研讨。会议由全国旅游地学研究会会长陈安泽主持。进行了学术交流并考察天柱山和安庆市旅游资源与开发状况。大会收到国内外论文30余篇。

[皖西南旅游经济工作会议]  1998年11月,由省政府主持,省相关部门参加的安徽省皖西南旅游经济工作会议在安庆市召开,会议确定了“天柱山在皖西南旅游经济中龙头地位”原则同意《皖西南旅游区规划》,并对安庆市与天柱山的旅游基础项目,包括硬件与软件建设作了部署和安排。有力推动和促进了皖西南旅游经济发展。

[国家AAAA旅游区·优秀旅游城市]  天柱山(潜山县)旅游资源实体,体量巨大,基本类型数量达到43个(地文景观类6、水域风光类5、生物景观类4、古迹与建筑类19、消闲求知健身类6、购物3),达到国家旅游区“AAAA”级应有规模与丰度。经20年开发建设,旅游区内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结构合理,经历年创优活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逐年提高。2000年天柱山通过国家旅游局“AAAA”等级验收。2001年,安庆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国家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  天柱山西北坡、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古寨村落、田园风光丰富多彩,在天柱山旅游带动下,农民利用农业资源开发建成天龙关攀岩基地、白马潭观光、漂流、溪石滩栗树村、水吼老街农家乐项目,2004年国家农业部批准建立水吼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

[天柱山国家地质公园]  天柱山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最为著名的是全球揭露面积较大,暴露最深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其特征是变质岩相榴辉岩,出露绵延50多千米,成为研究大陆动力学的经典地区。地质遗迹中花岗岩丛株风化、水文资源及世界级化石产地—潜山盆地。其地质地貌特征明显。2005年8月,由国土资源部主办的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中,天柱山以100.094高分(总分110)通过国家地质公园评审。

(潜山先锋网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旅游资源

自然资源

(一)名  山三、旅游资源

自然资源

(一)名  山

[天柱山]  山名。春秋时属皖国封地,山曰皖山;元封五年汉武帝登临祭祀“号曰南岳”,民呼“万岁”,故又称万岁山;因天柱峰在群山拥卫间,所以天柱山又称潜山、霍山。主要为花岗岩地貌,千米以上高峰45座,最雄伟的山峰有天柱峰、飞来峰、天池峰、衔珠峰、月华峰、迎真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488米。

天柱山文化底蕴丰厚。汉初平元年至兴平二年(公元190—195),方士左慈登山修道炼丹;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流传千古;三国佳丽大乔、小乔,美女嫁英雄,历代传为佳话。公元505年,金陵禅师释宝志和白鹤道人在此建庵、建观,大兴佛、道二教;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宋代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和明、清时期许多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不仅登山览胜,而且还留下了不朽诗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天柱山的开发步入了新的阶段。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天柱山为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通过二十多年的开发与建设,目前已具备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的能力。

[金紫山]  山名。因古有金紫世家而得名。位于潜山县北部。地处东径116°12’48”——116°25’26”,北纬30°53’50”——31°41’40”。东靠桐城市,西北与岳西县枯井园自然保护区和舒城县万佛山森林公园毗连,南与本县三个乡(镇)接壤。

金紫山森林公园,以潜山县国有驼岭林场为依托,总面积为4073.3公顷。园区内的猪头尖海拔1539米,为潜山县最高峰。主要景胜有:一线岗、双虹岩、气楼瓶、天鼓墩、金鸡门、凤冠石、延寿关、渡仙桥、摩星石、天然塔、筛月谭、仙女崖等。金紫山森林公园,距潜山县城65公里,每天有班车往返。

(二)雄  峰

[天柱峰]  峰名。海拔1488.4米,突起群山之间,壁立千仞,立地顶天,故名。《道书》记载,这里是司命真君发祥始所,故名司命峰。峰体石骨嶙峋,下丰上锐,如春笋破土玉立,俗称尖子笋。春秋时,天柱山属皖伯封地,人们为纪念皖伯,山曰皖公山,峰名皖伯尖。天柱峰由于高出群山之上,直插云天,从不同的方位远眺,它以不同的姿势跃入人们的眼帘。从南面看,它像待发冲天的火箭若从后山龙潭一带西眺,一峰独尊,众峰相随,形同佛指;如从西侧东望,层台垒叠,酷似蜡烛台;还因为它高入云天,早沐朝阳,故又得名朝阳峰。因峰险崖陡,历来登临者甚少。峰顶约有500平方米的平台,上有天池、观音井等胜境。危崖隙缝中,生长着鱼鳞木、天桂花和皖杜鹃。峰体石壁上,有石斛、石耳等名贵中药材。绝顶之阳,赫然横书“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字均1.5米见方。前者系清代都统李云麟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所题,本地采药农民贺良谋、贺良佐刻;后者系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张淦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所题,由贺氏后裔贺来滨、贺来潮等人合镌。旧志载:每当仲春,成群白鹤由庐山飞来,萦绕主峰翻飞回翔,世人称为“鹤驾”。天柱峰常年紫气蒸腾,云飞雾涌,瞬息万变、气象万千。每当白雾飘来,峰如含羞的姑娘,蒙上了一层面纱;阵风之后,云开雾散、又露峥嵘,在阳光的辉映下,峰体全身剔透,更加迷人。

[天池峰]  峰名。位于天柱峰南约0.5千米,海拔1426米,南接衔珠峰和神秘谷北口。顶峰宽平,面积有10余平方米。上有二池,一方一圆,深不盈尺,不溢不涸,俗称天池,峰由此得名。立崖面南,飞来峰如履足下。峰顶西面巨岩忽开两缝,如刀切斧劈,每道缝宽米余,上架两道石桥。桥下深壑万丈,望不见底,令人胆怯,故名试心桥,俗称三步两道桥。立身桥头,脚下雾气翻滚,身边紫烟缭绕,似有身入仙班之感,故又称渡仙桥。峰北崖险壁峭,下临深谷。谷里常年松风吟咏,云蒸霞蔚。春夏之际,特别是雨后乍晴,时有佛光环卫。游人至此,放眼北望,巍巍天柱,雄伟壮观,令人心旷神怡。

[飞来峰]  峰名。天柱峰南0.7千米,北连衔珠峰,东接月华峰,海拔1424米。峰尖鼎一圆形巨石,周围30余米,高约3米,如冠似磐,势如天外飞来,故名。俗称仙人戴帽,亦很逼真。东、南、西三面绝壁,不可攀临,唯北面药农可系绳登顶。北侧峰腰有雷公井、乌龙井。西南悬壁间,石鳞斑驳,俗称黄龙甲、有块狭长鳞斑,其状恰似安徽版图。

[衔珠峰]  峰名。在天柱峰南0.6千米,北接天池峰,南连飞来峰,海拔1413米。峰顶两岩高耸,中夹一球形巨石,似双唇衔珠,故名。

[三台峰]  峰名。天柱峰南约7.5千米,南临月华峰,北眺五指峰,海拔1410米。峰顶岩石竖开三叠,巍列三台,故名。

[月华峰]  峰名。天柱峰南约0.8千米,西接飞来峰,北临三台峰,海拔1400米。峰顶巨石奇特,从牛马城北望,似一弯新月,故有月牙石之称;从象鼻石西眺,如两叟下棋,又有“仙人对奕”;立神秘谷口南观,则像孔雀开屏。故名“孔雀东南飞”,又称“金鸡送晚”。

[花 峰]  峰名。位于天柱峰西南侧,与天柱峰相峙而又相连,海拔1380米。峰顶怪石林立,嶙峋峥嵘,状如怒放的花瓣而得名。峰顶紧挨主峰石壁,中开一线如门,北临绝壁,陡峭险峻,俗称小天门,又谓花峰一线天。

[五指峰]  峰名。在天柱峰南约0.6千米,西接天池峰,海拔1373米。峰顶巨石开四缝,似是巨人伸出的五指,故名。

[皖伯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面约2.5千米,西临拜岳台,东接柬之洞,又称仙人洞,海拔1370米。天柱山属春秋皖伯封地,后人为颂其德政,以峰喻人,缅怀纪念。

[青龙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约0.5千米,北望皖伯峰,南接莲花峰,海拔1370米。峰顶东侧是一巨崖石岗,两边陡峭,狭长而又险峻,俗称青龙背,又称鲫鱼背。峰顶西巅,危石高耸,似巨龙昂着,故名。

[玉蕾峰]  峰名。天柱峰南约0.5千米,北望天柱峰,南邻五指峰,海拔1360米。峰顶岩石泽润,如冰雕玉琢的新苞蓓蕾,故名。立身拜岳台南眺,又似鰲鱼翘首朝天。

[蓬莱峰]  峰名。北依天柱峰。南眺天池峰,海拔1350米。西、南、北三面崖陡壁峭,深壑险绝,峰顶狭长,纵长百余米,宽仅二、三米,步行其上,身轻飘逸。今已修建石级和护栏。峰下常有云雾缭绕,峰顶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拾级而至,一步一层天,古人曰:“登临犹未半,身已在蓬岛。”身入其间,似在蓬莱仙境之中,故名。

[石楼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约0.6千米,北眺皖伯峰,南接青龙峰,海拔1328米。峰体系巨石层叠而成,岩缝纵横有致。南壁如削陡绝,飞鸟难栖。立身良药坪北望,如玉阁琼楼,故名。

[莲花峰]  峰名。天柱峰东约0.6千米,北邻皖北峰,东接青龙峰,海拔1306米。峰顶巨石竖裂如瓣,似荷莲争妍吐艳,故名。旁有一小岩,危石削耸,如莲苞出水。有花有蕾,巧趣横生。“莲瓣”中有天然洞穴,称莲花洞,可容十余人栖身。

[打鼓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约1.2千米。西接莲花峰,东眺皖涧寨,海拔1290米。峰顶巨石浑圆,如鼓似球。最奇绝者,南边隔壑竖立有三米多高的鼓棒石,形成天然奇景。鼓石两旁危崖直耸,状如巨人奋臂擂鼓,峰由此而得名。若从东侧走马岗西顾,两旁危石又似一对猛狮,故称双狮戏球,亦是活灵活现。

[石榴峰]  峰名。距天柱峰南约0.55千米。北襟玉蕾峰,南临五指峰,海拔1284米。峰顶巨岩兀立,上锐下丰,顶端吡咧,恰如成熟的石榴,故名。

[天狮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东少狮峰,西邻覆盆峰,北眺千丈崖,南瞰牧羊河,海拔1186米。峰体岩石层叠,与覆盆峰对峙,中间形成险峻的谷口,名大天门。自大天门向东攀登,可达峰顶。峰顶宽敞如台,面积约400平方米。顶石巍峨如狮,威武雄壮,故名。立身西眺,迎真峰、覆盆峰异常峻秀;远眺西北,飞来峰、天柱峰格外壮观;近观北侧,石函峰、翠花峰更添秀美;放眼东南,千嶂层峦,万壑争辉,地阔天高,风光无限。

[少狮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海拔1180米。天狮峰东侧,一巨石似一只小狮紧挨老狮身边,俗称小天狮,故名。东、南、北三面如削,拔地400余米。

[登仙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约3.6千米,西濒炼丹湖,东连麟角峰,海拔1152米,潜阳十景之一的“丹灶苍烟”,在其西侧。有道家许真人登此峰成仙,故名。

[麟角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3.5千米,西连登仙峰,北邻翠华峰,海拔1150米。峰顶有一斜立巨石,高约15米,宽约20米。立登仙峰东眺,如犄角刺空,故名。

[覆盆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海拔1150米,峰顶西南侧有一圆平巨石,色泽光润,径约20余米,如一圆形石盆倒扣峰顶,故名。

[回狮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约0.3千米的炼丹湖西南面,海拔1142米,与登仙峰东西对峙。峰顶怪石林立,状若巨狮横卧,回眸西北,如憩似眠,仿佛回首巡山,故名。

[石灯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2.5千米,海拔1135米。北眺莲花峰,东接登仙峰。峰顶石圆如盘,似民间青油灯盏。更令人叫绝者,“灯盏”西沿突伸一小尖石,如灯火吐舌,俗称石灯,故名。此峰紧挨登仙峰,所以道家有“青灯引路我登仙”之诗句传世。

[翠华峰]  峰名。在天柱峰南约3.5千米。南邻麟角峰,东眺石函峰,海拔1120米。在拔地凌空、嶙峋峭峻中,古藤虬蔓,奇花异草千姿百态。峰顶古松,老杆竟秀,新枝滴露,苍翠遒劲,葱郁复荫,如一枝翠黛独秀的春花,故名。

[迎真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4.5千米处。东接石纽峰,西襟佛子峰,海拔1109米。峰顶岩石错落有致,构成天然洞穴。道家谓此为迎接司命真君的地方,故名。宋末时,地方义士首领刘源结寨抗元,有十八个新婚女子丈夫血染沙场后,在峰顶拒敌,至死不降,战斗到最后一刻,故俗称寡妇寨。今峰顶仍有石臼、石龛和了望孔及瓦砾等遗迹遗物。

[石纽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4.5千米,东眺覆盆峰,西望迎真峰,海拔1090米,峰顶圆石成堆,似着便装的布纽,故名。

[飞虎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东望佛子峰,西邻芙蓉峰,海拔1066米。峰顶巨石高耸,中矗之岩威猛如虎,双侧片岩横生如翼,势若腾飞,故名。古诗赞曰:“天公有意派神虎,飞巡护山除妖邪。”

[石函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东接走马岗,西邻翠华峰,南眺大天门,北瞰龙潭河,海拔1046米。南北二面陡壁险绝,立身后河南瞻,峰如春笋破土,俗称笋子尖。峰南绝壁千仞,名千丈崖。峰顶林木蔽荫,馥郁葱茏。并新建了石亭,名叠翠亭,可供小憩。

[佛子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东接迎真峰,西望飞虎峰,海拔1016米。峰顶怪石秃兀,如僧人坐禅,故名。

[天蛙峰]  峰名。天柱峰南约6千米,东接丹砂峰,西傍降丹峰,海拔978米,与天书峰、降丹峰上下排列,形成三峰鼎峙。峰顶巨石翘首横亘,长约20余米,高约15米,形如巨蛙张口仰天。山风呼号,似觉蛙鸣有声;烟雾飘浮,又似金蟾起跃,登立峰顶,身轻飘逸;放眼远近,群山磅礴逶迤,潜水蜿蜒如带,不禁令人有江天寥廓之感。沿路攀登,石级有致,树木苍翠,草径清幽,满目清新,令人陶醉。

[降丹峰]  峰名。天柱峰南6千米,东接天蛙峰,南毗天书峰,海拔971米。《道书》称:“上帝降丹于许真人处”而得名。

[天书峰]  峰名。天柱峰南6.5千米,北挨降丹峰和天蛙峰,南瞰石龙峰,西眺香子峰,海拔约970米。道家流传汉末方士左慈在峰下莲子洞修真,得九天玄女赠授天书,故名。峰下有左慈石室。

[芙蓉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5.5千米。东邻飞虎峰,西襟丹砂峰,海拔965米。峰顶怪石嵯峨,绿荫叠翠,如芙蓉绽蕊,故名。激水奔腾浪涌,自峰之西倾飞流直下,天工巧绘一幅芙蓉天国画卷。

