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热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潜山征婚网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李云麟

天柱峰刻崖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當晚我們就歇宿在寺中,這幾天發生的事情讓我更加堅定了我立志要題刻於天柱峰頂。以不辜負這次登頂探險的經歷。第二天早晨,我買來麻絲綁成個大筆,書寫題刻文字四個:【孤立擎霄】,字有五尺高,存於寺中備用。早飯後立刻返回潛城,歸途中路遇幾個獵戶抬著一頭巨豹,據說這豹子傷害附近的山民家畜無數,大家聽到這個消息無不相互道喜。我立馬想起當年去登北岳的時候,也是被這個傢伙困住過,今天它得到如此下場,也可稍稍息我先前的怒氣,所以用重金購回,留個紀念。

    回到軍中,因為沒有軍事任務,隨即到處招募能夠刻崖的人,幾天都沒日前來應募。就囑咐縣令傳縣境內所有石工到寺前集中,到時候我親自前往徵招。衙役回報稱共到石工三十多人。其中不少老弱的工匠一起訴苦,我心中不忍,就說:“老弱的回去吧”。還留下來的二十多個精壯漢子全都伏地央求開恩,我好言相勸,可他們都說:“小人們整天為著這升鬥米糧而奔波,哪有不貪利誘的呢。但全家老小,都要靠自己來養活,不敢輕易捨棄性命”。方丈也出面勸說其中兩三人應募,居然沒有一個答應的。我怒斥道:“象我這樣尊貴的大人都能前往登山,而你們現在又能夠充勞役,又可得重賞,為什麼就不能前往!能講出什麼理由還行,否則一定要去,決不容情”。眾工匠一齊低頭不語。忽然當中跳出一人爭辯說:“大人的話錯了。人與人身份相差懸殊,難以對等比較。大人既有降龍伏虎的能力,將來的功德必定無可限量,何必與我們這些草木之輩的小人計較短長呢?要不然,那您的肚量也就太淺了”。我搜腸刮肚想了半天也沒能找出個反唇相駁的話來,當天也只好作罷。 回到軍營,幾天來一直因此事耿耿於懷,悶悶不樂。突然一天,那山中方丈來到營中求見,佛光寺的方丈說:“您要書崖題刻,足以使名山增色不少,我當然願意幫助您了。所以我們是不是招回賀駝子,想想辦法”。那天賀駝子果然來了,我們一起談論了出重金及商議刻崖之事。賀駝子擔心自己不熟悉刻崖技藝,我們答應讓他前去學習,賀駝子滿心歡喜,於是帶著他的弟弟賀良佐一起到山下,與眾工匠同息同作,認真學習起鑿岩刻字的本事。

    山半腰有一石高五六丈(15米左右),狀如巨卵,其上豁然開了個窄縫將石劃為兩半,名叫雷打石,賀家兩兄弟刻上了我親自題書的四個大字 【混元霹靂】。山北面有一石,形壯象巨掌,掌心朝東,所以就刻文:【仙掌迎霞】,具體地點現在我也記不清了。聽說被後來潛山縣的李丁生發現此刻,總算有人看到了。賀氏兄弟倆就在刻這兩幅崖題中間刻石技巧大增,大約又過了一個多月,賀氏兄弟刻崖技術終於煉成,於是我就派他們前往天柱峰頂,刻於矗立巨石的東面,就是你們現在遊客用望遠鏡才能看到的地方。並於早前登山看見的東南方石塊上面鑿“上天池”字樣,有尺把長,這都是為區別天柱峰、飛來峰同一個“天池”立名而添注的。派當時的隊長周立青請往監督工程。

    過了十來天,大功告成。周立青前來稟報:“字體五尺(1.6米)見方,其中筆畫有八九寸(30厘米)寬,最窄處也有四五寸(16厘米)寬,鑿刻深度都有一寸半(5厘米)。刻完後,用蛋液混合硃砂填滿,用以長久保存,現代科學證明硃砂()的化學穩定性極高,而且具有鮮豔的紅色;那蛋白質經由自然風乾會形成聚合型高分子膜,除保護字面外,還能使那鮮紅的字跡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站立在飛來峰上遠望,也有二尺多(六七十厘米)高,極為顯眼。新鑿天池,也能存雲液(雲霧凝結)不乾涸,請大人前往觀看”。

    沒幾天因湖北戰事吃緊,上面命我即赴仗場。行期臨近,來不及前往欣賞自己的大作了。於是想找別人代為欣賞,就問大家:“有沒有能懂點詩文的人代我去看看?”。帳中好友曠君瑛自告奮勇去了,等他回來,我問他,回答竟然是“被橫雲隔擋,沒有看成功”。時下軍行已經出了潛縣境界,我手下偏將龍常復再次前往,於是我就答應他。過了三天,回到軍中,問他,還是沒有看見,理由與前面基本相同。兩位將軍為此也是惆悵不以,我當然深信不疑。我這人大小也算個儒將吧,這湘軍的253位武將中除了那名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生外,只有我一人是秀才出身。加之自己直言直語,這宦海之中也開罪了不少人。到湖北不久又轉戰新疆伊犁,任布倫托海辦事大臣。這一去就是十幾年,直到光緒三年(1878年)積勞成疾,不得不返回到河北老家。從此我再也沒能親自前去過天柱峰。回憶當年自己的題書大字,不知是否與崖上所刻字跡一樣。是否真如周將所說的相同,至今半信半疑。

     天下任何事情發展到極至特別得意時,一定要防止生變。趕緊見好就收,也許不可過於好大喜功。我自己登山的經歷完全驗證了這個道理,每每事情都有不爽的地方。回憶過去每登一座名山,必然嘗盡險阻,或幾天或十幾天不等,其中最愉快的時刻也不過就頃刻之間。而且絕對難以持久。這正說明每當功成名就時,必須急流勇退。我平生獨自造訪三大勝跡,那快樂時光也都是過半而止。其中以天柱刻崖最具代表性。這裡我再次重複說明,這次天柱刻崖的事情是奇境奇想合為奇觀,實際上冥冥中已成定局,自以為能夠先睹為快。且料竟然終生不得相見,代為前往的人也都沒有看過。

