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旅游资源 自然资源 (一)名 山三、旅游资源 自然资源 (一)名 山 [天柱山] 山名。春秋时属皖国封地,山曰皖山;元封五年汉武帝登临祭祀“号曰南岳”,民呼“万岁”,故又称万岁山;因天柱峰在群山拥卫间,所以天柱山又称潜山、霍山。主要为花岗岩地貌,千米以上高峰45座,最雄伟的山峰有天柱峰、飞来峰、天池峰、衔珠峰、月华峰、迎真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488米。 天柱山文化底蕴丰厚。汉初平元年至兴平二年(公元190—195),方士左慈登山修道炼丹;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流传千古;三国佳丽大乔、小乔,美女嫁英雄,历代传为佳话。公元505年,金陵禅师释宝志和白鹤道人在此建庵、建观,大兴佛、道二教;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宋代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和明、清时期许多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不仅登山览胜,而且还留下了不朽诗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天柱山的开发步入了新的阶段。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天柱山为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通过二十多年的开发与建设,目前已具备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的能力。 [金紫山] 山名。因古有金紫世家而得名。位于潜山县北部。地处东径116°12’48”——116°25’26”,北纬30°53’50”——31°41’40”。东靠桐城市,西北与岳西县枯井园自然保护区和舒城县万佛山森林公园毗连,南与本县三个乡(镇)接壤。 金紫山森林公园,以潜山县国有驼岭林场为依托,总面积为4073.3公顷。园区内的猪头尖海拔1539米,为潜山县最高峰。主要景胜有:一线岗、双虹岩、气楼瓶、天鼓墩、金鸡门、凤冠石、延寿关、渡仙桥、摩星石、天然塔、筛月谭、仙女崖等。金紫山森林公园,距潜山县城65公里,每天有班车往返。 (二)雄 峰 [天柱峰] 峰名。海拔1488.4米,突起群山之间,壁立千仞,立地顶天,故名。《道书》记载,这里是司命真君发祥始所,故名司命峰。峰体石骨嶙峋,下丰上锐,如春笋破土玉立,俗称尖子笋。春秋时,天柱山属皖伯封地,人们为纪念皖伯,山曰皖公山,峰名皖伯尖。天柱峰由于高出群山之上,直插云天,从不同的方位远眺,它以不同的姿势跃入人们的眼帘。从南面看,它像待发冲天的火箭若从后山龙潭一带西眺,一峰独尊,众峰相随,形同佛指;如从西侧东望,层台垒叠,酷似蜡烛台;还因为它高入云天,早沐朝阳,故又得名朝阳峰。因峰险崖陡,历来登临者甚少。峰顶约有500平方米的平台,上有天池、观音井等胜境。危崖隙缝中,生长着鱼鳞木、天桂花和皖杜鹃。峰体石壁上,有石斛、石耳等名贵中药材。绝顶之阳,赫然横书“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字均1.5米见方。