[丹砂峰]  峰名。天柱峰南5.5千米。东临芙蓉峰,西观天蛙峰,海拔940米。方志称:“世传有丹砂,人不能取,中夜或见红光,远近皆视。”故名。有关丹砂妙用神传,实属道教浓墨重彩之所描,然峰顶覆有略呈红色的砂砾,才是天然本色之所在。

[玉镜峰]  峰名。又称玉照峰。天柱峰东南约12千米,海拔913米。西南峰腰崖壁苍润,皎莹如镜,尤其是雨后放晴,崖壁晶莹透亮。《太平寰宇记》载:“唐贞元二年,皖山东南忽然爆裂 ,皎莹如玉,行人远见,如悬镜然。刺史吕渭奏闻,因改万岁乡为玉照乡。”从此峰名玉镜。

[白鹤峰]  峰名。三祖寺东1千米,海拔146米。梁代白鹤道人在此开山建观而得名。白鹿岗、真源宫均在峰下。

[卓锡峰]  峰名。三祖寺后。海拔123米。梁金陵释宝志在此卓锡开山建庵而得名。三祖寺、觉寂塔、卓锡泉均在其峰下。

(三)峻  岭

[马祖岭]  岭名。佛光寺东0.5千米,海拔660米。因唐代马祖道一禅师来天柱山习静禅修,曾行脚往返于此,故名。

[雪珠岭]  岭名。佛光寺东南约2千米,海拔670米。其岭巨石晶莹似雪,浑圆如珠,故名。

[九曲岭]  岭名。茶庄以南约2千米,海拔320米。昔时因道路弯曲岭陡,山民挑担经此,须撑九次木杵歇息,故又称九杵岭。民间另一种传说是:“黄猫(现在黄猫尖)逼出九鼠,纷纷向山下逃窜”,故又有九鼠岭之说。今野(寨)天(柱山)公路倚岭逶迤而上。

[埋怨岭]  岭名。茶庄东北约3千米,海拔664米。原为野人寨和割肚方向村民通向龙潭河的必经之地。因岭高坡陡,行人至此,上气不接下气,埋怨不已,故名。民间另一传说是古代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三孝子郭巨人,因老母久病想吃肉,一贫如洗的郭巨人无奈,把亲生幼儿杀死,取肉煨汤供母亲食用。郭巨人在其岭上挖宕掩埋儿子尸骨时,哭得天昏地暗。突然碰到一块石板,镐开石板,发现一罐金子。故俗诗云:“十三孝,郭巨人,杀子喂娘尽孝心。掩埋亲生哭花眼,挖宕得到天赐金。”所以此地又称埋儿岭。

[佛子岭]  岭名。茶庄东南约4千米,海拔330米。民间传说古时有一行者在此用瓦片垒成一小浮屠,念经拜佛,故名。今野(寨)天(柱山)公路穿岭而过。

[鸡冠石岭] 岭名。茶庄南约4千米,黑虎岭之东,海拔286米。岭上巨石形似雄鸡顶冠,名鸡冠石,岭以石名,是白水湾步登天柱山的必经之道。

[三尖岭]  岭名。茶庄南约7千米,潜(山)水(吼岭)公路11.5千米处。因岭头有三个尖耸的山头而得名。俗又称三肩岭。这里是潜(山)岳(西)的交通要道,进出货物,多靠人力挑运。由于岭高坡陡,上下需歇肩三次。民间将其与猫儿岭联成“猫儿衔鱼换三肩”之说。

[塔祝岭]  岭名。俗称蜡烛岭。在虎头崖西北2.5千米,茶庄东南约8千米,海拔536米。唐宋时期,岭头曾建天柱寺镇山之塔,渴望十方安泰,故名。

[朱屋岭]  岭名。天柱峰东北约8千米,海拔514米。是龙潭、万涧至齐云道院、铜锣尖的必经步道,原为朱氏山民集居之地故名。

[阳排岭]  岭名。飞来峰之南4千米,海拔400米。是从合甲岭经里港电站登天柱山的必经步道。由于谷深岭陡,行人至此,大有抬头落帽之惊。 其岭背西北,面东南,早迎朝阳,晚送落晖,故名。

[水吼岭]  岭名。在天柱峰南8千米处,东距潜山县城24千米,西距岳西县城25千米。古代是潜山到岳西的水陆交通要塞。明代嘉靖丙午(1526)年,乡绅杨世瑞亲书“水吼岭”三个大字,镌刻在上街头莲花崖石壁上。发源于岳西县与霍山县交界的黄冒尖与公界岭之间的潜河奔腾而下,如狮吼雷鸣;加之天柱峰以下汇集的各溪山泉,形成近百米落差的瀑布,声震山谷,吼声此起彼伏,故名。深山古镇的水吼街,历史悠久。俗有“安庆府,潜山县,水吼是座金銮殿”之说。百年水码头,千年石板街,至今还吸引着大量游客观光览胜。

(四)奇  石

[鹦哥石]  石名。天柱峰南会真崖上,一石峭立,惟妙惟肖地似一鹦哥啼鸣。此为雄鹦哥石。另在牧羊河的石崖边一鹦哥石,称雌鹦哥,侧身敛翼,依偎在田垅中,似栖窝孵子,繁衔生息。两处奇石,十分形象。故名。

[双乳石]  石名。飞来峰北悬崖上,两峰并立,峰尖酷似妇女双乳,乳头更加明显。故名。尤其是秋日霜露经阳光照耀,就像乳汁源源地流了下来。

[象鼻石]  石名。神秘谷下的振衣岗南边人行路弯道外侧,独树一奇石,高约3米,长约5米。石体东缘挺起一柱,粗不盈抱,如象鼻朝天,吸天柱之雨露,纳日月之精华。石体西部象首,十分逼真。故名。
(潜山先锋网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蜒蚰石]  石名。东关仙鼓峰东南绝壁下端,有一巨石,长约40米,宽约10米,高约3米,紧贴崖壁之上,玉润臃呆,顶端对称伸出两根石柱,高均约2余米,恰似一对蜒蚰触角,无比形象,堪称天柱山怪石中一大奇观。故名。每逢春夏,此地多有烟雾腾涌,蜒蚰石时隐时现,时高时低,就像蜒蚰蠕蠕上攀,欲上峰巅。民间流传,此石有灵性,两角长齐,雷公恐怪物危害生灵,必将其劈断一只,至今崖隙间留存的许多碎石断角,可以佐证。
[金龟石]  石名。神秘谷南口上端,大石凌空,形如乌龟。故名。石体上被雨浸的条条斑痕,使其天然分成龟首和龟身,仿佛西向飞来峰爬行,故称“金龟朝飞来”。又因其位于正北方位,又称“金龟拜北斗”。
[猪头石]  石名。马祖庵(现称佛光寺)西北一千米。石龙峰顶巨石形似猪头,故名。游人立足放眼,见其“猪头”昂首张口,仰望南天,欲呼无声,又称“八戒念经”。
[羊角石]  石名。覆盆峰西北侧,两石并列挺立,高约2米,间距不足尺,远眺近观,都似一对竖起的羊角,名符其实。
[猫鼠石]  石名。炼丹湖西边,回狮峰北端峭壁上,分立两石,下石如猫,上石似鼠,神态各异。故名。立身炼丹台西望,猫欲纵身捕鼠,鼠急翘尾逃窜,故又称“神猫逼鼠”。
[霹雳石]  石名。俗称雷打石。在马祖庵北0.5千米的登山步道南侧,一巨石高约10余米,周长约60余米,混圆苍黛,中开一线,宽不足尺。断面齐整,恰 如刀削斧劈。北面有清都统李云麟于咸丰辛酉(1861)年题刻的“混元霹雳”四个一米见方的大字。
[木鱼石]  石名。马祖庵正前方10余米的田垅中,独有一浑圆巨石,地面上高有3米之多,拦中裂一道横缝,形如释家法器之一的木鱼。故名。观者无不叫绝。
[仙鞋石]  石名。祭岳台西南侧,柬之洞前,峰顶横一奇石,长约5米,高约2米,上宽下窄,南端宽厚,北端尖削,似一只放大的尖脚女鞋,口朝下,底朝天,故名。俗称“仙女晒鞋”,亦很逼真。
[帝座石]  石名。虎啸崖上,独立一石,高阔均为2米。下层笃厚如座,上层扁薄似靠,两边各有扶手。背依天柱,面迎群山,高低峰峦形成拜揖之势。故名。又称“仙人椅”,也很形象。
[葫芦石]  石名。牛马城南,三石叠竖,通体浑圆,上削下丰,如一颗宝葫芦弃之于此。故名。俗称“大瓜叠小瓜”。民间流传,昔有两仙饮酒下棋,酒喝完了,把宝壸扔在此地。故有诗云:“两仙酒后上月华,对奕兴酣不知归,一局未休千万载,葫芦化作石一堆。”
[仙拳石]  石名。焙药岩西侧,一石高约20余米。石体分两截,呈柱。顶端石大浑圆,阳面有被水浸淋的四道竖痕,犹似指缝。故名。一眼望去,恰似一只紧握的拳头。俗称拳头石。
[船形石]  石名。巨石斜卧虎头崖下的溪流中,长20余米,高阔均有10余米,宛如一艘船只搁浅在溪涧之中。故名。顶端有明嘉靖间罗文博题刻的80厘米见方的“元气磅礴”四个大字。今人有诗曰:“绿水青山藏古船,仙人遗迹美名传。登峰客至忘归路,借尔风帆航海天。”
[金鸡石]  石名。天柱山有两个金鸡石。一在玉镜峰西麓王桥南,高2米,形如雄鸡引颈啼鸣,上有“金鸡石”三字石刻。一在丹霞峰下。旧志称:“传说刘度人遇神人邀至金鸡石,见三仙对奕,一仙给一粒棋子,使刘吞下,后刘仙去。”故名。
[斗牛石]  石名。玉镜峰顶,两只巨石南北对峙,长10余米,高约3米,似是两头猛牛,正在斗角,互不相让。其形其状,皆令人惊叹。故名。
[鹊桥石]  石名。天狮峰西南侧石壁间,巨崖悬空而起,呈弧形伸向崖下,如虹飞渡,全长40余米,弧高约8米。登大天门的千级石阶穿拱而过,崖上称为鹊桥。故名。
[黑心石]  石名。天柱峰北侧刘源墓西,大石苍黛,高约3米,周长20余米,顶端尖耸,形似倒悬的心脏。 “黑心石”由此而来。
[仙桃石]  石名。青龙涧到炼丹湖步道右侧,路边一石,高约10余米,周长约30余米,上锐中丰下削,色泽殷赤。夕阳下,顶端微现红光,犹似熟透的鲜桃。故名。
[皖公石]  石名。又称皖公神像。在神秘谷口西边峭壁上,有一栩栩如生的长者画像,挂在其间,从额头、眼睛、鼻子、嘴巴、下颚、脸庞,清晰逼真,故名。一眼望去,一副长者的风范,慈祥和蔼的面孔,令人敬服。
[雷打石]  石名。在天柱峰下溪边右侧,有一巨石,分成十八块,如刀切豆腐一般,俗称雷打十八瓣。故名。
[金枪石]  石名。在飞来峰北面悬崖中,独立一石,粗不过2米,高有3米之多,誉为皖公金枪,非常形象,因而得名。
[阴元石]  石名。在金枪石附近,有一岩石上窄下宽,似一美女依崖躺卧,下部分开,像是两腿曲伸,中间隐藏的“秘密”,令人叫绝。故名。
[和尚石]  石名。在卧虎崖下,一石高约5米,石顶圆溜,石体略有倾斜,似是一高僧独自躬身忏悔。故名。
[酒石]  石名。卧虎岭西侧的塔祝岭旁,有一巨石,高约10米,上丰下锐,形如酒坛,故称酒坛石。
[美女石]  石名。在卧虎崖下的廖家宕,有一高约4米的巨石,婷婷玉立,如身着古装的淑女流连顾盼。故名。与和尚石成一对景。
[仙人石]  石名。白水湾东边仙人岗中段有一高约20余米的巨石,似一年轻女子傍崖兀立,放眼远方,故又称望夫石。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当年涉足白水湾,听到一首民谣道:“仙人岩,望夫来,一望望了千百载,喻娘意志坚如铁,化为巨石等郎来。”当即爬到巨石下仔细打量,回到寓所写下《望夫石》五律一首。诗曰:“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芬霭内,犹若待夫归。”
[传衣石]  石名。三祖寺大雄宝殿后。佛教自印度传到东土,开始仅凭一件袈裟和一个缽盂作为信物,秘密单传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成为禅宗三祖。僧璨为使佛教禅宗后继有人,经过多次考察,便把衣缽在此处传给自己身边服劳九载的道信,成为禅宗四祖。此石由此得名。
[解缚石]  石名。三祖寺达摩崖下,有一块较为平坦的巨石,长约10米,宽约3米,上有明代周柳塘题、周思久书的“解缚”二字石刻。相传,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沙弥道信来山谷寺礼谒三祖僧璨时,僧璨正在达摩崖下面壁,道信即在此处拜僧璨求“解脱”法门,僧璨替道信“解缚”,并收作徒弟,传承衣法。故名。
[仙人坑]  景点名。大关电站大坝下西侧岩石上,有一奇坑,长2.5米,深0.5米,宽0.8米。故名。坑边岩石呈花白色,与坑外岩壁颜色吻合,惟坑底部呈青黑色。坑上方有一圆宕,深0.5米,似是仰卧巨人头部所在。游人至此,无不叹为奇观。
[水灯石]  景点名。又称水国千灯。潜河上游的水吼镇白马潭村境内有一段400多米长的石滩,主河道沿大雾潭山脚而下,在东侧100多米宽的石滩非洪水季节,似是海滩边石滩一样,无数的大小石眼中都藏着不等量的河水。每逢晴天的下午阳光照耀和夜晚明月星光闪烁,石眼变成了无数盏石灯,故名。令人叹为观止。
(五)巉  崖
[龙吟虎啸崖]  崖名。天柱峰南面,西自飞来峰,东到五指峰,绵亘千余米。崖势高耸,插入云端,均在1400米以上。崖畔终年吞云吐雾,松涛奔吼,势如龙吟虎啸,故名。
[千丈崖]  崖名。石函峰南壁间,崖头高矗,崖壁垂削险绝,下临深涧;壁面高阔,飞禽不栖。故名。常见药农于壁间悬绳采摘石耳,上下攀登,令人瞠目结舌。
[百花崖]  崖名。天柱峰北侧峰脚下,崖壁苍苔,林木葱郁,花草繁茂,涧溪潺流。每当晨羲初起,从后山观景,崖紫花红,百态千姿,景色迷人。故名。
[虎头崖]  崖名。卧虎峰南1千米,崖势似一只猛虎依山而伏,惟虎头抬起,朝天柱峰欲吼无声,大有“欲同天柱比低高”之状。故名。
[鹰  崖]  崖名。距马(祖)和(平)公路1千米,上至青龙涧前老羊店大岗,下底相见湾。通体陡削,人不能至,昔为崖鹰的巢穴,故名。今马(祖)和(平)公路从崖中穿过。
[奇  崖]  崖名。飞来峰南4千米,崖高200多米,崖体如削,崖下是终年不见阳光的棺材井,绿水常流,深不见底,无比奇绝。故名。
[仙  崖]  崖名。茶庄南约5千米,南北长约2千米。因其峰上独立一石,似一青年女子,背北面南,俗称“望夫石”,其崖称“仙人崖”。
[诗  崖]  崖名。三祖寺1千米的潜水南岸,崖悬壁陡,上依青山,下临碧潭,潜水清流莹洄,涟漪激荡,撞击有声,水溅似珠,石漱如玉。故潜阳十景之一的“诗崖潄玉”,即源如此。故名。在诗崖石壁间镌满着历代诗刻。清代以前,这里河床较低,水面宽阔,常有文人雅士载酒泛舟,咏唱吟哦,资工镌刻,留迹崖壁。清人丁承培诗云:“苍崖壁立水之湄,珠玉镌成古篆碑。字迹虽经波汩没,云根仍自墨淋漓。”如今沙淤水位增高,崖壁半存,诗刻溟没。若泊舟崖下,掬水洗苔,部分字迹仍依稀可辨。
[钓  崖]  崖名。诗崖西,崖下有钓岩。相传汉左慈在此钓鲈,戏弄曹操。明胡缵宗诗曰:“相传汉左慈,垂纶壁崖际。幻引淞江鲈,掣作杨花鳜。”故名。崖壁旧有诗刻,今已随崖体一起被河沙淤没。
[道士崖]  崖名。覆盆峰北壁间。在其崖壁上,有石纹如羽士捧笏而立,似朝圣念经之状。元张翥诗云:“山禽不识藏真境,留与云栖学道人。”故名。
[达摩崖]  崖名。三祖寺大雄宝殿后。相传,印度达摩在南京与梁武帝机缘不合,渡江北上,在山谷寺栖身,用带的铲子,在崖壁上凿一胜迹,时称“观音阁”。三祖僧璨常在此习静参禅,故称达摩崖。
[滴血崖]  崖名。在大关电站大坝下东侧一块高3米多,宽一米多的石壁上,被红水浸润,与岩下河中碧水反衬成美。相传,古代河西关寨上有一只饿虎,听到河东百羊寨山满山羊叫,兴奋不已,认为找到了享受一辈子的宝地,便跃过河涧,来到了群羊之中。满眼膘肥体壮的群羊,见到入侵之敌,在老羊公的指挥下,一个个奋勇争先,无数只羊角戳在老虎的颈部和腰部,一时间老虎招架不住,遍体鳞伤,拼命地跑到山脚下靠着岩石便气死了,鲜血把那块岩石染红了,故称滴血崖。