    如今屈指算來已有二十四年,看來自己今生再也無法看到了。這正是極快意中之極失意的地方,好象那天上有人在俯首望著我笑呢。直到我光緒二十二年(1897年)駕鶴西去在九宵之上,才望見我的大作在天柱峰熠熠發光。我也因此事而大徹大悟:凡事必留餘地的人生體驗。別不服命中注定這個道理。現在將自己平生事件一一回憶起來,覺得都是這個道理。

    賀良謀登山,一般看見的人都會非常詫異,其實這中間一半是天賦,一半是後天勤奮,沒有什麼訣竅。他詳細教我的手眼身步等方法,都是學習能力。再談他的弓身之法,屈身必須如掃地模樣,仔細想來我的屈身,出於強制,而他的屈身,則出於天生如此。再加上他如此瘦弱,自然身輕,身輕則矯健靈活,這是其中先天的兩條。至於他行動神速,那也是熟能生巧罷了,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我的眾山遊記(包括《遊嶗山記》、《游中岳記》等)就和我的為人一樣,坦坦蕩蕩,沒有一字虛假。其中許多治理名言都是我人生經驗的總結,若不在這裡道破,恐怕世後被人們懷疑為一通鬼話,故記述於此,敬告後人。

           李雲麟 1885年 憶錄於此

   —— 全文完 ——

——————————————————————————————————

【如果有什麼看法想與在天堂的我交流,請喵兒:dxer@qckw.com

天柱峰刻崖記

天柱峰刻崖記

        The top of Mt.Tienchu——Tienchu Peak is 1488.4 meter above the sea level(It called Bamboo Shoot Top、Crane Peak、Rising Peak、Siming Peak、Monarch-Wan Top).Tienchu peak geographical coordinates  East longitude 116°27 ', north latitude 30°43.  On the summit of Tienchu Peak, there is a flat rock with 500 sqm,there are tourist attraction Deva Pool、Goddess of Mercy well etc...in it.It mellowness only honour manner-imposing.It like a leaning deva sword,straight up into the sky from nouth near by Dragon Pond,it like a support the heavens upon large hands or a candlestick or high tower,from west to east,so called candle top.
  

    天柱山之巔 —— 天柱峰海拔1488.4米(它也稱尖子筍、鶴駕峰、朝陽峰、司命峰、皖伯尖)。天柱峰的地理座標:東徑116°27’,北緯30°43’。峰頂約有500平方米的平台,上有天池、觀音井等勝境。它一峰獨尊。從北面的後山龍潭一帶遠眺,象一把斜依的天劍直插雲霄,從西向東看它象一個直指天堂的巨手或燭臺或高塔,所以又叫蠟燭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0 21:38:2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雲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既能文能武又喜愛攀崖、游山的名人,他雖然曾為朝廷鎮壓過農民起義,但在晚年為中國西陲疆土完整作出過巨大貢獻。政治上的事兒咱不談,就這登天柱山主峰的冒險經歷足以讓咱們後人學習與敬佩的了。而且其中許多攀崖技巧至今還具有實用價值。
      我以第一人稱來敘述此次攀崖探險,想了卻李雲麟的最後願望。文中添加了許多史實資料,譯注此文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大家能夠清楚古人具有與天柱山一樣的沖天豪情。而天柱山的人文價值更在於此。
      讓我們更加熱愛天柱山,歷史不會忘記那些為天柱山添光加彩的人!

                                 —————— 綠色之聲

 

天柱峰刻崖記

天柱峰刻崖記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是简体版【天柱刊崖记】。方便一些繁体字不太熟悉的同志阅读。
有批释不当的地方敬请斧正。