前者系清代都统李云麟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所题,本地采药农民贺良谋、贺良佐刻;后者系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张淦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所题,由贺氏后裔贺来滨、贺来潮等人合镌。旧志载:每当仲春,成群白鹤由庐山飞来,萦绕主峰翻飞回翔,世人称为“鹤驾”。天柱峰常年紫气蒸腾,云飞雾涌,瞬息万变、气象万千。每当白雾飘来,峰如含羞的姑娘,蒙上了一层面纱;阵风之后,云开雾散、又露峥嵘,在阳光的辉映下,峰体全身剔透,更加迷人。 [天池峰] 峰名。位于天柱峰南约0.5千米,海拔1426米,南接衔珠峰和神秘谷北口。顶峰宽平,面积有10余平方米。上有二池,一方一圆,深不盈尺,不溢不涸,俗称天池,峰由此得名。立崖面南,飞来峰如履足下。峰顶西面巨岩忽开两缝,如刀切斧劈,每道缝宽米余,上架两道石桥。桥下深壑万丈,望不见底,令人胆怯,故名试心桥,俗称三步两道桥。立身桥头,脚下雾气翻滚,身边紫烟缭绕,似有身入仙班之感,故又称渡仙桥。峰北崖险壁峭,下临深谷。谷里常年松风吟咏,云蒸霞蔚。春夏之际,特别是雨后乍晴,时有佛光环卫。游人至此,放眼北望,巍巍天柱,雄伟壮观,令人心旷神怡。 [飞来峰] 峰名。天柱峰南0.7千米,北连衔珠峰,东接月华峰,海拔1424米。峰尖鼎一圆形巨石,周围30余米,高约3米,如冠似磐,势如天外飞来,故名。俗称仙人戴帽,亦很逼真。东、南、西三面绝壁,不可攀临,唯北面药农可系绳登顶。北侧峰腰有雷公井、乌龙井。西南悬壁间,石鳞斑驳,俗称黄龙甲、有块狭长鳞斑,其状恰似安徽版图。 [衔珠峰] 峰名。在天柱峰南0.6千米,北接天池峰,南连飞来峰,海拔1413米。峰顶两岩高耸,中夹一球形巨石,似双唇衔珠,故名。 [三台峰] 峰名。天柱峰南约7.5千米,南临月华峰,北眺五指峰,海拔1410米。峰顶岩石竖开三叠,巍列三台,故名。 [月华峰] 峰名。天柱峰南约0.8千米,西接飞来峰,北临三台峰,海拔1400米。峰顶巨石奇特,从牛马城北望,似一弯新月,故有月牙石之称;从象鼻石西眺,如两叟下棋,又有“仙人对奕”;立神秘谷口南观,则像孔雀开屏。故名“孔雀东南飞”,又称“金鸡送晚”。 [花 峰] 峰名。位于天柱峰西南侧,与天柱峰相峙而又相连,海拔1380米。峰顶怪石林立,嶙峋峥嵘,状如怒放的花瓣而得名。峰顶紧挨主峰石壁,中开一线如门,北临绝壁,陡峭险峻,俗称小天门,又谓花峰一线天。 [五指峰] 峰名。在天柱峰南约0.6千米,西接天池峰,海拔1373米。峰顶巨石开四缝,似是巨人伸出的五指,故名。 [皖伯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面约2.5千米,西临拜岳台,东接柬之洞,又称仙人洞,海拔1370米。天柱山属春秋皖伯封地,后人为颂其德政,以峰喻人,缅怀纪念。 [青龙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约0.5千米,北望皖伯峰,南接莲花峰,海拔1370米。峰顶东侧是一巨崖石岗,两边陡峭,狭长而又险峻,俗称青龙背,又称鲫鱼背。峰顶西巅,危石高耸,似巨龙昂着,故名。 [玉蕾峰] 峰名。天柱峰南约0.5千米,北望天柱峰,南邻五指峰,海拔1360米。峰顶岩石泽润,如冰雕玉琢的新苞蓓蕾,故名。立身拜岳台南眺,又似鰲鱼翘首朝天。 [蓬莱峰] 峰名。北依天柱峰。南眺天池峰,海拔1350米。西、南、北三面崖陡壁峭,深壑险绝,峰顶狭长,纵长百余米,宽仅二、三米,步行其上,身轻飘逸。