[天柱山]  山名。春秋时属皖国封地,山曰皖山;元封五年汉武帝登临祭祀“号曰南岳”,民呼“万岁”,故又称万岁山;因天柱峰在群山拥卫间,所以天柱山又称潜山、霍山。主要为花岗岩地貌,千米以上高峰45座,最雄伟的山峰有天柱峰、飞来峰、天池峰、衔珠峰、月华峰、迎真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488米。
天柱山文化底蕴丰厚。汉初平元年至兴平二年(公元190—195),方士左慈登山修道炼丹;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流传千古;三国佳丽大乔、小乔,美女嫁英雄,历代传为佳话。公元505年,金陵禅师释宝志和白鹤道人在此建庵、建观,大兴佛、道二教;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宋代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和明、清时期许多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不仅登山览胜,而且还留下了不朽诗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天柱山的开发步入了新的阶段。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天柱山为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通过二十多年的开发与建设,目前已具备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的能力。
[金紫山]  山名。因古有金紫世家而得名。位于潜山县北部。地处东径116°12’48”——116°25’26”,北纬30°53’50”——31°41’40”。东靠桐城市,西北与岳西县枯井园自然保护区和舒城县万佛山森林公园毗连,南与本县三个乡(镇)接壤。
金紫山森林公园,以潜山县国有驼岭林场为依托,总面积为4073.3公顷。园区内的猪头尖海拔1539米,为潜山县最高峰。主要景胜有:一线岗、双虹岩、气楼瓶、天鼓墩、金鸡门、凤冠石、延寿关、渡仙桥、摩星石、天然塔、筛月谭、仙女崖等。金紫山森林公园,距潜山县城65公里,每天有班车往返。
(二)雄  峰
[天柱峰]  峰名。海拔1488.4米,突起群山之间,壁立千仞,立地顶天,故名。《道书》记载,这里是司命真君发祥始所,故名司命峰。峰体石骨嶙峋,下丰上锐,如春笋破土玉立,俗称尖子笋。春秋时,天柱山属皖伯封地,人们为纪念皖伯,山曰皖公山,峰名皖伯尖。天柱峰由于高出群山之上,直插云天,从不同的方位远眺,它以不同的姿势跃入人们的眼帘。从南面看,它像待发冲天的火箭若从后山龙潭一带西眺,一峰独尊,众峰相随,形同佛指;如从西侧东望,层台垒叠,酷似蜡烛台;还因为它高入云天,早沐朝阳,故又得名朝阳峰。因峰险崖陡,历来登临者甚少。峰顶约有500平方米的平台,上有天池、观音井等胜境。危崖隙缝中,生长着鱼鳞木、天桂花和皖杜鹃。峰体石壁上,有石斛、石耳等名贵中药材。绝顶之阳,赫然横书“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字均1.5米见方。前者系清代都统李云麟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所题,本地采药农民贺良谋、贺良佐刻;后者系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张淦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所题,由贺氏后裔贺来滨、贺来潮等人合镌。旧志载:每当仲春,成群白鹤由庐山飞来,萦绕主峰翻飞回翔,世人称为“鹤驾”。天柱峰常年紫气蒸腾,云飞雾涌,瞬息万变、气象万千。每当白雾飘来,峰如含羞的姑娘,蒙上了一层面纱;阵风之后,云开雾散、又露峥嵘,在阳光的辉映下,峰体全身剔透,更加迷人。
[天池峰]  峰名。位于天柱峰南约0.5千米,海拔1426米,南接衔珠峰和神秘谷北口。顶峰宽平,面积有10余平方米。上有二池,一方一圆,深不盈尺,不溢不涸,俗称天池,峰由此得名。立崖面南,飞来峰如履足下。峰顶西面巨岩忽开两缝,如刀切斧劈,每道缝宽米余,上架两道石桥。桥下深壑万丈,望不见底,令人胆怯,故名试心桥,俗称三步两道桥。立身桥头,脚下雾气翻滚,身边紫烟缭绕,似有身入仙班之感,故又称渡仙桥。峰北崖险壁峭,下临深谷。谷里常年松风吟咏,云蒸霞蔚。春夏之际,特别是雨后乍晴,时有佛光环卫。游人至此,放眼北望,巍巍天柱,雄伟壮观,令人心旷神怡。
[飞来峰]  峰名。天柱峰南0.7千米,北连衔珠峰,东接月华峰,海拔1424米。峰尖鼎一圆形巨石,周围30余米,高约3米,如冠似磐,势如天外飞来,故名。俗称仙人戴帽,亦很逼真。东、南、西三面绝壁,不可攀临,唯北面药农可系绳登顶。北侧峰腰有雷公井、乌龙井。西南悬壁间,石鳞斑驳,俗称黄龙甲、有块狭长鳞斑,其状恰似安徽版图。
[衔珠峰]  峰名。在天柱峰南0.6千米,北接天池峰,南连飞来峰,海拔1413米。峰顶两岩高耸,中夹一球形巨石,似双唇衔珠,故名。
[三台峰]  峰名。天柱峰南约7.5千米,南临月华峰,北眺五指峰,海拔1410米。峰顶岩石竖开三叠,巍列三台,故名。
[月华峰]  峰名。天柱峰南约0.8千米,西接飞来峰,北临三台峰,海拔1400米。峰顶巨石奇特,从牛马城北望,似一弯新月,故有月牙石之称;从象鼻石西眺,如两叟下棋,又有“仙人对奕”;立神秘谷口南观,则像孔雀开屏。故名“孔雀东南飞”,又称“金鸡送晚”。
[花 峰]  峰名。位于天柱峰西南侧,与天柱峰相峙而又相连,海拔1380米。峰顶怪石林立,嶙峋峥嵘,状如怒放的花瓣而得名。峰顶紧挨主峰石壁,中开一线如门,北临绝壁,陡峭险峻,俗称小天门,又谓花峰一线天。
[五指峰]  峰名。在天柱峰南约0.6千米,西接天池峰,海拔1373米。峰顶巨石开四缝,似是巨人伸出的五指,故名。
[皖伯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面约2.5千米,西临拜岳台,东接柬之洞,又称仙人洞,海拔1370米。天柱山属春秋皖伯封地,后人为颂其德政,以峰喻人,缅怀纪念。
[青龙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约0.5千米,北望皖伯峰,南接莲花峰,海拔1370米。峰顶东侧是一巨崖石岗,两边陡峭,狭长而又险峻,俗称青龙背,又称鲫鱼背。峰顶西巅,危石高耸,似巨龙昂着,故名。
[玉蕾峰]  峰名。天柱峰南约0.5千米,北望天柱峰,南邻五指峰,海拔1360米。峰顶岩石泽润,如冰雕玉琢的新苞蓓蕾,故名。立身拜岳台南眺,又似鰲鱼翘首朝天。
[蓬莱峰]  峰名。北依天柱峰。南眺天池峰,海拔1350米。西、南、北三面崖陡壁峭,深壑险绝,峰顶狭长,纵长百余米,宽仅二、三米,步行其上,身轻飘逸。今已修建石级和护栏。峰下常有云雾缭绕,峰顶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拾级而至,一步一层天,古人曰:“登临犹未半,身已在蓬岛。”身入其间,似在蓬莱仙境之中,故名。
[石楼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约0.6千米,北眺皖伯峰,南接青龙峰,海拔1328米。峰体系巨石层叠而成,岩缝纵横有致。南壁如削陡绝,飞鸟难栖。立身良药坪北望,如玉阁琼楼,故名。
[莲花峰]  峰名。天柱峰东约0.6千米,北邻皖北峰,东接青龙峰,海拔1306米。峰顶巨石竖裂如瓣,似荷莲争妍吐艳,故名。旁有一小岩,危石削耸,如莲苞出水。有花有蕾,巧趣横生。“莲瓣”中有天然洞穴,称莲花洞,可容十余人栖身。
[打鼓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约1.2千米。西接莲花峰,东眺皖涧寨,海拔1290米。峰顶巨石浑圆,如鼓似球。最奇绝者,南边隔壑竖立有三米多高的鼓棒石,形成天然奇景。鼓石两旁危崖直耸,状如巨人奋臂擂鼓,峰由此而得名。若从东侧走马岗西顾,两旁危石又似一对猛狮,故称双狮戏球,亦是活灵活现。
[石榴峰]  峰名。距天柱峰南约0.55千米。北襟玉蕾峰,南临五指峰,海拔1284米。峰顶巨岩兀立,上锐下丰,顶端吡咧,恰如成熟的石榴,故名。
潜山先锋网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狮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东少狮峰,西邻覆盆峰,北眺千丈崖,南瞰牧羊河,海拔1186米。峰体岩石层叠,与覆盆峰对峙,中间形成险峻的谷口,名大天门。自大天门向东攀登,可达峰顶。峰顶宽敞如台,面积约400平方米。顶石巍峨如狮,威武雄壮,故名。立身西眺,迎真峰、覆盆峰异常峻秀;远眺西北,飞来峰、天柱峰格外壮观;近观北侧,石函峰、翠花峰更添秀美;放眼东南,千嶂层峦,万壑争辉,地阔天高,风光无限。
[少狮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海拔1180米。天狮峰东侧,一巨石似一只小狮紧挨老狮身边,俗称小天狮,故名。东、南、北三面如削,拔地400余米。
[登仙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约3.6千米,西濒炼丹湖,东连麟角峰,海拔1152米,潜阳十景之一的“丹灶苍烟”,在其西侧。有道家许真人登此峰成仙,故名。
[麟角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3.5千米,西连登仙峰,北邻翠华峰,海拔1150米。峰顶有一斜立巨石,高约15米,宽约20米。立登仙峰东眺,如犄角刺空,故名。
[覆盆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海拔1150米,峰顶西南侧有一圆平巨石,色泽光润,径约20余米,如一圆形石盆倒扣峰顶,故名。
[回狮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约0.3千米的炼丹湖西南面,海拔1142米,与登仙峰东西对峙。峰顶怪石林立,状若巨狮横卧,回眸西北,如憩似眠,仿佛回首巡山,故名。
[石灯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2.5千米,海拔1135米。北眺莲花峰,东接登仙峰。峰顶石圆如盘,似民间青油灯盏。更令人叫绝者,“灯盏”西沿突伸一小尖石,如灯火吐舌,俗称石灯,故名。此峰紧挨登仙峰,所以道家有“青灯引路我登仙”之诗句传世。
[翠华峰]  峰名。在天柱峰南约3.5千米。南邻麟角峰,东眺石函峰,海拔1120米。在拔地凌空、嶙峋峭峻中,古藤虬蔓,奇花异草千姿百态。峰顶古松,老杆竟秀,新枝滴露,苍翠遒劲,葱郁复荫,如一枝翠黛独秀的春花,故名。
[迎真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4.5千米处。东接石纽峰,西襟佛子峰,海拔1109米。峰顶岩石错落有致,构成天然洞穴。道家谓此为迎接司命真君的地方,故名。宋末时,地方义士首领刘源结寨抗元,有十八个新婚女子丈夫血染沙场后,在峰顶拒敌,至死不降,战斗到最后一刻,故俗称寡妇寨。今峰顶仍有石臼、石龛和了望孔及瓦砾等遗迹遗物。
[石纽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4.5千米,东眺覆盆峰,西望迎真峰,海拔1090米,峰顶圆石成堆,似着便装的布纽,故名。
[飞虎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东望佛子峰,西邻芙蓉峰,海拔1066米。峰顶巨石高耸,中矗之岩威猛如虎,双侧片岩横生如翼,势若腾飞,故名。古诗赞曰:“天公有意派神虎,飞巡护山除妖邪。”
[石函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东接走马岗,西邻翠华峰,南眺大天门,北瞰龙潭河,海拔1046米。南北二面陡壁险绝,立身后河南瞻,峰如春笋破土,俗称笋子尖。峰南绝壁千仞,名千丈崖。峰顶林木蔽荫,馥郁葱茏。并新建了石亭,名叠翠亭,可供小憩。
[佛子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东接迎真峰,西望飞虎峰,海拔1016米。峰顶怪石秃兀,如僧人坐禅,故名。
[天蛙峰]  峰名。天柱峰南约6千米,东接丹砂峰,西傍降丹峰,海拔978米,与天书峰、降丹峰上下排列,形成三峰鼎峙。峰顶巨石翘首横亘,长约20余米,高约15米,形如巨蛙张口仰天。山风呼号,似觉蛙鸣有声;烟雾飘浮,又似金蟾起跃,登立峰顶,身轻飘逸;放眼远近,群山磅礴逶迤,潜水蜿蜒如带,不禁令人有江天寥廓之感。沿路攀登,石级有致,树木苍翠,草径清幽,满目清新,令人陶醉。
[降丹峰]  峰名。天柱峰南6千米,东接天蛙峰,南毗天书峰,海拔971米。《道书》称:“上帝降丹于许真人处”而得名。
[天书峰]  峰名。天柱峰南6.5千米,北挨降丹峰和天蛙峰,南瞰石龙峰,西眺香子峰,海拔约970米。道家流传汉末方士左慈在峰下莲子洞修真,得九天玄女赠授天书,故名。峰下有左慈石室。
[芙蓉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5.5千米。东邻飞虎峰,西襟丹砂峰,海拔965米。峰顶怪石嵯峨,绿荫叠翠,如芙蓉绽蕊,故名。激水奔腾浪涌,自峰之西倾飞流直下,天工巧绘一幅芙蓉天国画卷。
[丹砂峰]  峰名。天柱峰南5.5千米。东临芙蓉峰,西观天蛙峰,海拔940米。方志称:“世传有丹砂,人不能取,中夜或见红光,远近皆视。”故名。有关丹砂妙用神传,实属道教浓墨重彩之所描,然峰顶覆有略呈红色的砂砾,才是天然本色之所在。
[玉镜峰]  峰名。又称玉照峰。天柱峰东南约12千米,海拔913米。西南峰腰崖壁苍润,皎莹如镜,尤其是雨后放晴,崖壁晶莹透亮。《太平寰宇记》载:“唐贞元二年,皖山东南忽然爆裂 ,皎莹如玉,行人远见,如悬镜然。刺史吕渭奏闻,因改万岁乡为玉照乡。”从此峰名玉镜。
[白鹤峰]  峰名。三祖寺东1千米,海拔146米。梁代白鹤道人在此开山建观而得名。白鹿岗、真源宫均在峰下。
[卓锡峰]  峰名。三祖寺后。海拔123米。梁金陵释宝志在此卓锡开山建庵而得名。三祖寺、觉寂塔、卓锡泉均在其峰下。