          —————— 绿色之声

========================================================

天柱山刻崖记

    本人名叫李云麟,字同安,号雨苍,一百多年前恭职于曾(国籓)帅麾下。战功累累,官也做到四品京堂,督辖陕西汉南军务,军职也提拔到副都统。我生性喜爱登山,每逢遇到名山都要亲自攀爬到顶。1854年(甲寅年/咸丰四年)秋天登上崂山之最高峰巨峰山(海拔1132.7m),1857年(丁巳年/咸丰七年)春天登上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天峰岭(海拨2016.8m),都是独自去完成游历的。自从1858年(戊午年/咸丰八年)冬季忙于军事后,东征西战,已经有两年没有进山了。1860年(庚申年/咸丰十年),当时队伍驻扎在潜山与桐城之间,离皖山并不远,在这里过了一年也没去玩过一次,非常遗憾。1861年(辛酉年/咸丰十一年)春光将尽,朝廷内外交困,刚与英法俄逼签了《北京条约》,湘军正与太平军在安庆鏖战。我当时驻扎在潜山县已有三个月,战事也不吃紧。三十岁的我正是意气奋发之年。于是就盘算着了却心中的登山愿望,一游为快。      
    皖山也叫皖岳,又称潜岳,别名霍镇,其实都是一座山,即古代称呼的南岳。主峰名叫天柱峰(海拔1488.8m),东面的那座次峰名叫飞来峰(海拔1424m),山势奇险而秀丽,周围千里内,一眼望去,突兀如天柱。就在那个月头,我整装出发,到达山脚下,先游玩了山谷寺,也叫三祖禅寺。寺庙的规模极为雄伟壮观,可以称雄于江北。香火鼎盛时期,就如北方的五台山,南方的武当山,可又因为它处于江淮流域最繁荣富足之地,每逢庙会,朝圣进山的香客有那两处的一倍。现如今军民兵荒马乱的岁月,举目四野一片苍凉荒芜,我望之久久叹息不已。
    再往上爬,只见秀竹满山,枝高可以触天。与四周的苍松怪石交相辉映。当时正值春暮时期,满山奇花异草,争芳斗艳。文字与语言都难以细述。循径依山,流连忘返,不觉金鸦西坠,来到山腰一座古寺(佛光寺),只好停下来住宿一夜了。第二天,佛光寺的方丈带我一路游览了飞来峰、飞来石、天池峰、观音井,前后转溜了将近两个多小时,虽然都是不错的奇境,但是我心里却惦记着天柱峰,也没留意这些风景。来到飞来峰顶,西眺天柱峰,飞鸟展翅即到的地方却被两峰之间深不见底的绝涧隔开。我们只好走了二十多里(约11公里),才绕到天柱峰西北面。
    来到山下观望,但见天柱峰,象西岳华山一样纯石无土,其外形更象一整块石头雕凿而成,又如崂山那样象个天然碑石,但要比它大多了。而雄秀的气势也远远超过林州的朝元台。如果说华岳三峰象怒放石莲,那天柱峰则象置于台上倒竖着燃烧的蜡烛。峰顶有一巨石,高约六七丈(约20米),上尖,中宽,下窄,如烛焰形。我认为华山是天生石莲,而天柱峰则是天生石烛,所以俗呼此峰蜡烛尖,比喻真是太贴切了。再朝潜山县城方向眺望,当时只见有白云一缕,横绕在峰巅。开始以为只是偶尔发生,后来才知道那丝白云常年可以看到,真是神奇呀。在山脚绕山峰来回徘徊,突然又发觉这缕云彩横贯于峰上石下,唯妙唯俏就象道士束发的玉簪。
    所以就问方丈怎么回事,那方丈答道:“您还不知道其中的奥妙。那云彩除了阴雨天看不见外,其余的日子里每天就见到两、三次。咱们已经习以为常了。每次都发生在峰肩上它上不遮峰尖,下不掩峰腰,发生的时间倒不固定,而地点从来不变,就是遇上大旱也不消失。在那白云笼罩的地方,出产云雾茶,此茶为茶中仙品。此景也是天柱山独有的奇景,四海之内的名山都没有这个奇观”。我听到这段独特论说之后,深深被神秘的天柱峰吸引,更加坚定我一探圣境的决心。
    直到太阳落山我俩才回到寺中,我向方丈讲,第二天要去登顶。方丈说:“谈何容易。相传江淮每逢大旱,朝廷都要派官员来祭拜此山,求神祷雨,除了那些应募登顶取水的人以外,已经没有其他能够上去的人了。老僧在山中生活将近五十多年,不但没见过有人登上峰顶,大家也没有听过有此想法的人。您现在如果真正想弄个明白,听说山下有个叫贺驼子的采药山民,能够前去登顶,问他就全知道了,我们当然不会了解的”。当下我即派员去约见那人。

   第二天一早,那姓贺的人就来了,问了之后,才知道他名叫贺良谋。只见他既瘦弱矮小又鸡胸驼背,当时我满不以为然,心想:“这样的家伙也想登山?”,方丈发觉我面泛难色,上前劝道:“古训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人看似体弱多病,可登山实在是他的绝技。”话音没落,贺驼子急忙问道:“大人是不是要登蜡烛尖?干这事儿没点胆量可不行。”我听他这番话,气不打一处来:“你怎么如此看轻天下人。我曾经登过五岳顶峰,华山就算那么奇险,也没能挡住我,就这小小天柱峰还能难倒我吗!”贺驼子答道:“不能这么说。西岳是险,但听说那里有铁索可攀,既然有铁索引导,再远也无妨。此峰无索无阶,虽然不高实际上非常难攀。大人您怎么如此自信呢?”方丈急忙上前说道:“贺良谋言之有理,大人您还是慎重考虑一下吧。”我立刻告诉他们自己当年独自一人登巨峰及北岳的情况。贺驼子听后说道:“此峰特别险峻,小人刚开始攀登时,也有师傅教的哦。大人能否屈驾就尊?”我只好答应下来。当下贺驼子也就开始为我出谋划策。
我问他需要什么装备,“做两根绳子”
“什么时候能好?”,“五天”。
“再快点!”,      “四天”。
方丈在旁边以重赏来劝他,最后才答应:“三天”。
问他为什么这么难。“需要另外特别制作,普通的绳子怎么能够代替得了?”。
再问他登顶有什么要诀时,“到时候再告诉你”。
我猜想,他只不过怕别人学了他的绝技,想独占而已。
    谁料第二天是阴雨,只好待在寺中,好不烦闷。经过两天,好不容易盼到天空放晴,一早贺驼子就来了。进门就把那圈绳子往地上一扔,说:“我为大人日夜加紧赶制,现在已经好了”。我把绳子拿过来仔细端详,好象是用淡黄细草做的,象打水用的绳索,还略微细一点,十丈(32米,高于现在十层楼)多长,光滑而不糙手,真是神物。看罢,贺驼子说:“东西已经准备好了,东三西四,大人究竟要走哪条路?”。我就问他个仔细,贺驼子说:“小人此次登山,多少还需要借助些东西。方法就是用巨竹作为牵引杆。东面的悬崖路近但陡峭,须要用最长的竹竿三根才能够达到峰顶。西面的悬崖路远但是陂度稍缓,可用略为短的竹竿四根,才能达到峰顶”。我沉思了一会儿,说“那就走西面悬崖的路吧!”。
    大家简单吃了点东西就出发了。我、贺驼子还有自己三个随从。出了佛光寺向北面弯弯曲曲绕了大约二十多里(11.52 km)路,来到峰下,举目眺望,只见天柱峰西北面有一块巨石象巨笔,又象挑檐,凸兀悬挂在悬崖边。高度几乎达到峰旁。又见悬崖边直倚着巨竹一根,约六丈(19米)多长。贺驼子说道:“这就是我十年前(1851年)上山取水用的竹竿,想不到今天还在”。于是我就让众人把竹竿挪到崖下。只见那贺驼子将其中一根绳子捆在竿头。绳尾垂下随风飘荡,看那绳子细细弱弱恐怕难系一人,我正面泛难色,贺驼子瞟了我一眼说道:“没关系,这不关大人事”。于是将竹竿按刚才的位置竖起来靠好,再将竹竿梢头插于石缝中。
    这块石头是天柱峰西北一角,象磨刀石一样平直,如打了蜡一样光滑,高八丈(25.6 m)多,抬头望去那竹竿头离石端还有二丈(6米多)远,怎么也够不到顶呀?自己向来没有经过这样的场面,毫无经验。心中不免有点发毛。贺驼子将绳子的一头牢牢拴在我的腰上,另一端则系在自己腰间,嘱咐我说:“待我上去,将竿头的绳子拴牢后,大人便可登上来了,我自会用腰间绳子在上面提您一把力”。我还想要问他些法门诀窍,贺驼子说:“没有什么呀!等我帮您往上提时,您要用双手牢牢握紧放下来的绳子,两腿伸直踩在石壁上,凝神静气,不可二心,把这石壁当作平地看,身体弯屈起来,就象埋头扫地的姿势,一定要手脚配合,手向前进一把,脚也要往前进一步,开始会不熟悉动作,走上个十来步也就不难啦。关键的是脚心必须贴实石面,膝盖要放平,膝盖平了,腿自然就直了,那样步子才迈得开。如果稍不注意将腿蜷屈后,那一定会摔个粉身碎骨”。