今已修建石级和护栏。峰下常有云雾缭绕,峰顶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拾级而至,一步一层天,古人曰:“登临犹未半,身已在蓬岛。”身入其间,似在蓬莱仙境之中,故名。 [石楼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约0.6千米,北眺皖伯峰,南接青龙峰,海拔1328米。峰体系巨石层叠而成,岩缝纵横有致。南壁如削陡绝,飞鸟难栖。立身良药坪北望,如玉阁琼楼,故名。 [莲花峰] 峰名。天柱峰东约0.6千米,北邻皖北峰,东接青龙峰,海拔1306米。峰顶巨石竖裂如瓣,似荷莲争妍吐艳,故名。旁有一小岩,危石削耸,如莲苞出水。有花有蕾,巧趣横生。“莲瓣”中有天然洞穴,称莲花洞,可容十余人栖身。 [打鼓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约1.2千米。西接莲花峰,东眺皖涧寨,海拔1290米。峰顶巨石浑圆,如鼓似球。最奇绝者,南边隔壑竖立有三米多高的鼓棒石,形成天然奇景。鼓石两旁危崖直耸,状如巨人奋臂擂鼓,峰由此而得名。若从东侧走马岗西顾,两旁危石又似一对猛狮,故称双狮戏球,亦是活灵活现。 [石榴峰] 峰名。距天柱峰南约0.55千米。北襟玉蕾峰,南临五指峰,海拔1284米。峰顶巨岩兀立,上锐下丰,顶端吡咧,恰如成熟的石榴,故名。 [天狮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东少狮峰,西邻覆盆峰,北眺千丈崖,南瞰牧羊河,海拔1186米。峰体岩石层叠,与覆盆峰对峙,中间形成险峻的谷口,名大天门。自大天门向东攀登,可达峰顶。峰顶宽敞如台,面积约400平方米。顶石巍峨如狮,威武雄壮,故名。立身西眺,迎真峰、覆盆峰异常峻秀;远眺西北,飞来峰、天柱峰格外壮观;近观北侧,石函峰、翠花峰更添秀美;放眼东南,千嶂层峦,万壑争辉,地阔天高,风光无限。 [少狮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海拔1180米。天狮峰东侧,一巨石似一只小狮紧挨老狮身边,俗称小天狮,故名。东、南、北三面如削,拔地400余米。 [登仙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约3.6千米,西濒炼丹湖,东连麟角峰,海拔1152米,潜阳十景之一的“丹灶苍烟”,在其西侧。有道家许真人登此峰成仙,故名。 [麟角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3.5千米,西连登仙峰,北邻翠华峰,海拔1150米。峰顶有一斜立巨石,高约15米,宽约20米。立登仙峰东眺,如犄角刺空,故名。 [覆盆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海拔1150米,峰顶西南侧有一圆平巨石,色泽光润,径约20余米,如一圆形石盆倒扣峰顶,故名。 [回狮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约0.3千米的炼丹湖西南面,海拔1142米,与登仙峰东西对峙。峰顶怪石林立,状若巨狮横卧,回眸西北,如憩似眠,仿佛回首巡山,故名。 [石灯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2.5千米,海拔1135米。北眺莲花峰,东接登仙峰。峰顶石圆如盘,似民间青油灯盏。更令人叫绝者,“灯盏”西沿突伸一小尖石,如灯火吐舌,俗称石灯,故名。