(三)峻  岭
[马祖岭]  岭名。佛光寺东0.5千米,海拔660米。因唐代马祖道一禅师来天柱山习静禅修,曾行脚往返于此,故名。
[雪珠岭]  岭名。佛光寺东南约2千米,海拔670米。其岭巨石晶莹似雪,浑圆如珠,故名。
[九曲岭]  岭名。茶庄以南约2千米,海拔320米。昔时因道路弯曲岭陡,山民挑担经此,须撑九次木杵歇息,故又称九杵岭。民间另一种传说是:“黄猫(现在黄猫尖)逼出九鼠,纷纷向山下逃窜”,故又有九鼠岭之说。今野(寨)天(柱山)公路倚岭逶迤而上。
[埋怨岭]  岭名。茶庄东北约3千米,海拔664米。原为野人寨和割肚方向村民通向龙潭河的必经之地。因岭高坡陡,行人至此,上气不接下气,埋怨不已,故名。民间另一传说是古代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三孝子郭巨人,因老母久病想吃肉,一贫如洗的郭巨人无奈,把亲生幼儿杀死,取肉煨汤供母亲食用。郭巨人在其岭上挖宕掩埋儿子尸骨时,哭得天昏地暗。突然碰到一块石板,镐开石板,发现一罐金子。故俗诗云:“十三孝,郭巨人,杀子喂娘尽孝心。掩埋亲生哭花眼,挖宕得到天赐金。”所以此地又称埋儿岭。
[佛子岭]  岭名。茶庄东南约4千米,海拔330米。民间传说古时有一行者在此用瓦片垒成一小浮屠,念经拜佛,故名。今野(寨)天(柱山)公路穿岭而过。
[鸡冠石岭] 岭名。茶庄南约4千米,黑虎岭之东,海拔286米。岭上巨石形似雄鸡顶冠,名鸡冠石,岭以石名,是白水湾步登天柱山的必经之道。
[三尖岭]  岭名。茶庄南约7千米,潜(山)水(吼岭)公路11.5千米处。因岭头有三个尖耸的山头而得名。俗又称三肩岭。这里是潜(山)岳(西)的交通要道,进出货物,多靠人力挑运。由于岭高坡陡,上下需歇肩三次。民间将其与猫儿岭联成“猫儿衔鱼换三肩”之说。
[塔祝岭]  岭名。俗称蜡烛岭。在虎头崖西北2.5千米,茶庄东南约8千米,海拔536米。唐宋时期,岭头曾建天柱寺镇山之塔,渴望十方安泰,故名。
[朱屋岭]  岭名。天柱峰东北约8千米,海拔514米。是龙潭、万涧至齐云道院、铜锣尖的必经步道,原为朱氏山民集居之地故名。
[阳排岭]  岭名。飞来峰之南4千米,海拔400米。是从合甲岭经里港电站登天柱山的必经步道。由于谷深岭陡,行人至此,大有抬头落帽之惊。 其岭背西北,面东南,早迎朝阳,晚送落晖,故名。
[水吼岭]  岭名。在天柱峰南8千米处,东距潜山县城24千米,西距岳西县城25千米。古代是潜山到岳西的水陆交通要塞。明代嘉靖丙午(1526)年,乡绅杨世瑞亲书“水吼岭”三个大字,镌刻在上街头莲花崖石壁上。发源于岳西县与霍山县交界的黄冒尖与公界岭之间的潜河奔腾而下,如狮吼雷鸣;加之天柱峰以下汇集的各溪山泉,形成近百米落差的瀑布,声震山谷,吼声此起彼伏,故名。深山古镇的水吼街,历史悠久。俗有“安庆府,潜山县,水吼是座金銮殿”之说。百年水码头,千年石板街,至今还吸引着大量游客观光览胜。
(四)奇  石
[鹦哥石]  石名。天柱峰南会真崖上,一石峭立,惟妙惟肖地似一鹦哥啼鸣。此为雄鹦哥石。另在牧羊河的石崖边一鹦哥石,称雌鹦哥,侧身敛翼,依偎在田垅中,似栖窝孵子,繁衔生息。两处奇石,十分形象。故名。
[双乳石]  石名。飞来峰北悬崖上,两峰并立,峰尖酷似妇女双乳,乳头更加明显。故名。尤其是秋日霜露经阳光照耀,就像乳汁源源地流了下来。
[象鼻石]  石名。神秘谷下的振衣岗南边人行路弯道外侧,独树一奇石,高约3米,长约5米。石体东缘挺起一柱,粗不盈抱,如象鼻朝天,吸天柱之雨露,纳日月之精华。石体西部象首,十分逼真。故名。
[蜒蚰石]  石名。东关仙鼓峰东南绝壁下端,有一巨石,长约40米,宽约10米,高约3米,紧贴崖壁之上,玉润臃呆,顶端对称伸出两根石柱,高均约2余米,恰似一对蜒蚰触角,无比形象,堪称天柱山怪石中一大奇观。故名。每逢春夏,此地多有烟雾腾涌,蜒蚰石时隐时现,时高时低,就像蜒蚰蠕蠕上攀,欲上峰巅。民间流传,此石有灵性,两角长齐,雷公恐怪物危害生灵,必将其劈断一只,至今崖隙间留存的许多碎石断角,可以佐证。
[金龟石]  石名。神秘谷南口上端,大石凌空,形如乌龟。故名。石体上被雨浸的条条斑痕,使其天然分成龟首和龟身,仿佛西向飞来峰爬行,故称“金龟朝飞来”。又因其位于正北方位,又称“金龟拜北斗”。
[猪头石]  石名。马祖庵(现称佛光寺)西北一千米。石龙峰顶巨石形似猪头,故名。游人立足放眼,见其“猪头”昂首张口,仰望南天,欲呼无声,又称“八戒念经”。
[羊角石]  石名。覆盆峰西北侧,两石并列挺立,高约2米,间距不足尺,远眺近观,都似一对竖起的羊角,名符其实。
[猫鼠石]  石名。炼丹湖西边,回狮峰北端峭壁上,分立两石,下石如猫,上石似鼠,神态各异。故名。立身炼丹台西望,猫欲纵身捕鼠,鼠急翘尾逃窜,故又称“神猫逼鼠”。
[霹雳石]  石名。俗称雷打石。在马祖庵北0.5千米的登山步道南侧,一巨石高约10余米,周长约60余米,混圆苍黛,中开一线,宽不足尺。断面齐整,恰 如刀削斧劈。北面有清都统李云麟于咸丰辛酉(1861)年题刻的“混元霹雳”四个一米见方的大字。
[木鱼石]  石名。马祖庵正前方10余米的田垅中,独有一浑圆巨石,地面上高有3米之多,拦中裂一道横缝,形如释家法器之一的木鱼。故名。观者无不叫绝。
[仙鞋石]  石名。祭岳台西南侧,柬之洞前,峰顶横一奇石,长约5米,高约2米,上宽下窄,南端宽厚,北端尖削,似一只放大的尖脚女鞋,口朝下,底朝天,故名。俗称“仙女晒鞋”,亦很逼真。
[帝座石]  石名。虎啸崖上,独立一石,高阔均为2米。下层笃厚如座,上层扁薄似靠,两边各有扶手。背依天柱,面迎群山,高低峰峦形成拜揖之势。故名。又称“仙人椅”,也很形象。
[葫芦石]  石名。牛马城南,三石叠竖,通体浑圆,上削下丰,如一颗宝葫芦弃之于此。故名。俗称“大瓜叠小瓜”。民间流传,昔有两仙饮酒下棋,酒喝完了,把宝壸扔在此地。故有诗云:“两仙酒后上月华,对奕兴酣不知归,一局未休千万载,葫芦化作石一堆。”
[仙拳石]  石名。焙药岩西侧,一石高约20余米。石体分两截,呈柱。顶端石大浑圆,阳面有被水浸淋的四道竖痕,犹似指缝。故名。一眼望去,恰似一只紧握的拳头。俗称拳头石。
[船形石]  石名。巨石斜卧虎头崖下的溪流中,长20余米,高阔均有10余米,宛如一艘船只搁浅在溪涧之中。故名。顶端有明嘉靖间罗文博题刻的80厘米见方的“元气磅礴”四个大字。今人有诗曰:“绿水青山藏古船,仙人遗迹美名传。登峰客至忘归路,借尔风帆航海天。”
[金鸡石]  石名。天柱山有两个金鸡石。一在玉镜峰西麓王桥南,高2米,形如雄鸡引颈啼鸣,上有“金鸡石”三字石刻。一在丹霞峰下。旧志称:“传说刘度人遇神人邀至金鸡石,见三仙对奕,一仙给一粒棋子,使刘吞下,后刘仙去。”故名。
[斗牛石]  石名。玉镜峰顶,两只巨石南北对峙,长10余米,高约3米,似是两头猛牛,正在斗角,互不相让。其形其状,皆令人惊叹。故名。
[鹊桥石]  石名。天狮峰西南侧石壁间,巨崖悬空而起,呈弧形伸向崖下,如虹飞渡,全长40余米,弧高约8米。登大天门的千级石阶穿拱而过,崖上称为鹊桥。故名。
[黑心石]  石名。天柱峰北侧刘源墓西,大石苍黛,高约3米,周长20余米,顶端尖耸,形似倒悬的心脏。 “黑心石”由此而来。
[仙桃石]  石名。青龙涧到炼丹湖步道右侧,路边一石,高约10余米,周长约30余米,上锐中丰下削,色泽殷赤。夕阳下,顶端微现红光,犹似熟透的鲜桃。故名。
[皖公石]  石名。又称皖公神像。在神秘谷口西边峭壁上,有一栩栩如生的长者画像,挂在其间,从额头、眼睛、鼻子、嘴巴、下颚、脸庞,清晰逼真,故名。一眼望去,一副长者的风范,慈祥和蔼的面孔,令人敬服。
[雷打石]  石名。在天柱峰下溪边右侧,有一巨石,分成十八块,如刀切豆腐一般,俗称雷打十八瓣。故名。
[金枪石]  石名。在飞来峰北面悬崖中,独立一石,粗不过2米,高有3米之多,誉为皖公金枪,非常形象,因而得名。
[阴元石]  石名。在金枪石附近,有一岩石上窄下宽,似一美女依崖躺卧,下部分开,像是两腿曲伸,中间隐藏的“秘密”,令人叫绝。故名。
[和尚石]  石名。在卧虎崖下,一石高约5米,石顶圆溜,石体略有倾斜,似是一高僧独自躬身忏悔。故名。
[酒石]  石名。卧虎岭西侧的塔祝岭旁,有一巨石,高约10米,上丰下锐,形如酒坛,故称酒坛石。
[美女石]  石名。在卧虎崖下的廖家宕,有一高约4米的巨石,婷婷玉立,如身着古装的淑女流连顾盼。故名。与和尚石成一对景。
[仙人石]  石名。白水湾东边仙人岗中段有一高约20余米的巨石,似一年轻女子傍崖兀立,放眼远方,故又称望夫石。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当年涉足白水湾,听到一首民谣道:“仙人岩,望夫来,一望望了千百载,喻娘意志坚如铁,化为巨石等郎来。”当即爬到巨石下仔细打量,回到寓所写下《望夫石》五律一首。诗曰:“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芬霭内,犹若待夫归。”
[传衣石]  石名。三祖寺大雄宝殿后。佛教自印度传到东土,开始仅凭一件袈裟和一个缽盂作为信物,秘密单传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成为禅宗三祖。僧璨为使佛教禅宗后继有人,经过多次考察,便把衣缽在此处传给自己身边服劳九载的道信,成为禅宗四祖。此石由此得名。
[解缚石]  石名。三祖寺达摩崖下,有一块较为平坦的巨石,长约10米,宽约3米,上有明代周柳塘题、周思久书的“解缚”二字石刻。相传,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沙弥道信来山谷寺礼谒三祖僧璨时,僧璨正在达摩崖下面壁,道信即在此处拜僧璨求“解脱”法门,僧璨替道信“解缚”,并收作徒弟,传承衣法。故名。
[仙人坑]  景点名。大关电站大坝下西侧岩石上,有一奇坑,长2.5米,深0.5米,宽0.8米。故名。坑边岩石呈花白色,与坑外岩壁颜色吻合,惟坑底部呈青黑色。坑上方有一圆宕,深0.5米,似是仰卧巨人头部所在。游人至此,无不叹为奇观。
[水灯石]  景点名。又称水国千灯。潜河上游的水吼镇白马潭村境内有一段400多米长的石滩,主河道沿大雾潭山脚而下,在东侧100多米宽的石滩非洪水季节,似是海滩边石滩一样,无数的大小石眼中都藏着不等量的河水。每逢晴天的下午阳光照耀和夜晚明月星光闪烁,石眼变成了无数盏石灯,故名。令人叹为观止。
(五)巉  崖
[龙吟虎啸崖]  崖名。天柱峰南面,西自飞来峰,东到五指峰,绵亘千余米。崖势高耸,插入云端,均在1400米以上。崖畔终年吞云吐雾,松涛奔吼,势如龙吟虎啸,故名。
[千丈崖]  崖名。石函峰南壁间,崖头高矗,崖壁垂削险绝,下临深涧;壁面高阔,飞禽不栖。故名。常见药农于壁间悬绳采摘石耳,上下攀登,令人瞠目结舌。
[百花崖]  崖名。天柱峰北侧峰脚下,崖壁苍苔,林木葱郁,花草繁茂,涧溪潺流。每当晨羲初起,从后山观景,崖紫花红,百态千姿,景色迷人。故名。
[虎头崖]  崖名。卧虎峰南1千米,崖势似一只猛虎依山而伏,惟虎头抬起,朝天柱峰欲吼无声,大有“欲同天柱比低高”之状。故名。
[鹰  崖]  崖名。距马(祖)和(平)公路1千米,上至青龙涧前老羊店大岗,下底相见湾。通体陡削,人不能至,昔为崖鹰的巢穴,故名。今马(祖)和(平)公路从崖中穿过。
[奇  崖]  崖名。飞来峰南4千米,崖高200多米,崖体如削,崖下是终年不见阳光的棺材井,绿水常流,深不见底,无比奇绝。故名。
[仙  崖]  崖名。茶庄南约5千米,南北长约2千米。因其峰上独立一石,似一青年女子,背北面南,俗称“望夫石”,其崖称“仙人崖”。
[诗  崖]  崖名。三祖寺1千米的潜水南岸,崖悬壁陡,上依青山,下临碧潭,潜水清流莹洄,涟漪激荡,撞击有声,水溅似珠,石漱如玉。故潜阳十景之一的“诗崖潄玉”,即源如此。故名。在诗崖石壁间镌满着历代诗刻。清代以前,这里河床较低,水面宽阔,常有文人雅士载酒泛舟,咏唱吟哦,资工镌刻,留迹崖壁。清人丁承培诗云:“苍崖壁立水之湄,珠玉镌成古篆碑。字迹虽经波汩没,云根仍自墨淋漓。”如今沙淤水位增高,崖壁半存,诗刻溟没。若泊舟崖下,掬水洗苔,部分字迹仍依稀可辨。
[钓  崖]  崖名。诗崖西,崖下有钓岩。相传汉左慈在此钓鲈,戏弄曹操。明胡缵宗诗曰:“相传汉左慈,垂纶壁崖际。幻引淞江鲈,掣作杨花鳜。”故名。崖壁旧有诗刻,今已随崖体一起被河沙淤没。
[道士崖]  崖名。覆盆峰北壁间。在其崖壁上,有石纹如羽士捧笏而立,似朝圣念经之状。元张翥诗云:“山禽不识藏真境,留与云栖学道人。”故名。
[达摩崖]  崖名。三祖寺大雄宝殿后。相传,印度达摩在南京与梁武帝机缘不合,渡江北上,在山谷寺栖身,用带的铲子,在崖壁上凿一胜迹,时称“观音阁”。三祖僧璨常在此习静参禅,故称达摩崖。
[滴血崖]  崖名。在大关电站大坝下东侧一块高3米多,宽一米多的石壁上,被红水浸润,与岩下河中碧水反衬成美。相传,古代河西关寨上有一只饿虎,听到河东百羊寨山满山羊叫,兴奋不已,认为找到了享受一辈子的宝地,便跃过河涧,来到了群羊之中。满眼膘肥体壮的群羊,见到入侵之敌,在老羊公的指挥下,一个个奋勇争先,无数只羊角戳在老虎的颈部和腰部,一时间老虎招架不住,遍体鳞伤,拼命地跑到山脚下靠着岩石便气死了,鲜血把那块岩石染红了,故称滴血崖。
潜山先锋网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动  物
[动物种类]  据2001年全县生态环境调查,县域内有哺乳类14科40种,鸟类26科87种,两栖爬行类9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2种、二级9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28种。
珍稀动物
[华南虎]  猫科,豹属,体形大,头圆耳短、尾较长、四肢粗壮,毛色呈橙黄色,布有黑色横纹,下额与胸腹部呈白色,面额有白斑,又称白额虎。栖身于山林、灌木草丛中,夜行性动物,以食草动物肉为食。80年代出没天柱山南关口、万涧、漆铺等地,夜晚嘶啸山岗,伤害家畜,1989年良药坪河坪一带仍有踪迹。
[豹]  猫科,豹属,头圆、耳短、腹大、尾长毛色呈黄间有黑斑点,栖身于山林、树丛、性凶猛,善跳跃登攀,行动敏捷,以草兽类、鸟类为食。天柱山有金钱豹与云豹两种,马祖庵、大龙窝一带有体形较小云豹出没,乌岩、割肚有体型较大金钱豹踪迹。
[白冠长尾雉]  雉科,长尾雉属,头和颈白色,自额贯眼至后颈围以一道黑圈,眼下有白斑、尾羽中央二对特长、呈银白色,而杂以黑栗色相并的横斑,雄雉尤为艳丽,眼红褐色,栖息天柱山海拨400—900米中山地带,以各种坚果、浆果和种子为食。
[灰喜鹊]  鸦科,灰喜鹊属,头顶、头侧和颈后为灰兰黑色,上体为淡紫灰色,翼羽青蓝颏和嗦部白灰色,下体淡紫灰色,眼深褐色,嘴角水黑色,常见于天柱山麓中低山,嗜吃昆虫,是松毛虫天敌,为安徽省省鸟。