    我当然只有好好记住他的话了。说完,只见他手抓竿头垂下的绳尾,腾身跃上崖壁,疾速如飞鸟。再看他那双脚,两脚踏岩如蜻蜓点水,跃跃点点,似踩非踩,瞬间已达第一道石阶。连我的随从都咋咋称奇,真是天下绝技呀!贺驼子上去站定后,解开竿头绳子系于石巅小树杆上,远远对我摇了摇这根绳子,又拽了拽腰中绳子,那意思就是要我抓住这根绳子,他再拉我腰间的绳子助我一臂之力。我自当按照他刚才教我的去做啦。果然先难后易,一会儿就到达石顶。
    贺驼子见我不费力气平安上来,满脸欢喜。随即将竹竿升到第二石阶。这个石台的高度与竹竿相差不多,仍然按照前面的方法登上来。我也够聪明的了,不消一刻,就学了个驾轻就熟。这样曲曲折折,转眼已经达到天柱峰西坡的一半。打量着这里来,上下全为绝壁,只是脚下石棱微凸,而且斜滑无落足之处,必须由北向南摸着峭壁横挪几步。贺驼子当然不在话下几步已经跃去老远,我倒是被困住不得动身。贺驼子在那边远远地教我:“脚下踩着崖棱,手抓着上面的小树枝,身体贴着岩壁就可以慢慢过来了”。路虽然只有几步,危险得就象驾着青龙上天一样。这人是过来了,竹竿却忘在那边了。这可怎么向上攀登呢?赶紧问贺驼子,他讲:“过了这关,下面的路我自己就能够对付了。”
    往前就来到第三阶,只见这里岩面石棱纵横,象狼牙虎爪,高约五丈(16米)。石缝中长满荆棘灌木,并无大树。贺驼子用手中绳子朝空中甩了两圈抛出去,但见那细黄的绳索象金蛇在空中旋转几下,竟挂在上面的小树上,他照样攀索上去。仍然按照前面的方法牵引我,在攀登到一半的地方,我不小心踏入荆棘丛中,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手忙脚乱了好一阵儿才得以脱险。
    再往前就来到第四阶,尽管也是嶙峋崖石,但比前面要好多了,对我来说自然已经是不在话下,坦途无阻。终于达到峰顶,迫不急待地上前仔细打量起那巨石(蜡烛焰)来,但见它如箭簇挺立峰顶中央,直插云霄。绕着它走了一圈,发觉峰顶不过几十丈方圆,但是怪石与灌丛相互挤得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举目远望,南江北淮之间,苍茫群山一览无遗。难以细辨。我正兴奋得分辨着那些山脉,只听贺驼子老远在喊:“大人不是要寻找天池吗,在这边啦!”原来在主峰东南方的一块巨石上有一凹坑,仅有砚台墨池一般大小,我就问他:“这池水在什么地方?”,答:“没有啦!以往前来取水,都是我用竹筒盛水带上来的,到这里把水倒进这个‘天池’中,重新再捧回筒中罢了,谁能知道呢!”。我一听,忍不住大笑:“哈哈,这几百年的无头案,今天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贺驼子向我说道:“我想前去采云雾茶,献给大人”,“好,去吧”。只见他三步并作两步,飞也般地不见踪影。现在留下我独自一人时,才感到浑身疲乏,便倚着峭崖边,边休息边四下打量起来:巨石东面下边有片稍微平坦的地方,南北宽二丈(6.4 m)多,正被一片云雾笼罩,如果选在这里刻崖,那经常被云雾掩盖着,岂不妙哉。再向天池东边俯身向下探望,只见天柱峰东崖直插苍天,云烟缭绕,转念一想,我来玩个妙趣的事情。回身拣了一块象小罐一样的石头,慢慢移到悬崖边,我趴在地面朝它推了一把,滚落崖下,想看看到底有什么变化。只见那石块旋转而下,东撞西碰大约跌落了几十次,才没声音,估计是到涧底了。每碰一次都发出巨响,声音就象天上打雷一般,山谷里回声不绝于耳。我想如果没有这里的奇境,断然不会产生如此的奇思妙想,如果没有这样的奇思妙想,那也不会出现这样的奇观。要知道这一举动,纯粹是自己蓄意制造出来的,并不象传说中的“有随从坠崖”之说,那并不是事实真象。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贺驼子两手空空回来了,“哎,怎么也寻不到云雾茶,咱们就按原路下山吧”。大凡登山,在一般环境里经常是下山容易上山难,可在这里险境环生,却是上山容易下山难。天柱峰如此险峻,其下山当然越发显得艰难。就象悬在锥子上下来,两手简直是倒悬着登山,果然不虚此行,我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登山经验。直到太阳偏西约莫下午三、五点钟,才到下面立杆之处。众人见我等平安回来,无不喜出望外。一路欢笑回到寺中。
    晚饭过后,方丈邀我与贺驼子一同饮茶叙谈今天攀峰之事。望着盏中漂着的茶叶,我不禁问起:“这仙茶究竟有什么奇妙的地方?”,贺驼子插话:“我本想采来奉献给大人,可这仙物是可遇而不可求哦”。方丈接道:“我品尝过,它状如粗茶,叶片很大,象平常那样冲沏,揭开盎盖水气凝结如云雾,要过好久才散去,没有其他特殊的地方”。于是我就重重犒赏酬劳了贺良谋让他早早回去休息。贺驼子这才谢恩出去,我斜眼瞟着他佝偻的背影,心中直泛嘀咕:“如此不成模样的家伙竟然比我还厉害?”。方丈大约看出透我的心事,微微一笑,道:“佛法重因果,此人必有前身之托,您可识得?”。我讲:“莫非是猴子不成?”。方丈:“非也,今天游历之地,就是真猴子也行不通的,更何况还隔着一世呢”。我反问他:“那师傅您说是什么呢?”,方丈道:“此人必是‘膏药精’投胎转世。要不然,怎么能在光滑难留之处,行走如飞而不摔下来呢?”。我忍俊不能:“师傅您可真会说笑话,简直是搞笑大王。”