此峰紧挨登仙峰,所以道家有“青灯引路我登仙”之诗句传世。 [翠华峰] 峰名。在天柱峰南约3.5千米。南邻麟角峰,东眺石函峰,海拔1120米。在拔地凌空、嶙峋峭峻中,古藤虬蔓,奇花异草千姿百态。峰顶古松,老杆竟秀,新枝滴露,苍翠遒劲,葱郁复荫,如一枝翠黛独秀的春花,故名。 [迎真峰] 峰名,在天柱峰东南4.5千米处。东接石纽峰,西襟佛子峰,海拔1109米。峰顶岩石错落有致,构成天然洞穴。道家谓此为迎接司命真君的地方,故名。宋末时,地方义士首领刘源结寨抗元,有十八个新婚女子丈夫血染沙场后,在峰顶拒敌,至死不降,战斗到最后一刻,故俗称寡妇寨。今峰顶仍有石臼、石龛和了望孔及瓦砾等遗迹遗物。 [石纽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4.5千米,东眺覆盆峰,西望迎真峰,海拔1090米,峰顶圆石成堆,似着便装的布纽,故名。 [飞虎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东望佛子峰,西邻芙蓉峰,海拔1066米。峰顶巨石高耸,中矗之岩威猛如虎,双侧片岩横生如翼,势若腾飞,故名。古诗赞曰:“天公有意派神虎,飞巡护山除妖邪。” [石函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东接走马岗,西邻翠华峰,南眺大天门,北瞰龙潭河,海拔1046米。南北二面陡壁险绝,立身后河南瞻,峰如春笋破土,俗称笋子尖。峰南绝壁千仞,名千丈崖。峰顶林木蔽荫,馥郁葱茏。并新建了石亭,名叠翠亭,可供小憩。 [佛子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约0.5千米,东接迎真峰,西望飞虎峰,海拔1016米。峰顶怪石秃兀,如僧人坐禅,故名。 [天蛙峰] 峰名。天柱峰南约6千米,东接丹砂峰,西傍降丹峰,海拔978米,与天书峰、降丹峰上下排列,形成三峰鼎峙。峰顶巨石翘首横亘,长约20余米,高约15米,形如巨蛙张口仰天。山风呼号,似觉蛙鸣有声;烟雾飘浮,又似金蟾起跃,登立峰顶,身轻飘逸;放眼远近,群山磅礴逶迤,潜水蜿蜒如带,不禁令人有江天寥廓之感。沿路攀登,石级有致,树木苍翠,草径清幽,满目清新,令人陶醉。 [降丹峰] 峰名。天柱峰南6千米,东接天蛙峰,南毗天书峰,海拔971米。《道书》称:“上帝降丹于许真人处”而得名。 [天书峰] 峰名。天柱峰南6.5千米,北挨降丹峰和天蛙峰,南瞰石龙峰,西眺香子峰,海拔约970米。道家流传汉末方士左慈在峰下莲子洞修真,得九天玄女赠授天书,故名。峰下有左慈石室。 [芙蓉峰] 峰名。天柱峰东南5.5千米。东邻飞虎峰,西襟丹砂峰,海拔965米。峰顶怪石嵯峨,绿荫叠翠,如芙蓉绽蕊,故名。激水奔腾浪涌,自峰之西倾飞流直下,天工巧绘一幅芙蓉天国画卷。 [丹砂峰] 峰名。天柱峰南5.5千米。东临芙蓉峰,西观天蛙峰,海拔940米。方志称:“世传有丹砂,人不能取,中夜或见红光,远近皆视。”故名。有关丹砂妙用神传,实属道教浓墨重彩之所描,然峰顶覆有略呈红色的砂砾,才是天然本色之所在。 [玉镜峰] 峰名。又称玉照峰。天柱峰东南约12千米,海拔913米。西南峰腰崖壁苍润,皎莹如镜,尤其是雨后放晴,崖壁晶莹透亮。《太平寰宇记》载:“唐贞元二年,皖山东南忽然爆裂 ,皎莹如玉,行人远见,如悬镜然。刺史吕渭奏闻,因改万岁乡为玉照乡。”从此峰名玉镜。 [白鹤峰] 峰名。三祖寺东1千米,海拔146米。梁代白鹤道人在此开山建观而得名。白鹿岗、真源宫均在峰下。 [卓锡峰] 峰名。三祖寺后。海拔123米。梁金陵释宝志在此卓锡开山建庵而得名。三祖寺、觉寂塔、卓锡泉均在其峰下。 (三)峻 岭 [马祖岭] 岭名。佛光寺东0.5千米,海拔660米。因唐代马祖道一禅师来天柱山习静禅修,曾行脚往返于此,故名。 [雪珠岭] 岭名。佛光寺东南约2千米,海拔670米。其岭巨石晶莹似雪,浑圆如珠,故名。 [九曲岭] 岭名。茶庄以南约2千米,海拔320米。昔时因道路弯曲岭陡,山民挑担经此,须撑九次木杵歇息,故又称九杵岭。民间另一种传说是:“黄猫(现在黄猫尖)逼出九鼠,纷纷向山下逃窜”,故又有九鼠岭之说。今野(寨)天(柱山)公路倚岭逶迤而上。 [埋怨岭] 岭名。茶庄东北约3千米,海拔664米。原为野人寨和割肚方向村民通向龙潭河的必经之地。因岭高坡陡,行人至此,上气不接下气,埋怨不已,故名。民间另一传说是古代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三孝子郭巨人,因老母久病想吃肉,一贫如洗的郭巨人无奈,把亲生幼儿杀死,取肉煨汤供母亲食用。郭巨人在其岭上挖宕掩埋儿子尸骨时,哭得天昏地暗。突然碰到一块石板,镐开石板,发现一罐金子。故俗诗云:“十三孝,郭巨人,杀子喂娘尽孝心。掩埋亲生哭花眼,挖宕得到天赐金。”所以此地又称埋儿岭。 [佛子岭] 岭名。茶庄东南约4千米,海拔330米。民间传说古时有一行者在此用瓦片垒成一小浮屠,念经拜佛,故名。今野(寨)天(柱山)公路穿岭而过。 [鸡冠石岭] 岭名。茶庄南约4千米,黑虎岭之东,海拔286米。岭上巨石形似雄鸡顶冠,名鸡冠石,岭以石名,是白水湾步登天柱山的必经之道。 [三尖岭] 岭名。茶庄南约7千米,潜(山)水(吼岭)公路11.5千米处。因岭头有三个尖耸的山头而得名。俗又称三肩岭。这里是潜(山)岳(西)的交通要道,进出货物,多靠人力挑运。由于岭高坡陡,上下需歇肩三次。民间将其与猫儿岭联成“猫儿衔鱼换三肩”之说。 [塔祝岭] 岭名。俗称蜡烛岭。在虎头崖西北2.5千米,茶庄东南约8千米,海拔536米。唐宋时期,岭头曾建天柱寺镇山之塔,渴望十方安泰,故名。 [朱屋岭] 岭名。天柱峰东北约8千米,海拔514米。是龙潭、万涧至齐云道院、铜锣尖的必经步道,原为朱氏山民集居之地故名。 [阳排岭] 岭名。飞来峰之南4千米,海拔400米。是从合甲岭经里港电站登天柱山的必经步道。由于谷深岭陡,行人至此,大有抬头落帽之惊。 其岭背西北,面东南,早迎朝阳,晚送落晖,故名。 [水吼岭] 岭名。在天柱峰南8千米处,东距潜山县城24千米,西距岳西县城25千米。古代是潜山到岳西的水陆交通要塞。明代嘉靖丙午(1526)年,乡绅杨世瑞亲书“水吼岭”三个大字,镌刻在上街头莲花崖石壁上。发源于岳西县与霍山县交界的黄冒尖与公界岭之间的潜河奔腾而下,如狮吼雷鸣;加之天柱峰以下汇集的各溪山泉,形成近百米落差的瀑布,声震山谷,吼声此起彼伏,故名。深山古镇的水吼街,历史悠久。俗有“安庆府,潜山县,水吼是座金銮殿”之说。百年水码头,千年石板街,至今还吸引着大量游客观光览胜。 (四)奇 石 [鹦哥石] 石名。天柱峰南会真崖上,一石峭立,惟妙惟肖地似一鹦哥啼鸣。此为雄鹦哥石。另在牧羊河的石崖边一鹦哥石,称雌鹦哥,侧身敛翼,依偎在田垅中,似栖窝孵子,繁衔生息。两处奇石,十分形象。故名。 [双乳石] 石名。飞来峰北悬崖上,两峰并立,峰尖酷似妇女双乳,乳头更加明显。故名。尤其是秋日霜露经阳光照耀,就像乳汁源源地流了下来。 [象鼻石] 石名。神秘谷下的振衣岗南边人行路弯道外侧,独树一奇石,高约3米,长约5米。石体东缘挺起一柱,粗不盈抱,如象鼻朝天,吸天柱之雨露,纳日月之精华。石体西部象首,十分逼真。故名。
(潜山先锋网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