[大鲵(娃娃鱼)]  隐鳃鲵科,大鲵属。头宽且扁,口大。上下颌具多数大小相似的细齿,眼小位于头背部,身体扁平而壮实,体侧腋胯间有皮肤褶,四肢短小,四指五趾,尾较长而侧扁,背面棕褐色,有不规则的黑色斑,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水里孵化的两栖类动物,因叫声象婴儿啼哭,故名娃娃鱼。列为我国二类保护珍贵动物,在天柱山大龙窝、青龙涧溪流中常见。
[木鱼鸟]  啄木鸟科,斑啄木鸟属,背羽黑白色,翼飞羽黑色,间斑白、腹部及尾下覆羽深红色,雄鸟头后红斑、雌鸟头后纯黑,嘴黑铅色,脚和爪红褐色,又称报更鸟,栖松岩间。黄昏山间飞鸣,其声清脆,如击木鱼。
[琴  鸟]  翁科,画眉属,背部及尾上覆羽呈橄榄褐色,喉胸及尾下覆羽为棕黄色,腹部中央灰色。生天柱悬壁石穴中,三五和鸣,抑扬高低,其声铿锵如赋琴瑟。眼围白色,眼睛红色,嘴黄色,脚爪角黄,羽色艳丽。
(十四)植  物
古树名木(花)
[银  杏](白果树、公孙树)  落叶大乔木,叶扇形,花单性,雌雄异株,种子核果状,为世界幸存的孑遗植物之一,被称为“活化石”,我国特产,是优美的观赏树木。秋叶金黄,十分美丽,木材细致坚韧,为优良的工业,工艺用材、种子含白果素可入药。天柱山多原生垂枝银杏,茶庄、汪家畈炼丹台有银杏林,同治三年三祖寺大佛殿修缮缺梁柱,将炼丹台上银杏树砍运下山,仅留下树桩,县令刻碑记载了这件事,如今树桩又发新干,葱茏繁茂,老祖宗身边已子子孙孙一个大家族了。
[香果树]  中国特有植物,国定一类保护树种。分布于海拨600米左右天柱山间林中,马祖庵霹雳石周围,散生多株。叶对生,椭圆形,叶柄基部红色,花白色,果实为纺锤状,心材优良,枝皮纤维柔细,树形美丽。
[三尖杉]  常绿乔木,叶条状枝针形,排成二列状,下有白色气孔带, 木材可作农具,树姿美丽,栽培可供观赏,枝叶根可提取植物碱,对治疗白血病及淋巴肉瘤有一定疗效、散生分布于海拨200—900米地带,神秘谷内龙宫,大天门外的植株高达4米,胸径达0.2米。
[枫  香]  落叶大乔木,叶掌状三裂,边缘有细齿,叶柄基部有二线状托叶,花萼与萼齿,头状果序球形,缩存花柱及萼齿呈针刺状。秋叶变红,可供观赏果可药用,称“路路通”,俗语“阁起万年枫”天柱山1000米以下广泛分布,从吴宕、双河口、最大龙潭双河口,胸径达2.7米,高32米,散生在松林和竹林中的枫香,高大挺直,秋后,层林尽染,叶红似丹,构成火红的季相景观。
[珍珠黄杨](鱼鳞木)  黄杨属,常绿低矮灌木,分枝密集,叶小菱形或卵形,多生于山脊和崖壁石缝处,形成优势常绿树木,其叶春嫩、夏翠、秋墨绿、冬变紫红,分布海拨1000米以上。天柱山东关、神秘谷、总关、主峰均有群落分布,其木质坚韧,民谚有“千年长寸木,四季不一色”。
[鹅掌楸](马褂木)  木兰科,落叶乔木,叶型奇特,状如“马褂”,初夏开花,呈白绿色,聚合翅果成纺锤开,花大美丽,分雌雄两性,树姿古雅,木材坚实耐腐。天柱山、龙潭万涧、大龙窝、黑虎零星分布,这是古老的孑遗植物,第四纪冰川之后,世界上只有太平洋两岸才保留有高大美丽的树种,而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教授研究认为:在遥远的地质年代,太平洋两岸是连在一起的,该树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
[天女花]  木兰科,落叶小乔木,叶倒卵形或椭圆形,背面有白粉,花被片9枚,外轮3片粉红色,其余均白色,为珍贵观赏树种,分布于海拨800—1500米。天柱山神秘谷、北关寨沿途散生多株。有一本书上说天女花只有黄山才有,这种说法不确切,至少天柱山上有这种非凡的花。
[天柱松]  位于天柱峰南,天池峰西侧悬崖上,天柱名松之首。树龄约1200年,高约6米,胸径18厘米,枝下高1.7米,9盘桠枝多向崖外方向伸展,树形雄伟奇特,树杆挺拔,与天柱主峰相对,故称天柱松。根部海拨高度为1400米,扎根岩石缝隙,立于绝壁,临风摇曳,具有历经风霜风雪,顶天立地,蓬勃向上,刚正不阿的精神品格和旺盛生命力,历来为中国文化坚韧不拨精神的象征。
[五妹松]  位于飞来峰西北坡下,天柱名松之一。树高约5米,根部胸径达70厘米,斜出后上分3主枝,中、右两枝,又各分一小枝,远看成为婀娜多姿的五株松,一株挺立,两株依偎,两株旁逸,似相携相依、亲密无间五姐妹。体现中国传统的同根同源固本的人文思想。
[立鹤松]  位于天柱山三祖寺内,为山下奇松之一。高约15米,胸径72厘米,树龄约180年,主杆成乙形,两则主枝一平展,一下垂,形如立鹤展翅欲飞。东有白鹤岗,相传南梁天监有白鹤道人与宝志高僧斗法,佛尘化白鹤,白鹤敛翅处,谷内有“鹤驾”题刻,故名。立鹤松树形优美生动,树名隽永含蓄,喻有天柱山曾是三教(释、儒、道)融合的地方。
[望春花]  木兰科,玉兰属落叶乔木,叶倒卵,表面无毛,背面沿肪有绒毛,花先叶开放,萼3片,线状形,花瓣6片,匙形,开花期3—4月,色白微碧,香气似兰花,开于枝顶,十分美丽,垂直分布海拨500—700米。天柱山佛光寺周围分布五株,最大一株树高13米,胸径86厘米,花开时节千朵竞放,香盈空谷。
[毛华菊]  株高50厘米,干性强,分枝较多,叶卵形、原纸质、羽状渐裂、叶下被密短条毛、伞房花序、中密、花径2.5—3.5厘米,舌状单花瓣,乳黄色,花茎4—5层,初花期9月下旬。毛华菊是菊花起源的主骨亲木。1984年10月,由中国梅花学会会长,北京林业大学陈俊瑜教授,在天柱山海拨900米处所发现,论文得以认同,这一发现说明,天柱山是世界菊科类起源地之一。
[潜厚朴]  木兰科,凹叶乔木,叶大集生枝顶,倒卵状椭圆形,初夏开花,色白型大,材质优良,可供制乐器,亦可作观赏树种,其根、皮、茎、枝等处皮入药。潜厚朴特点皮厚肉细、油性大、断面紫红有光泽,香气浓郁,嚼之无渣,味温,建国前就以“潜厚朴”之称而远近驶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列专目记载。野生海拨900米以下土壤肥沃湿润生境,主产于天柱山周围割肚、龙潭、官庄、彭河等地山地,人工培植发展较快。
[茯  苓]  多孔菌科,卧龙属,以干燥的菌核入药,其味甘、性淡平、功能:白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赤茯苓引利湿热、利水消肿;“茯神”抱根而生,细致坚实,带木。《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潜山县出产茯苓,历史悠久,属名贵地道药材。是安徽四大名药之一。享誉东南亚各国,天柱山周围五庙、横冲、割肚广为出产。1958年,割肚乡、岭头采取一茯苓,重达39公斤,送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甚为称奇。
(十五)关  寨
[天宁寨]  位于潜山县城内(梅城),东南西三面环湖,面积约2公顷,人工堆积土层,比周边高7—10米;1978年文物普查发现该地古文化遗址;1982年与1984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次发掘,揭露面积27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12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70余件。属薛家岗文化类型;宋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在寨内建有读书处,王安石后封舒王,因称舒王台;明安池道史可法1636年临县祭城,次年张献忠义军攻潜,史可法率部坚守,在舒王台安营扎寨,誓死保卫天国安宁取名天宁寨,同年九月,张献忠部包围史可法,并烧毁天宁寨。
[野人寨]  简称野寨,又名谷口,位于潜山县城西北9公里,是天柱山南的门户。相传很早以前出过野人。宋末潜山农民义兵长刘源(官兵称刘野人)在谷口大湖田起兵抗元,曾把谷口作为第一道防线,故名野人寨。野人寨一带,山势回环,据山扼水,有汉武帝经过的旌驾桥、汉祭台和真源宫遗址,有云影婆娑、山光掩映的潜水、吴塘堰,有三祖寺、觉寂塔等古建,“潜阳十景”这一带有六景,是天柱山麓风景名胜荟萃的地方。
[西关寨]  位于天柱峰南1500米,由石级、寨垛、石墙构成,左山壁崖为径,乌道一线,右山合谷为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奇险无比,保守无虞”。宋末农民军兵长刘源在这里据险固守,累败敌兵,坚持抗元十余年,现寨内石壁上,留有刘源当年保寨纪事石刻,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顺治五年(1648年),明兵部周损与其侄羽仪踞西关寨,清将梁大用督师进剿,次年兵败寨破。西关寨现经修缮,成为游人登主峰必经之地。
[东关寨]  又名皖涧寨,位于主峰东约4公里走马岗东端的烧箕洼。有石墙近20米,中开寨门,内有炮基一处。加工稻谷石碓臼二处,上行70余米有藏兵谷,谷后有泉眼水源。东关地势险要,走马岗东西耸立,南北坡峭壁险峻,有小道与西关勾连,宋末刘源倚寨抗元。1648年,傅廷弼与义堂和尚占据东关寨,屡败官军,后被清将梁大用部攻克。
[北关寨]  位于天柱峰东南300米,垒石截路,寨墙全长40米,高5—8米,寨门由大石凿成,因寨墙建在主峰边坡上,下临深涧,易守难攻,宋末刘源义兵与元军头领昂吉尔在此决战,因粮尽弹绝,内奸告密,寨破,刘源蒙难,首级被取,假首真身墓葬于寨下百花崖。
[南关寨]  位于飞来峰南牛马城上,寨墙长30余米,高数米,中开门阙,原有飞来庵后圯,下为翠雪坪,上为天桂岭,有小道通飞来峰、雷公洞至总关。地形诡密,石洞无数,进可攻,退可守,寨为刘源所建,为山下百姓避难时放养牛马,又称牛马城。
[总关寨]  位于飞来峰与三台峰、龙吟虎啸崖中间峡谷,谷长670米,谷深200余米,有洞,俗称总关洞,洞外皆悬崖绝壁,洞门陡窄,仅容一人侧身而入,形势险要,关内洞穴多为宋末遗民避乱所用,上有上天梯、乌龙峡、乌龙井,是旧社会当地人祈雨的地方。1997年天柱山管委会实施开发总关寨,由安徽省规划设计院设计,修建步道700米,架设联珠二桥,恢复吕谓草堂遗址、寨门、碟墙、土炮、军灶、壁龛等遗迹,总关寨开发保护工程实施一举多得。既增加新游览线路,又为神秘谷旺季游人高峰分流。
[掌锣寨]  位于主峰东4.5公里,少狮峰下,走马岗南与东关寨相望,海拨966米,是东关寨前哨,上有垒石地壕,相传刘源结寨抗元时如遇敌情便及时鸣金报警,俗称掌锣寨。
[玄峰寨]  位于天柱峰北7公里割肚畈东北,海拨1035米,原出露峰体,风化开裂,形成参差高低,一组山峰多道山梁,是典型中生代花岗岩岩石株产出代表单元。玄峰寨为天柱山北部拱卫山,1853—1863年,太平军石达开、陈玉成、赖桂英等相继安营扎寨,作为潜山至霍山后方通道的重要据点。
[骑龙关](后关)  又称七里碉,位于天柱山北龙潭河段的七里裴,余井至龙潭的公路穿过其间,本地乡民建于1859年,关墙全长500余米,依山势从峰顶沿山脊而下,延伸至河中,河中原有栅栏,碉墙高2.5米,宽3米,设有大、小碉楼各一座,楼分三层,上设了瞭望台,中为御敌,下为关门,门可启闭,墙上有垛,军民可在垛后巡逻作战,原为地方团练防太平军建筑,后太平军陈玉成部攻占,又为太平军抗击清军所用。1984年门楼拆毁改建公路,两端寨墙尚存。
[大关](前关)  位于天柱山西水吼镇,北2公里,水吼至割肚隘口,本地乡民建于1859年,大关是潜怀太广大地区通往英、霍、六的大别山北的主要孔道。大关由两道石墙构成,大弯山马鞍形底部前设一道墙,长约50余米,中置石柱凉亭,后设石墙关门,门可启闭,门上“大关”扁额,现置大关水库拦水坝顶部。此处为南北邻界,江淮咽喉,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抗日战争时期后方广大军民与侵略日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游击队与国民党反动派发生过大小战斗共50余次。关内有大关水库与近年开发的天龙关攀岩基地等景点。
潜山先锋网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生态旅游区
[板仓自然保护区]  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潜山县北部,北与舒城县万佛山毗邻,西与岳西县的枯井园保护区接壤,东与金紫山森林公园相连,南以彭河为界,总面积1523公顷,最高峰1089米,因区内有仓门石而得名。主要保护对象是北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和珍稀动植物。该区属北中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人迹罕至。物种丰富,境内万亩次森林本省气候过渡带仅存一块天然阔叶林。仅木本植物达56科140余种,属珍稀濒危及保护植物20余种,如香果树、银杏、大别山五针松、三尖杉、香榧等属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达70余种,有豹、黄鹿、白颈长尾雉,红翅凤头鹃、大鲵、红隼、小鸦鹃等。区内地势陡峭,地形复杂,山体挺拨,沟壑纵横,因处大别山腹地,人为干扰少,天然次生林仍处于“原始”状态,植物生长发育、能量交换、更新演替等呈相对平衡状态,森林生态系统较为完整。区系具有古老性、丰富性、复杂性,被视为绝代珍宝,是安徽省“绿色宝库”和天然的植物园。1995年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金紫山森林公园]  金紫山森林公园位于潜山县北部,地处东经116º53’50”-31º41’40”,东靠桐城市、西北与岳西县枯井园保护区和舒城县万佛山森林公园毗连,南与潜山县官庄镇接壤。森林公园以潜山县国有驼岭林场为依托,总面积4073.3公顷,因区内有金紫世家而得名。金紫山属大别山肪向东南沿伸的山地以中山地貌为主,地势起伏大,山峰矗立,山势陡峭,相对高差300—1000米,金紫山(又称猪头尖)海拨1539米,为潜山最高峰,基岩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公园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过渡地带,冬季温和夏季炎热,雨量集中,湿度较大,年平均气温16.2度,年降雨量1488mm,无霜期210天。公园植被属常绿阔叶混交林植被类型,原生植物种类多,生长旺盛。主要景点有一线岗、双虹岩、气楼瓶、天鼓墩、金鸡门、凤冠石、延寿关、渡仙桥、摩仙桥、摩星石、天然塔、筛月潭、仙女崖、香山寺、天河沟等。金紫山公园距潜山县城65公里,1992年林业部批准建立省级森林公园。