               —————— 受上传量限制,还有一半待发。

天柱峰刻崖記

天柱峰刻崖記

龙吟虎啸崖 最让我视觉与心灵产生震撼的大自然壮观“雕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0 22:13:0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柱山刻崖记(续)

   当晚我们就歇宿在寺中,这几天发生的事情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立志要题刻于天柱峰顶。以不辜负这次登顶探险的经历。第二天早晨,我买来麻丝绑成个大笔,书写题刻文字四个:【孤立擎霄】,字有五尺高,存于寺中备用。早饭后立刻返回潜城,归途中路遇几个猎户抬着一头巨豹,据说这豹子伤害附近的山民家畜无数,大家听到这个消息无不相互道喜。我立马想起当年去登北岳的时候,也是被这个家伙困住过,今天它得到如此下场,也可稍稍息我先前的怒气,所以用重金购回,留个纪念。
    回到军中,因为没有军事任务,随即到处招募能够刻崖的人,几天都没日前来应募。就嘱咐县令传县境内所有石工到寺前集中,到时候我亲自前往征招。衙役回报称共到石工三十多人。其中不少老弱的工匠一起诉苦,我心中不忍,就说:“老弱的回去吧”。还留下来的二十多个精壮汉子全都伏地央求开恩,我好言相劝,可他们都说:“小人们整天为着这升斗米粮而奔波,哪有不贪利诱的呢。但全家老小,都要靠自己来养活,不敢轻易舍弃性命”。方丈也出面劝说其中两三人应募,居然没有一个答应的。我怒斥道:“象我这样尊贵的大人都能前往登山,而你们现在又能够充劳役,又可得重赏,为什么就不能前往!能讲出什么理由还行,否则一定要去,决不容情”。众工匠一齐低头不语。忽然当中跳出一人争辩说:“大人的话错了。人与人身份相差悬殊,难以对等比较。大人既有降龙伏虎的能力,将来的功德必定无可限量,何必与我们这些草木之辈的小人计较短长呢?要不然,那您的肚量也就太浅了”。我搜肠刮肚想了半天也没能找出个反唇相驳的话来,当天也只好作罢。
    回到军营,几天来一直因此事耿耿于怀,闷闷不乐。突然一天,那山中方丈来到营中求见,佛光寺的方丈说:“您要书崖题刻,足以使名山增色不少,我当然愿意帮助您了。所以我们是不是招回贺驼子,想想办法”。那天贺驼子果然来了,我们一起谈论了出重金及商议刻崖之事。贺驼子担心自己不熟悉刻崖技艺,我们答应让他前去学习,贺驼子满心欢喜,于是带着他的弟弟贺良佐一起到山下,与众工匠同息同作,认真学习起凿岩刻字的本事。
    山半腰有一石高五六丈(15米左右),状如巨卵,其上豁然开了个窄缝将石划为两半,名叫雷打石,贺家两兄弟刻上了我亲自题书的四个大字 ——【混元霹雳】。山北面有一石,形壮象巨掌,掌心朝东,所以就刻文:【仙掌迎霞】,具体地点现在我也记不清了。听说被后来潜山县的李丁生发现此刻,总算有人看到了。贺氏兄弟俩就在刻这两幅崖题中间刻石技巧大增,大约又过了一个多月,贺氏兄弟刻崖技术终于炼成,于是我就派他们前往天柱峰顶,刻于矗立巨石的东面,就是你们现在游客用望远镜才能看到的地方。并于早前登山看见的东南方石块上面凿“上天池”字样,有尺把长,这都是为区别天柱峰、飞来峰同一个“天池”立名而添注的。派当时的队长周立青请往监督工程。
    过了十来天,大功告成。周立青前来禀报:“字体五尺(1.6米)见方,其中笔画有八九寸(30厘米)宽,最窄处也有四五寸(16厘米)宽,凿刻深度都有一寸半(5厘米)。刻完后,用蛋液混合朱砂填满,用以长久保存,现代科学证明朱砂()的化学稳定性极高,而且具有鲜艳的红色;那蛋白质经由自然风干会形成聚合型高分子膜,除保护字面外,还能使那鲜红的字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站立在飞来峰上远望,也有二尺多(六七十厘米)高,极为显眼。新凿天池,也能存云液(云雾凝结)不干涸,请大人前往观看”。
    没几天因湖北战事吃紧,上面命我即赴仗场。行期临近,来不及前往欣赏自己的大作了。于是想找别人代为欣赏,就问大家:“有没有能懂点诗文的人代我去看看?”。帐中好友旷君瑛自告奋勇去了,等他回来,我问他,回答竟然是“被横云隔挡,没有看成功”。时下军行已经出了潜县境界,我手下偏将龙常复再次前往,于是我就答应他。过了三天,回到军中,问他,还是没有看见,理由与前面基本相同。两位将军为此也是惆怅不以,我当然深信不疑。我这人大小也算个儒将吧,这湘军的253位武将中除了那名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外,只有我一人是秀才出身。加之自己直言直语,这宦海之中也开罪了不少人。到湖北不久又转战新疆伊犁,任布伦托海办事大臣。这一去就是十几年,直到光绪三年(1878年)积劳成疾,不得不返回到河北老家。从此我再也没能亲自前去过天柱峰。回忆当年自己的题书大字,不知是否与崖上所刻字迹一样。是否真如周将所说的相同,至今半信半疑。
    天下任何事情发展到极至特别得意时,一定要防止生变。赶紧见好就收,也许不可过于好大喜功。我自己登山的经历完全验证了这个道理,每每事情都有不爽的地方。回忆过去每登一座名山,必然尝尽险阻,或几天或十几天不等,其中最愉快的时刻也不过就顷刻之间。而且绝对难以持久。这正说明每当功成名就时,必须急流勇退。我平生独自造访三大胜迹,那快乐时光也都是过半而止。其中以天柱刻崖最具代表性。这里我再次重复说明,这次天柱刻崖的事情是奇境奇想合为奇观,实际上冥冥中已成定局,自以为能够先睹为快。且料竟然终生不得相见,代为前往的人也都没有看过。
    如今屈指算来已有二十四年,看来自己今生再也无法看到了。这正是极快意中之极失意的地方,好象那天上有人在俯首望着我笑呢。直到我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驾鹤西去在九宵之上,才望见我的大作在天柱峰熠熠发光。我也因此事而大彻大悟:凡事必留余地的人生体验。别不服命中注定这个道理。现在将自己平生事件一一回忆起来,觉得都是这个道理。贺良谋登山,一般看见的人都会非常诧异,其实这中间一半是天赋,一半是后天勤奋,没有什么诀窍。他详细教我的手眼身步等方法,都是学习能力。再谈他的弓身之法,屈身必须如扫地模样,仔细想来我的屈身,出于强制,而他的屈身,则出于天生如此。再加上他如此瘦弱,自然身轻,身轻则矫健灵活,这是其中先天的两条。至于他行动神速,那也是熟能生巧罢了,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的众山游记(包括《游崂山记》、《游中岳记》等)就和我的为人一样,坦坦荡荡,没有一字虚假。其中许多治理名言都是我人生经验的总结,若不在这里道破,恐怕世后被人们怀疑为一通鬼话,故记述于此,敬告后人。

              李云麟  1885年 忆录于此


    【如果有什么看法想与在天堂的我交流,请喵儿:dxer@qckw.com

 楼主| 发表于 2007-7-13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是【天柱刊崖记】原文(为方便阅读,我加了字释,并作了自然分段)。我们必须记住将此文录入“天柱山志”的乌以风先生,他是当代伟大的天柱山文化开发先驱。让我们永远怀念他。有文言文基础的同志,可以更透彻地理解原文。记住,如果发现我批释谬误之处一定要指出来哟。这里先谢过!
                                  —————— 绿色之声

天柱刊崖记

              李云麟

    余性嗜登临,遇名山必陟极顶。甲寅秋,登巨峰(1),丁巳春,登北岳(2),皆独造之境也。自戊午冬身膺兵事后,戎马倥偬,不入山林者凡两载。庚申年,驻军潜山桐城之交,去皖山非遥,经年不获一游,深以为憾。辛酉春,屯潜邑三月,军事稍暇,乃谋一畅所怀。
    皖山一名皖岳,又名潜岳,别名霍镇,其实一山,即古称副南岳也。正峰名天柱,东峰名飞来,包蕴奇秀,周回千余里内,极目卓然。是月初旬,戎徒前往,达山麓,游山谷寺,一名三祖寺。寺规模壮丽,甲于江北。当盛时,如北之五台,南之武当,而地届江淮繁富之冲,庙会时,朝山香客尤倍于两处。兹当兵燹之余,极目荒芜,叹息者久之。
        再进则修竹弥山,高可凌云,与苍松怪石互相映带。正值春深之际,琪花异木,交错芳菲,难以殚述。随境流连,日暮至山半一寺中,遂止宿焉。翌日,僧人偕余游飞来峰,观飞来石,寻天池,观音井,流连近时许,虽均为奇境,而余志在正峰,不以介意。及至飞来峰顶,西瞻天柱,鸟道甚近,而中为绝涧,绕行则二十余里。
    天柱峰者,纯石无土类华岳,其形一石浑成,若崂山之自然碑,而广袤过之。如林虑(3)之朝元台,而雄秀过之。如华岳三峰(4),岳顶则象巨蜡倒竖,此峰则象已燃之蜡,安于台上。复可异者,峰顶一石,高可六七丈,上尖,中宽,下削,如烛焰形。余以为华岳乃天生石莲(5),天柱乃天生石烛,故俗呼此峰为蜡烛尖,比拟尤切。往在潜城凭眺,时见白云一缕,横挂峰巅。初为偶然,既而常见,心讶之。徘徊间,复见此云横贯于峰上石下,绝肖道士束发之簪。
    以询之僧,僧曰:君未知其异乎?此云除阴雨不见外,日约二三见,率以为常。其见也,每在峰肩上不掩峰尖,下不及峰腰,时无定而地有定,虽大旱不辍[干]。所罩之处,产云雾茶,实为仙品。此景乃天柱山独具之奇,海内名山未有也。余闻此创论,实获我心。
    比暮返寺中,拟于次日登顶。僧曰:谈何容易。相传江淮大旱,大吏必须备文遣员,致祭此山,祷雨山麓,即有人能应募登顶取水以外,别无问径之人。老僧生长山中五十余年,不但未见人登,众亦未闻有作此想者。使君必欲探奇,现有山下贺姓,能应斯募,问彼便知其详,非吾辈所及知也。遂往召之。
    次晨贺至,问之名良谋。其状短小伛偻鸡胸而龟背,余意甚轻之。僧顾余曰:谚云,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人状虽尪羸,登山实绝技也。言未已,贺卒问曰:官人欲登蜡烛尖乎?其事无胆者不能行也。余闻言甚怒,应曰:汝何轻量天下人。我曾登五岳极顶,虽西岳奇险,未能阻我,顾是区区者能余限乎?贺曰:不然。西岳虽险,闻有锁可攀,既有锁引,再远何妨。此峰毫无牵引,虽近实难。官人遽[jù,竟]自信耶?僧曰:良谋言是也,使君其慎思之。余告以独登巨峰及北岳状。贺曰:此峰奇险,即小人初登时,亦须师傅。官人能降心相从乎?余曰:诺。贺始允代谋。
问所需,以二绳对。
问期,以五日对。
促之,以四日对。
僧从旁饵以重赏,乃以三日对。
问何其难。对曰;此须另制,岂寻常物即能用耶?
问登顶之诀,则云临时相告。揆[kuí,推究]其意,乃据为独得之奇,若恐人之窃其技者。