[水吼农业旅游观光园]  水吼农业旅游观光园位于潜山县西部,天柱山西北坡,山峦起伏,沟壑密布,森林资源和中药材资源相当丰富,过去竹木和薪炭收入占山区农民收入一半以上。近年在天柱旅游的带动下,农民开发建成天龙关攀岩基地、白马潭漂流、水吼老街民俗村、溪石滩观光园等旅游项目,观光园面积达38平方公里。2004年国家农业部批准建立国家农业旅游观光园。
[天龙关攀岩基地]  水吼镇水吼村攀岩,垂直高度40米,分别为5.8—5.9级国家体运攀岩道4条;5.11C级抱石攀登点3个,高空滑绳索道2条。游览景点有:大关古战场、明清水碓群、跃马寨、石浪迷宫、七彩瀑、双虹坝等。
[水吼石板街]  水吼镇内,位于割肚河与潜河交汇处,有鹅卵石垒成民居数家,背水建房,铺面相对,古香古色,街道石板铺成,全长约150米,开发了漂流、黄梅戏、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
[溪石滩观光园]  水吼镇栗树村,观光内容:板栗园、石头老屋、梅寨、祠堂、古渡等,开发沙滩与水上游乐项目,红色之旅有王步文宗祠、梅寨暴动旧址。
[皖阳湾]  座落在余井镇的柴阁村,景点有登高寺、皖阳城遗址、乌石堰,可与占庄老屋、老马驿、郑禄将军墓、项家冲陶窑、组成一条民俗旅游环线。
[白马潭]  位于与岳西县接壤的潜河上游河段,有古民居、古关寨多处,河谷风光十分优美,临河滩险、潭深,,石头色彩美丽、奇特象形,开发漂流、黄梅戏表演、农家饭菜、果园采摘、野炊露营等旅游项目。主要景点有:黑石林、金沙滩、大雾潭、金字山、伸脚石窝、老大木桥等。
(十七)奇异景观
[万山拱拜]  大别山东延至潜山县境内,忽然奇峰拨出众山之上,超过千米共69峰,千米以下小山不计其数。但周围诸山或远或近,或起或伏都围绕天柱一峰,形成“拨地千峰皆北向,擎天一柱自西来”的奇特形势。
[西风之怪]  明代一些文人将潜山风景名胜概括为“潜阳十景”,其中九井西风一景最为奇特,在全国名山绝无仅有,西风每夜从此起,自山谷真源至沙河、松吟竹韵、谷应山鸣,自子至卯方息。古人把这股奇怪西风称为“九井西风”。
[回音之妙]  天柱山有两处回音台。一是位于天柱峰南侧80米的拜岳台,每当向拜岳台发声、喊话,声波立刻被主峰花岗岩石壁反射回来,形成清晰、洪亮的回音,主峰巨大的锥形立面还能将300米以外渡仙桥、天乐台的音响集中反射过来,使人倍感神奇和奥妙,拜岳台也称呼应台。二是位于东关画眉岭的观日台,当你面向东南发音约三秒钟后会有三声回答谷应山鸣,连绵不绝,令人情趣盎然,观日台也称回音台。
[晴雪之美]  天柱山海拨一千米以上绿树丛中,风化石英砂丘犹如白雪,晶莹耀眼。登高一望,见苍松绿树间,堆盐积玉,光彩照人。另一处位于天柱寺左玉镜山西坡,坡面光润平滑,表层被水份浸润,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亮,如在月夜眺望,“雪山”映照月辉更美妙奇秀。玉镜山西晴雪崖下有晴雪庵,旧有“仙人玉照”的景致。人们把这“晴光朗耀雪同华”的景观,称为“天柱晴雪”。
[万涧神灯]  天柱峰东北、千丈崖老虎沟一带,常在夜间出现光亮现象,从山下望去,山腰如有灯笼、火把,光华闪烁,时明时灭;又拟狼虎眼睛或萤火集散,夜光眩目,飘忽不定,屡有村人集众寻找,但无结果。俗称“神灯”、万山头上点“天灯”之说。这种奇异景观,目前尚无科学解释。
[夜半市嚣]  发生天柱山马祖庵,翠云别墅附近。鉴证人乌以风先生与一姓徐和尚。1942年冬一个午夜,二人准备就餐,忽听庙前不远人声鼎沸,叫卖、呼童、唱曲、驾车如车水马龙的闹市喧哗不止。持续约有一刻时辰,二人疑是夜来香客,乃出门至前山口观迎,但万山寂静,寥无一人,马祖庵离省城安庆百余里,至县城近60余里,当年夜半市嚣来自何处?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观音怀日]  天柱日出,有其独特的景象,拂晓溟漠的东方地平线上,曙曦初露,苍翠的林壑间,红光渐显,映照玉镜山晴雪崖,光华陆离,岚清雾紫,朝霞满天,重阳前后,旭日从仰天观音双乳峰间跃起,构成“观音怀日”奇观。
[天池佛光]  天柱山佛光在上午8—10时,在天池峰、小天门、青龙背一带出现,为时10—30分钟不等,最小光环直径约10余米,最大达60—70余米,出现时间全年几乎各月都有,春夏季最多,全年可达百余次。天柱佛光奇特的是,不论崖上站有多少人,仅有一人影入光环,人动影动,环动影移。
[柱影过江]  天柱山观晚霞夕照,美丽壮观,当红日西沉,暝色降临之际,登上夕阳台极目远眺,群山逶迤,融融落日荡漾在飘浮的云彩之上,金丝缕缕,霞光四射,给那绵亘的群山镶上了一道道璀璨的光环,金光灼灼,峰廓通明,天柱峰巨大的影柱倾刻拉长,似长剑压向东方百里之外的长江,可谓宇宙大观。
[鹤驾朝真]  道教称天柱为司命真君所居,鹤驾每岁来朝,成为天柱奇景之一。南宋张春有鹤驾词:南宋绍兴29年(公元1159年)2月15日,有自西南来如甲马千骑、衔枚顿辔……俄有数千百回翔飞舞,当天之中,侧势鼓翼,傍射阳光,色如烂银,混荡下饬,又如浪花翻白而涌江河,益入寥廓,不可得而见。随着炼丹湖修建,天柱山生态环境的恢复,这一候鸟迁徒景象,近年多次出现。
(十八)气象景观
[东关日出]  天柱山有丹砂亭、东关、青龙背三处观日台,以东关近、中、远景衬托最好。每当晨曦初露,旭日东升之际,整个天柱黛峰翠岗,漫浸在绯霞紫雾中,变化万千。特别潜皖二河、在初阳的照射下,似两条曲动的红金龙,奔突东南,俗称“双龙追日”。东关观日出,为游人必选的节目。
[西关云海]  天柱云海,胜似瑶池仙境,云雾烟霞出林峰间,缥缈变幻,瞬息不同,旧志称为“丹灶苍烟”。西关寨以上,全年约有一半时间是雾气迷漫,烟云环绕,林峰吞吐,翠缧出海的仙境,有环绕峰腰的玉带云,有光圈闪耀的神光云,有雪浪卷舒、绵绵千里流浪云,有挟风带雨,从峰谷间呼啸而下瀑布云,有白絮满铺,露峰出岛,久久不散的藏谷云。千姿百态不可胜数。天柱云海为人们平添了几分虚幻梦境。
[天柱雪霁]  天柱雪霁,第当雪后初晴,艳阳辉映,整个天柱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棵棵古松似华盖璀璨耀眼,珠珠黄杨若珊瑚晶莹剔透,悬崖上冰柱串串,有如珍珠滴露,幽谷中玉花簇簇,恰似琼液倾杯,淙淙泉流恬语,潺潺溪涧鸣琴,非逊真仙洞府,亦胜琼瑶天庭。
潜山先锋网转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峰雾淞]  每值春秋两季,日朗气清,在海拨1000米以上主峰区会出现冰霜凝结于青松,棵棵松树宛若珠玉盖顶,远近高低冰雕玉饰,整个山颠仿佛琉璃世界,比起雪霁少了些黑白反差,多了一层朦胧之美。
人文资源
(一)古今名人
[皖伯大夫]  (生卒无考),春秋时皋陶后裔,偃姓,一贤者,史逸其姓名,故只称周大夫皖伯,治理皖地有德行。山、水、国、祠得“皖”之称。
[王  番]  (227—266年),字永元,三国吴庐江人(今潜山)人,始为尚书郎,去官。孙休即帝位,出为所用,官至散骑中常侍,加附马都尉,曾出使西蜀,蜀人称其能,还为夏口监军。孙皓称帝,复入为常侍,为人高尚洒脱,不拘细节,耿直不阿,敢于直谏,曾名重一时。孙皓凶顽残暴,番每直言触之,因有杀蕃之念。甘露二年(266年),皓在大晏群臣时假言蕃醉酒失仪,予以杀害,年仅39岁。
王番在天文学、数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晋书·天文志》和以后历代的《天文志》,大都转载了他的考度论。他根据张衡“浑天仪”学说和亲自观察天象的结果,重制浑天仪,并写了《浑天仪图记》,分周天为365.25度,立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4度(现代测定为25.5度)。修改了张衡的天文数学,求出圆周率为3.1555,比张衡、刘徽、祖冲之完整、精确。
[左  慈]  (生卒无考),字元放,东汉末年庐江郡(今潜山人)方士,我国著名炼丹家,大魔术师。《后汉书》称他“少有神道”。旧方志说他在“天柱山中精思学道,得石室、中丹经。”《后汉书·本传》说他“能变鲈鱼,隐身遁形,又知房中补导之术。”东汉丹鼎派道术由他继承和发展,葛洪《抱朴子金丹》载:左慈有《太清丹经》三卷、《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论》一卷授葛玄。初平元年至兴平二年(公元190—195年),左慈隐身天柱山修道炼丹,天柱山下自九井河上至良药坪,沿途都留下他隐山炼丹的遗迹。
[曹  松]  曹松(830—903)字孟征,晚唐舒州(今潜山)人。早年,家乡战祸频仍,曾在建州、洪都等地避乱,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年届古稀,才考取进士,入“五老榜”(另四老者是刘希羽、刘象、柯崇、郑西颜),官授秘书省正字。
曹松毕生苦读,诗学贾岛,铸字炼句深得其旨,著《曹梦征诗集》三卷,计诗130多首。他因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故其诗作表达对统治者的愤慨和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他曾以“碧角簟”为题,描述当时家乡舒州竹席作工精细与凉爽宜人。
诗为:“细皮重叠织霜纹、油腻铺床胜锦茵。八尺碧天无点翳,一身青玉绝纤尘,绳红只恐烟黏足,客卧浑疑人侵身。暑日不叫炎气入,满堂秋色冷龙鳞”。《唐书艺文志》《唐诗纪事》《全五代诗》及《文献通考》等都录载了其人其诗。
[独孤及]  独孤及(725—777)字至之,唐河南洛阳人,天宝进士,代宗时官至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出任舒州刺史,舒州旱朝庭未赈,独孤及开仓赈济,百姓拥戴。著作有《毗陵集》。他热爱天柱形胜,作《天柱峰》《皖山祷雨文》《三祖鉴志禅师碑铭》。
[吕  谓]  吕谓(730—796年)字君载,唐河中人,举进士,任吏部侍郎,后贬为歙州司马,舒州司马、刺史,爱天柱形胜,筑草堂以居,题刻石牛古洞。贞元二年(768年),皖山东南崩裂,吕谓奏朝庭改万岁乡为玉镜乡、玉照乡。
[李  翱]  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城纪(甘肃泰安)人,唐散文家、哲学家,贞元进士授秘书郎,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庐州、舒州刺史,谏议大夫,捡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从师韩愈,文词浑厚是唐古文运动参加者。任舒州刺史有善政,建舒州新堂,并为作铭,又撰《别潜山文》天柱山石牛古洞留有石刻,沉雄峻拨,唐书珍品。
[李  常]  名公择(生卒不详)唐河南人,天宝为河南少尹。后为舒州别驾,崇仰禅宗三祖,故在三祖寺寻访三祖墓、启真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粒,出已俸,塑像灵塔,三祖塔(觉寂塔)为其所创。
[王  ]  王(1019—1085),字禹玉,祖藉成都华阳,随叔父王罕迁居舒州(今潜山)。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2年)王中进士甲科第二名,初任扬州通判,后入京都修起居注,又进知制诰等职,兼任端明殿学士,得赐盘龙金盒,拜参加政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进金紫光禄大夫,封歧国公,同年五月卒于位,宋王悲痛罢朝五日。
著作有:《四库全书总目》录载王《华阳集》60卷,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王为宋王朝起草诏书18年,重大典策多出其手。
《宋两朝国史》120卷,续《宋六朝》会要。《王集》100卷。收载在《宋史艺文志》。
[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人,元佑六年(1070年)进士,历任检法御史,朝奉郎等职。
李公麟诗书画兼长,尤以绘画见称,集众家之长,自成一格,为宋代画坛中佼佼者,与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秦少游等多有交往。1080年在天柱山石牛洞画黄山谷坐青牛像。
著作有《古器图》。宋时御府收藏他的画作有107件,其《九歌图》《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声名尤著。
[朱  翌]  朱翌,字新仲(生卒不详)自号潜山居士,宋舒州(今潜山)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进士。初任溧水主簿,后任秘书监中书舍人,知韶州、宣州,移平江府。仕终敷文侍制。预修《徽宗实录》,文章显重一时。
朱翌著述甚多,《潜山集》3卷、《潜山诗余》1卷、《猗觉寮杂记》2卷、《朱翌集》45卷,其书目收录于《宋史》、《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总书目》。当代《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朱翌名山胜景,游览殆遍”。有《湘江集》多为描写祖国山川秀丽之作。
[吴  ]  字才老,宋舒州(今潜山)人,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应召试馆职不就,放浪多年,后授太常丞,因为淅东帅,代其草疏,奏表含有讽刺之意被秦桧知情,贬才老为福建泉州通判。
著作有《稗卷》、《书稗卷》13卷、《毛诗叶韵补音》10卷、《续解楚辞释音》10卷、《论语指掌考异》1卷、《说例》1卷、《韵补》5卷,开古韵辨析专著之先。