    比日,天适阴雨,坐困寺中。阅[yuè,经过]二宿,天适晴,贺亦晨至,掷绳于地日:我为官人昼夜赶办,已得之矣。取视绳,以淡黄细草为之,如汲绠[打水的绳索]而略纤,长十丈许,滑润不龟[糙]手,真灵物也。观讫,贺曰:器具已备,东三西四,官人将何从?细诘其状,对曰:小人登此,亦须少有凭藉。法用巨竹为引。东崖路近而陡,须用最高之竹三竿可达顶。西崖路远稍陂,可用略短之竹四竿,始能达顶。余默审良久,愿登西崖。
    晓食遂行,偕从者五六人。出寺北行曲折约二十里,达峰下。远望正峰西北隅一物,形如巨笔,又如椽,悬挂崖际。及抵峰畔,则见巨竹一竿,长约六丈许,倚崖直竖。贺曰:此余十年前取水所用,今尚在此,倩[qìng,请]从人共搬倒,以一绳系于竿头如盘带然。余虑其质朽难用,贺曰:此不干官人事,无妨也。遂将竹竿照前竖起,纳竿头于石罅[xià,缝隙]中。
    此石为峰之西北隅,平直如砥[磨刀石],光泽如蜡,约高八丈许,仰视竿头去石巅尚可二丈。余向未经此险,意颇窘。贺以一绳之端束余腰,缚结紧密。其一端自系腰间,嘱曰:俟我上将竿绳另拴牢,官人便可登,我当持腰间绳从上提挈之。余叩其秘诀,贺曰:无他,俟我援引时,用双手牢握垂绳,伸直两骽抵石壁上,凝心定气,把这石壁当作平地看,屈身作扫地形,须要手足相应,手进一握,足进一踏,初觉艰涩,十步外即不难矣。要紧在足心贴石,膝盖放平,膝平骽[tuǐ ,古同腿]自直,开步自易。若稍一跧[quán,古同蜷]屈,则头额烂矣。
    余谨志之。言讫,遂以手援竿绳,腾身直上,倏[shū,疾速]如飞鸟。望其两足,两足著壁,如蜻蜓点水,似落不落,瞬息已达石顶。从者咸[xián,都]为咋舌,真绝技也。贺既上,解竿头绳系石巅小树上,遥俾[bǐ,把]余使曳[yè,摇]之,又挈腰中绳,余以所教行之,果先难而后易,顷之,达石顶。
    贺甚喜,乃引竿使上至第二磴[dèng,石阶]。此石稍逊,略与竿齐,仍以前法登之,渐就轻熟。从此曲折,之峰之西半。抵一处,上下陡绝,微有石棱,外凸,欹[qī,古同攲,倾斜]仄无落足处,须自北而南,横行数步。贺已跃过,余不得度。贺教下去足屦[jù,踏],上攀灌木,仅得度。路虽数武[wǔ,足步],险驾苍龙而上矣。既度,竿未携。以问,贺对曰:过此以往,吾力能为之矣。
    进至第三磴,石面纵横,约五丈有奇。罅外生有灌木。贺以手中绳望空遥掷之,恍如金蛇旋转空中,竟挂木上,援之以登。仍照前法引余,登过半,误触灌丛中,进退维谷。刻许,始得脱难。
    再进至第四磴,石状略逊三磴,则驾中就熟,坦然无阻。至峰顶,见前望巨石,居中单立如箭簇然。绕行一匝周,峰顶不过数十丈,而怪石灌莽相杂,无容足处。极目江淮间,一览青冥,难以详辨。比寻天池,则在峰巽方[xùn,东南方]巨石上,簿观之,第见石中略凹,仅如砚受墨处,问池水何在?曰:无之。往昔取水,皆我以竹筒盛水携上,倾水凹处,复掬[jū,捧]入筒中耳,谁能解之。余笑曰:数百年积案,今始发耶?
    贺请采云雾茶,遂翩然去。余倚石畔,谛[dì,仔细]视巨石东面下边平静处,南北宽二丈余,正停云地,若于此处刊崖,常被云雾,岂非妙境。再由天池东畔俯身下探,见天柱东崖直插太虚,云烟缭绕,转念欲造一奇境,回身觅得一石如缶状,徐徐移至峰畔,匍匐推之,使坠崖下,以观其变。则见石旋转而下,凡数十曲折,始达深涧。每一激宕[dàng,穿过],声如轰雷,山谷应响。自维[是、为]无此奇境,固不能生此奇想,无此奇想,亦不能得此奇观。究之此举,实余蓄意造出,歌[传说]中所称班荆偶坠者,非实录也。
    久之,贺至,探茶无所得,乃循途下。凡登山,常境上难下易,险境上易下难。天柱最险,却与他处险境难易相反。盖[就象]悬缒而下,易于倒悬而登,余至此又增一番经历焉。日向申[下午三点至五点],始得至卓竿处。从人见余降,皆喜,相偕返寺中。询仙茶之妙,贺曰:我欲采之以奉官人,其如此物可遇而不可求何。僧云:余尝得之,状如粗茶,叶甚巨,照常瀹[yuè,煮]之,启盎气结如云,久之始散,无他异也。乃以重赏酬贺使归。贺出,余目逆之。主僧顾谓曰:佛法重因果,此人合[应该]有前身,君识之否?余曰:得非猿乎?僧曰:非也。今日之游地,是真猿亦当趑趄[zī-jū,行不动],况隔世耶。余转诘之,对曰:此必膏药之精得转世耳。藉谓不然,何能于滑泽难留处,绝迹飞行而不坠耶。余笑师真滑稽之雄也。