[刘  源]  字叔清(?—1282年),宋末淮西野人源(今潜山彭家岭)人,咸淳元年(1265年),刘源奉命组织义兵联络山寨,抵御元兵南下,德佑元年(1275年)安庆知府范文虎降元,安庆沦陷,刘源激于义愤于景炎二年(1277年)与张德兴联络,傅高也起兵响应,恢复了司空山、野人源联合出击,屡败元军,欲恢复安庆未成功,于是合兵转赴湖北,夺得黄州寿昌军,延用宁景炎年号,元贾居贞令湖北宣慰使郑鼎大战于樊口,元军败郑鼎坠水死。同年八月元将昂吉尔率部征讨,先攻刘源寨不克,移兵破司空寨,黄州寿昌军复陷。刘源退守天柱山诸关寨,元兵围攻山寨,刘源出奇制胜,杀伤甚众。后因军力悬殊,最后寨破,刘源战死。他率领十万军民艰苦卓绝奋战十五年,事迹悲壮。彪柄千秋。
刘源死后,元兵割走首级,乡民寄托哀思,用檀木配制假头,安葬天柱峰东百花崖,明宣德七年(1432年),追封刘源为“护地大王”,并命就墓地建庙宇,成化三年(1467年)迁庙于刘源故里彭家岭,改称大王庙。俗2月15日、7月15日举行春秋两度庙会,以示纪念。在西关寨石壁上,至今仍保存刘源记事石刻。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  桂]  徐桂,字子芳,号秋亭。潜山人,明嘉靖已未(1535年)进士。初授东昌司、后擢刑部主事,历员外郎,旋升郧阳知府。他处理案件以事实为据,遇有疑案,追查根由,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郧阳有僧人在庙中暗设机关,良家妇女失身受害,危害一方,徐亲自赴寺,缚主僧勘问,查明实情后,处死作恶僧人,焚毁该庙,其患得以根除。徐桂因此罢官司,归乡后,在潜山白云崖筑室著书。
著作有《丹台集》20卷、《郧阳志略》9卷,书目录载于《明史》《钦定文献通考》及《四库全书总目》中。
[葛  暹]  (生卒年代不详)潜山处士。朱元璋于江西鄱阳湖攻陈友谅,葛暹输粮食千担,大军粮饷得以补给,方获全胜,这是一次具在战略意义的战役。朱元璋称帝后,赐官赏金而不受,乃诏封“尚义处士”。其子永绶官至监察御史,明洪熙元年(1425年)三祖寺院倒塌无持,于金陵灵谷寺迎善达、福照二禅师来三祖寺住持并捐资重建大殿及装饰佛像。后人于寺前建葛公祠,以志纪念。
[张必刚]  字健夫,号立斋(1703—1792年)潜山县南厢人,乾隆丙辰(1736年)进士,辛酉(1741年)授澄边(今海南省澄边县)知县。任期中四上辞呈,乙丑(1745年)获准归乡,一面教书、一面著述。他热爱皖山,1781年,编纂《潜山县志》,对名胜古迹、天柱胜景、潜山风物论述详备。著作有《三礼会通》2卷,《浚元书》16卷,被收入《四库全书》。虎头崖石壁留其“超然物表”题刻。
[李  白]  李白(701—762年),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天宝初年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安碌山之乱,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安徽当涂,著作有《李太白集》。
天宝七年(748年),李白渡江至皖南,从江上望天柱山,赞不绝口,写下了《江上望皖公山》。750年,李白游览天柱。《安庆府志》载:“结精舍于皖山,读书其中”实现了“投迹归此地”的宿愿。有《避地司空源言怀》、《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谒庐江主人妇》,赋《望夫石》、《志公画赞》等诗作。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山西)人,后迁下?(陕西渭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为江州司马,长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任江州司马间探访天柱山,有七律《题天柱山》。
[郑  谷]  (生卒不详),唐末诗人,字守愚,宜春(今江西省)人,曾以水曹中郎出守舒州,为纪念左慈,曾在汉祭台旁建“左真人仙堂”后圮。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庆历进士,任参加政事、宰相,封舒国公、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著作有《王临川集》、《临川拾遗》、《三经新义》、《老子注》。
皇佑三年(1051年)任舒州通判,此间与天柱山结下不解之缘,先后赋有19首诗歌以颂天柱名胜。县内天宁寨留有“舒王台”胜迹。
弟王安礼,官至尚书左丞,元佑(1086年)后,贬知舒州。
第王安国,官至秘阁校理,著有《王校理集》,曾同兄王安石夜宿三祖寺,夜游石牛古洞。
[苏  轼]  (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官至吏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元佑八年(1093年)来舒州,与张商英、苏子平游览天柱山灵仙观,竭司命真君塑像。元符三年(1100年)8月,任舒州团练副使。在永州(今湖南零陵)安置。11月,又授任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可择地定居。苏东坡在舒州,以诗记事4首。“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卜居为终老之计。”表达对舒州无限深情。
[黄庭坚]  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元封(1080年)改任吉州太和知县(今江西泰和),从开封到江南赴任,路过舒州,游天柱山石牛洞,爱其林泉之胜,自号“山谷道人”,在潜寓居间作诗多首。“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宾、丘揖观余书青年篇庚申小寒黄庭坚”题刻保存完好。他在《题潜山》诗序中说:“吾家潜山,实为名山之福地”将潜山视为自己第二故乡,摩围泉品茶,捐资建“山谷”读书亭,原亭已废,现重建名“涪翁亭”。宋后将他寓居读书山改称黄山。
[胡瓒宗]  胡瓒宗,字世甫、孝思,号可泉,甘肃天水秦安人,明正德进士,官都察院右御史,历任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为官廉洁,政绩卓然。著作有《辛已集》、《丙辰集》、《鸟鼠山人小集》、《愿学编》、《近取编》,任安庆知府时,兴利除弊,大兴教育之风,改建皖山书院,移修山谷书院,兴水利开吴塘、乌石工程,于三祖寺建三高亭,并撰记,于安庆建天柱阁,以便眺望天柱山。擅诗文,是继宋代名相王安石之后,赋诗题刻最多名人。
[张同之]  (生卒不详),张孝祥之子,宋和州历阳人,历任舒州知府、直秘阁、江南西路转运判官等职,绍熙二年十月(1191年),题诗刻石牛古洞。
[王士祯]  (1634—1711年),字子贞贻上,号阮亭、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著作有《池北偶谈》、《带经堂集》、《居易集》,他行经安庆至潜山写诗4首,称赞古岳天柱“处处溪山好,倪黄画亦难”、“天心爱羁旅,岩壑饱经看”。
[阮自华]  (生卒不详),字坚之,怀宁人,明万历26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著有《雾灵诗集》、《碣石室漫语》,明万历间于天柱山购置斋田、茶地、山场,建佛光寺,迎达观驻马祖,丁酉(1597年)与桐城吴应宾一同上书奏请敕封马祖庵,诏定“佛光寺”。阮有《题天柱寺》诗,并题刻“嘉平馆”于马祖洞门。
[乌以风]  乌以风(1901—1989年),字冠君,号“忘荃居士”、“一峰老人”,原籍山东聊城,192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浙江省图书馆编纂,省立高中教师,安徽省教育厅秘书,宣城中学、安庆一中校长,四川重庆大学副教授、潜山景忠中学校长,1942年担任天柱山开发委员会委员,安徽大学教授、安庆师范教师,解放后被划为右派错判入狱,后遣送农村劳动,1979年平反复职,1986年任安庆师院心理学教授。1979年后先后被推选为安庆市四、八届人大代表,省政协第四、五庙政协委员。
1933年起,乌以风开始考察、研究天柱山,1937年登顶描红,1942年开始,开山修路,先后筹资建天柱山房、望岳亭、募资修建了岳云山馆、七人洞,以及从良药坪至拜岳台2000多级石阶。
1938—1984年,他经多次实地考察,多方搜集资料,辛勤努力,终于写成《天柱山志》并出版发行,填补了天柱山历史无志的空白。为开发被冷落千年的历史名山身体力行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著作有《李卓吾著述考》、《天柱山志》、《中国中古时期儒释道三家关系史》、《马一浮先生学赞》、《马堪翁诗词集》、《性习论》、《岳云山馆诗稿》、《天柱老人书信集》等。
潜山先锋网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程长庚]  (1811—1880)名闻檄,字玉珊,清代潜山程家井人。
长庚自幼聪明好学,1823年随舅父进京,入“和盛成”科班学艺,继入“四大徽班”中阵营最强大的“三庆班”。初演“文昭关”一鸣惊人,在表演上生、旦、净、末、丑皆精,尤工老生、注重人物塑造、形神兼备。唱腔字正腔圆、高亢饱满,有“穿云裂石、余音绕梁”之誉。咸丰元年(1851年),文宗召三庆班于圆名园演戏,长庚演”群英会“文宗亲赐五品顶戴,授京都梨园公会“精忠会”会首,升内延供奉。
程长庚任三庆班主、三大徽班总管,后任京都梨园会首,引领诸多戏曲艺术家,在徽调及安庆二黄的基础上,融合古老的弹腔、吸收汉调、兼取昆曲、借鉴秦腔诸曲精华、形成独特的唱腔、表演程式和风格。奠定京剧艺术基础。授业杨月楼、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等一大批京剧演员,是京剧创始人之一,故称“一代伶圣”、“徽班领袖”、“京剧鼻祖”,潜山县设“程长庚陈列馆”,可供参观。
[张恨水]  (1895—1967年)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省潜山县岭头乡人。出生于江西广信,曾就读南昌农业学校、苏州蒙藏垦殖学堂。他勤奋好学,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历史、哲学和各种文学作品。1911年,开始仿作小说,1918年起,在芜湖《皖江日报》,北平《益世报》、《工商日报》、《世界通讯社》,上海《新闻报》、《申报》“联合通讯社”《今报》、《世界晚报》、《新民报》任编辑或专栏作者。解放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馆员。1924年发表第一部有影响长篇小说《春明外史》,相继有代表性的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燕归来》、《小西天》、《巴山夜雨》、《纸醉金迷》、《五子登科》、《南游杂志》、《孔雀东南飞》问世,深刻揭露旧社会官场黑暗、军阀罪行,对下层人民寄于深切同情。抗战时期鼓动抗战作品有《热血之花》、《东北四连长》、《潜山血》、《前线的安徽》、《冲锋》、《游击队》、《弯弓集》等。
小说之外,他还写有大量的文艺性、新闻性散文、3000首左右的诗词和一些剧本。全部作品在3000万言以上,被称为“章回小说大家”、“通俗文学大师”、“新闻战线上徽骆驼”。毛泽东先后在重庆(1945年)、北京(1956年)接见张恨水,在重庆将延安土产的泥料、红枣、小米送给张恨水。
张恨水笔名很多,多次使用“潜山人”、“天柱山人”、“天柱峰旧客”署名发表作品。诸多作品以潜山家乡民俗作为素材,一往情深,亲切动人。
为研究这位小说大家,1988年10月成立了“张恨水研究会”。潜山县“皖光苑”专设“张恨水陈列馆”,供游人参观。
[王步文]  (1898—1931年)字伟模,原属潜山县后北乡人。今划入岳西县境,192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上海大学学习,与恽代英一起从事工人运动,同年冬回家乡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925年留学日本,任中共海外总支常委,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总工会青年部长,中共安徽省临委委员、中共中央巡视员、安徽省代理书记等职。1931年因判徒出卖在安庆壮烈就义。
[储皖峰]  (1896—1942年)字逸安,潜山槎水人,现代著名学者。1927年于南方大学毕业。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专治文史,参加北京大学国家研究所,与同仁办立述学社,编《国学月报》。1930年兼任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教职,一生著述70余种, 主要著作有《建安文学年表》、《唐诗概论》、《中国文学史》上下卷、《中国文学选读书目》等。
[宝  志]  (436—514年)《高僧传》(卷十)称:“俗姓朱,金城(甘肃兰州)人。”《安徽佛门龙像传》载:朱氏妇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7岁依钟山大沙门僧俭出家,修身禅业,面方而莹澈如镜,手足皆鸟爪,止江东林寺。至宋泰始初(466年),忽辟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传为神僧。505—507年来到景色奇绝的天柱山麓,先住洞习数年,得隐居于此的何氏兄弟献其故宅,才多方募化改宅建寺,梁武帝(536年)赐名“山谷寺”。982年,宋太宗赐号“道林真觉禅师”,谥“志公”。据《花朝生笔记》称,济公这个人物就是以南北朝的宝志和尚为原型塑造而成的。
[僧  璨]  (?—606年),俗称无考,徐州人,北齐居士。《景德传灯录》卷三载:“从慧可(禅宗二祖)受法”,北周武帝灭佛时(560—578年),来往于舒州(天柱山)、司空山(岳西县),十余年无人知者。”隋开皇十年(590年)正式驻锡山谷寺,592年传法四祖道信,大业二年(606年)于山谷寺前大树下为众说法时合掌立逝,葬于寺后。唐天宝四载(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启真身火化,得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建塔,塑像。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赐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御史张延赏奏请代宗谥璨号“鉴智禅师”。璨于山谷寺著《信心铭》,是佛教禅宗重要文献。
[崇  慧]  (?—779年),唐代僧人,俗姓陈,今四川彭县人,唐乾元初(758年)往舒州天柱山创寺,永泰元年(765年)敕号“天柱寺”。“慧居山演道凡二十二载,大历十四年(779年)敕赐寺名“天柱山永庆禅寺”。崇慧塔已毁,村民部分恢复“天柱寺”。
[马祖道一]  (公元709—788年),唐代僧人,《景德传灯录》卷六载:本姓马,名道一,汉州叶邡(今四川省会邡县)人,初从资州(四川资中县)处寂出家学禅,在渝州(今重庆市)圆律师处受具戒,后到湖南拜让禅师,马祖善古今传诵,先栖西裹山,又南至龚公山,四方徒众云集,座下弟子百十人。代宗大历(766—799年)间住钟陵(今江西南昌)开元寺。因得官吏扶持,其派甚大,称“洪州宗”,逝后,宪宗谥“大寂禅师”,马祖是禅宗六祖慧能再传弟子。马祖与弟子怀海是禅宗“百丈清规”的创始人。他曾多次来天柱山住洞习定,后人建庵纪念,庵名马祖,洞名马祖。
[达  观]  紫柏真可,字达观(1543——1603年),俗姓沈,苏州吴江人,17岁杖剑远游,途遇胡丘曾明觉,遂从出家,20岁受具足戒。达观生性豪放,相貌魁梧,思想上主张“不以释迦压孔老,不以内典废子史。于佛法中,不以宗压教,不以性废相,不以贤首废天台。”关注国事民生,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1597年,阮自华迎达观住天柱山马祖庵、大德召众,马祖庵盛况空前。
[月  海]  (?—1967年),安徽省毫县人,早年出家,遍参名宿,戒律谨严,为宗门上座。民国初,住锡安庆迎江寺。1942年主持乾元寺,从1944年起,三年之中,大殿、院门、经楼、寮舍及觉寂塔、大小70余间都先后修缮完成。爱国爱教,得崇一方。抗日战争时,一日本兵酒后登塔,坠地而绝,日少佐要杀僧焚寺,月海挺身而出,陈述事实真象,表示独自承担,日军见他大义凛然,毫无惧色,理由充分,才散兵作罢。归寂后,先葬迎江寺,后移九华山。
[宏  行]  (1933—2002年),安徽省望江县人,1982的出家九华山,1987年任潜山县三祖寺住持、省政协委员。宏行效事宽康,立下“诸法因缘生,南岳展宏图”誓言,为恢复弦法三祖道场,他花70多天,历9省21市,33座寺院游方,以取各寺建设管理经验,历经10年,募资1000多万元,自行设计施工,相继恢复和新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千佛殿、宝公殿、客堂寮房、海会堂、法堂、山门,迎奉和装塑佛像千余尊。寺达规制。宏行爱国爱教,勤俭持院,住持期间捐资2万多元帮助贫困儿童109人,民师24人,2001年于三祖寺归寂,真仪火化,得大小舍利30余颗,葬寺东。
(二)历史事件
[汉礼南岳]  《史记封禅书》:“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北至瑯玡,礼其名山川”。
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刘彻南巡郡县,曾以天柱山为南岳,自九江顺流而下,在安庆附近盛唐湾入潜水,登天柱山行南岳祭礼而去。汉武帝在天柱山留下遗迹有旌驾桥,传为汉武帝登山车驾经此,桥名“旌驾”,现在野人寨东,桥北有拜岳处,又名拜仙台、祭台,又名封禅台,台上尚存巨大石础、石雕门神等岳祠遗物。唐代舒州刺史独孤及赋诗:(节录)“汉皇南巡日,望秩此昭配,法驾到谷口,礼容振荒外,燔柴百神趋,执玉万方会,世度若一瞬,昨朝已千载,如今封禅坛,惟见云雨晦。”天柱山早就位列“五岳”,远在秦以前,历代帝王祭祀过,当时称衡山,亦称霍山为南岳。汉武帝依照惯例登礼祭祀的南岳就是天柱山,《史记》留下了翔实可靠的历史依据。
[徽班进京]  乾隆55年(1790年)秋,扬州盐官江鹤亭为庆祝弘历帝八旬寿辰,组织“三庆”徽班进京,三庆班以板腔体二簧调为主,溶合各种清新的曲调,给京城以“耳目一新、心脾顿豁”的美感,随即“四喜、春台、和春等各徽班接踵而至,相继进京,四大徽班中以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各领风骚。形成四大徽班雄踞北京剧坛的局面,其中“伶人十之八九为安徽籍,潜山人尤多”。以“四箴堂”、“五世堂”为代表。后来,余三胜等人又把楚调带入北京,并加入徽班,徽汉合流。安徽二簧调(安庆潜山弹腔)与湖北西皮调相结合,引起戏剧大变革,在变革创新的年代,徽班在北京创下基业为程长庚(潜山人)提供了一个发挥艺术潜力的机会和锤炼艺术的广阔空间,他以稳健步履登上群芳竞秀的舞台,架起了中国戏曲史上通向京剧的最后一道桥梁,以辛勤的探索与恢宏的创新开辟了国粹京剧崭新的历史。
[潜山农民暴动]  “五四”运动后。在上海、南京、安庆、武汉等地读书的潜山籍学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先后回潜山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并带回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秘密传阅,为潜山党组织的建立和领导农民暴动打下了基础。
1927年11月,中共潜山特别支部在县城梅城镇成立。特支贯彻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安徽省临委关于领导工农进行武装暴动的决议,组织领导了1927年12月7日梅城暴动,1930年2月4日请水寨暴动,1930年3月7日五庙八斗起义,1930年5月梅寨暴动、黄柏暴动。在党的领导下,武装起来农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成立了潜山工农革命军(改编为中国红军中央独立二师),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政府——潜山县革命委员会,开辟了以潜山后北乡天堂为中心,东窥桐城,西接英山,南至野寨,北与六霍苏区毗连的红色根据地,为潜山革命斗争史写下了璀璨的一页。
[刘邓大军四经天柱]  1947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序幕。第三纵队在司令陈锡联、政委彭涛的率领下,担负起解放皖西的任务。9月16日3纵8旅22团在涂学忠团长的率领下,自桐城沿天柱山东麓向潜山县城挺进,国民党政府官员、保警队望风披靡,逃窜城南油坝,梅城首次被我军攻克。10月16日,2纵4、6、两旅从立煌、霍山经汤池畈从天柱山西水吼岭向南挺进,攻占梅城。11月底3纵教导团从太湖经野人寨进攻梅城,歼敌300余人,12月25日,3纵7旅20团在左奎元率领下,从太湖弥陀寺出发,夜袭梅城,攻占天宁寨,俘敌200余人。
刘邓大军四经天柱攻克梅城,成立了潜山县民主政府,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史绩。
(三)历史名著
《孔雀东南飞》  作者佚名,西汉时期乐府民歌。出于下层民众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此传诵最广。这首著名的长诗详尽地叙述了一出爱情悲剧的始末,运用大段的铺陈,声情毕肖的对话以及传神达意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等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步步揭示刘兰芝和焦仲卿命运的悲剧性,让人看到专制势力一步步吞噬他们的爱情和生命的过程。《孔雀东南飞》全诗357句1838字。其故事发生在汉庐江郡,即今潜山县焦家畈、刘家山(现属怀宁县)。元建亭棚,明建孔雀台,《安徽通志》人物,将刘兰芝收为烈女节烈之一。《孔雀东南飞》代表汉乐府民歌艺术成就的最高峰,被明代王世桢赞为长诗之圣。
《信心铭》  作者僧璨(?—606年),受法器于二祖慧可,传衣钵于四祖道信。《信心铭》采用四言体,全文146句,584字。他以人间佛教的思想阐释事物的易与难、是与非、舍与取、止与动、实与虚、急与迟、得与失、智与愚……等的见解,讲而讨论习禅与悟道的关系,得出了“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结论。是禅宗核心理论“不二法门”最早创立者。铭文提出了最简单、最直接的“但莫爱僧,洞然明白”的简练禅法,首开佛教禅宗立文释理的先河,奠定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的基础,是阐释佛理,显示禅法行解的纲宗,是中国人著述的第一部禅宗著作。
(四)重要文物
[摩崖石刻]  潜山县历史文化悠久,唐宋以来慕名游天柱者纷至沓来,他们中不少人,或石壁题名,或刻字记游,或镌诗抒怀。据《安庆府志》、《潜山县志》记载:“清溪(指山谷流泉)两旁环壁刻唐人诗,使之无隙石。”现能辩认360幅,其中东汉刻1幅,唐刻4幅、宋刻114幅、元刻3幅、明刻33幅、清刻8幅、民国刻9幅、今人刻3幅、碑铭刻11幅,待考刻174幅。
主要分布在三祖寺区(山谷流泉)、马祖区、虎头崖区、主峰区及天柱山周围区域。
石刻特点是:多、大、名、秀。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大部出自名家之手,其山谷流泉摩崖石刻2001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孔石刀]  新石器时代(薛家岗文化),长51.6厘米,宽9—12厘米,1980年安徽省潜山县出土,安徽省博物馆藏,石刀略近于长条,梯形,双面磨刃,背处有13个一面穿钻的喇叭圆孔,呈一字形排开,新颖美观,无使用痕迹。
[鬶]  西周青铜烹饪器,1975年彰法山出土,通高40.1厘米,口径28.5厘米,上似尊,下为鬲,上下连成一体,侈口两竖耳,中间另设有秘,下为三柱状足,足上饰有饕餮纹和云雷纹,秘上有“+”或“-”状的通格,以通蒸气。
[青铜金镞范母]  东汉物,1977年彰法山出土,形体完整,长11厘米,宽8厘米,为铸镞之母模,一模可同铸两只三棱形的镞。
[龟化石]  古新世晚期(距今5500—6500万年)物,1982年青楼乡进士村团结组黄开泰清挖屋基时发现上交,同时出土3只,一只残。长21.7厘米,最宽处22.1厘米;一只长27.2厘米,最宽处23厘米;一只长8.6厘米,宽7.3厘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后,认定同属“潜山安徽龟”种。
[东方晓鼠化石]  鼠类化石,晚古新世物,1971年李传夔教授在痘姆乡杨小屋附近采集,有颌骨、臼齿、犬牙等部分。对啮齿类起源问题有东方欲晓的启示。佐证中国安徽潜山是鼠类起源地。不仅在北美,这一论证在1980年美国匹兹堡举行的早期啮齿类进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得到肯定。
[月宫镜]  唐代青铜器,1982年彰法山出土,此为八屈菱花镜,直径14.8厘米,厚0.7厘米,镜凹进约1厘米,呈圆月形,镜背边缘有八朵流云,月轮中有一高大桂花树,枝叶茂盛,中有纽孔,树两侧分别铸有起舞嫦娥、捣药玉兔和跳跃蟾蜍图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战国青铜戈]  1986年彰法山战国墓出土,基本完整,戈连秘樽全长1.57米,戈援长10厘米,胡长3厘米,侧有3穿孔,穿孔呈长方形,内后端切角微弧,栏较宽,无上齿,援中起脊,上下刃部皆钝,通体彩绘。木制,内边弧形,胡边呈三角形,粗细较匀称,帽不见,但有痕迹,尊上有两只猛兽图像,背向皆瞪目,一上一下,鼻均突出。
[多足瓷砚]  五代文物1977年3月余井下街出土,高7厘米,口径20.6厘米,11只兽蹄形,足外施青色釉,口微残,断1足。
[陶  鬹]  新石器时代制品,1977年河镇永岗农民徐杏梅在薛家岗遗址挖交。通高21.3厘米,深颈小口,口径7.3厘米,球状腹,腹直径5.6厘米;腹下在鸭嘴形足3只,把手为捏泥条合成,中空长9厘米,灰陶外施黑衣,黑衣已减退。
[五铢钱范母]  东汉早期文物,1977年彰法山出土两具,正方形刹其四角,故为八角四方形,边长4.8厘米,角长1.7厘米。4枚五铢钱模母等匀排列,每角1钱,两行平行,两正面范母,两反母范母。
[兔毫凤尾彩黑瓷盏]  宋代建窑珍品,通高6厘米,口径12.2厘米,青瓷坯,通体黑釉,口沿银裹0.7厘米,下绘兔毫彩,圆足。
[青铜复合剑]  西汉文物,1974年彰法山出土,柄微残,剑身断为两截,长56.5厘米,铁脊,青铜锋刃,两次锻铸而成。
[鸳鸯奁瓷盒]  宋代瓷品,1985年龙关木岗征集,最高处5.6厘米,最长处3.4厘米,两口胭脂缸相接处宽2.7厘米,两只鸳鸯相对,釉外略施赭点。
[斗笠盏]  宋代瓷质茶具,耀州窑珍品,形体酷似斗笠仰置,故名。1987年龙潭龙湾村同时出土大小相近两只,一只口径10.6厘米,高4.9厘米;另一只口径10.8厘米,高5厘米。俱呈青黄色,制坯时,外壁印有辐射状竖线痕,内壁印有卷草花纹痕,青釉坯成后加饰。
[青花罐]  明代瓷器。1985年水吼粟树村民徐提交,高14.5厘米,口径10.7厘米,腹周55厘米,有盖。通体饰蓝气花纹,纹饰粗犷豪放。
潜山先锋网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潜山热线天柱山5A风景区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潜山热线论坛 ( 皖ICP备07500314号-2 )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066号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皖B2-20210524号

GMT+8, 2024-11-22 10:06 , Processed in 0.1138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