 

天柱峰刻崖記

天柱峰刻崖記

蓬莱峰 
     蓬莱峰海拔1350米紧挨天柱峰南边约0.5千米,南眺天池峰,海拔1350米。西、南、北三面崖陡壁峭,深壑险绝,峰顶狭长,纵长百余米,宽仅二、三米,步行其上,飘渺如仙岛。峰下常有云雾缭绕,众峰顶在云海中若隐若现,似在蓬莱仙境之中故名。雾气升腾,时常会产生蜃景——海市蜃楼(即海市蜃楼效应)
Peng-Lai Peak
    Peng-Lai Peak about 1350 metres(4428 ft.)above sea-level,against southern bodyside of Tienchu Peak(distance about 0.5km/1640 ft.), south Five Finger Peak and Sky Pool Peak.West-south-north on three sides by vertical cliff,a long, steep-sided valley ridge,about hundred meter long and only 2~3 m wide.
It like a imaginary land of fairies go on foot.Mist wreathed the underfoot,many peak top peered from behind cloud sea.so called Peng-Lai Peak.sometimes mists rising on the,shore created an image——Mirage  (i.e. marage effect).

 楼主| 发表于 2007-7-13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是夕宿寺中,因矢志刊崖,以期无负此游。次晨,购麻缚巨笔,书刊崖文四,曰孤立擎霄,字径五尺,存寺中备用。饭后回潜邑,中途遇数猎户舁巨豹,据称此豹伤近山人畜无算,闻者相庆。余思昔登北岳,几为此物所困,今得而寝处之,亦可稍泄前愤,乃以重资购归。
    比日到军中,军事稍暇,即广募刊[镌刻]崖人,迄无应者。乃嘱邑[县]令尽传境内石工集前寺中,屈时余亲往,县役称共到石工三十余人。其中老弱者咸诉所苦,余曰:去老弱。尚余精壮二十余人屈膝邀恩,余甘言诱之,皆曰:小人辈出谋升斗,岂不贪利。但阖家老小,俱待赡养,不敢轻弃身命。僧劝使二三人应募,卒无应者。余怒曰:吾以士大夫身,尚能前往,汝等身充贱役,又得重资,何独不可往。有说则可,否则役不容辞。众工默然。忽一人抗颜致辩曰;官人之言误矣。人之度量相悬,难以等数计。官人具降龙伏虎之能,他年造诣未可量,乃欲与吾侪[chái,同辈的人]草木同腐之小人较短长乎?若然,量亦浅矣。余踌躇未能致诘。
    僧曰:君欲刊崖,足为名山生色,吾当助之。乃复召贺。贺至,出重资与议刊崖事。贺虑不谙工作,许以学习,贺乃悦,遂偕其弟良佐先至山下与诸匠同作工。
    山半一石高五六丈,状如卵,划然中分,名雷打石,刊文曰混元霹雳。山阴[北侧]一石,形如掌,东向,刊文曰仙掌迎霞,余亦不能悉记。月余,贺氏兄弟技成,乃令登峰顶刊前文于卓立巨石之东面,并于前见巽[东南]方石上凿上天池,径尺许,盖[因为]主飞来之天池立名而增文[添注]以别之也。时队目周立青请往监工,许之,阅旬余工成。
    周弁曰:字方五尺,其点画宽八九寸,窄四五寸,均如式刊深寸五分。刊讫,用卵汁朱沙填之,以垂久远。立飞来峰上远望,尚可二尺许,极明显。新凿天池,亦存云液不涸,请往观之。
    适羽缴徵余率所部返鄂,已届行期,迫不及往。乃扬言军中曰:有能诗者代余。时募友旷君瑛愿往,比返询之,竟为横云所隔,末得见。时军行已出潜境,裨将龙常复请行,允之。阅三日抵军中,诘[jié,问]之,亦未得见,略与旷同。二君皆怅然,余则深幸[信]之。厥[因为]后余未能复至此地。回忆当日刊崖字迹,是否果如周弁言,至今疑信参半焉。
    凡事至太快意时,须防失意,赶紧收束,庶[shù,也许]可不隳[huī,贪念]前功。余以登山验之,历历不爽。忆昔每历一名山,必险阻备尝,或数日或十余日不等,其快心之境不过顷刻,且决难久留。此正一切事功得到手时,必须急流勇退之明验也。余平生独造之境三迹,其快心处率皆得半而止,其中以天柱刊崖为最。请申论[重复述说]之,此事奇境奇想合为奇观,已底[结局]有成,自以先睹为快。讵料[jù,无奈]本身竟不得睹,代往之人亦俱不得睹。
    今屈指二十有四年,且终身不得复睹,真极快意中之极失意处,一似冥冥中有故靳[jìn,讥笑]之者。余因此悟:凡事必留余地之法。拳拳服膺[承受],将平生事都作如是观也。贺姓登山,见者诧异,其实半由天赋,半由学力,无足异也。详其教余手眼身步诸法,皆学力也。就其身法云,必屈身作扫地状,细思我之屈身,出于强制,彼之伛偻,出于天生一也。又其状尪羸,故身轻,身轻故矫健,二也。至其举动神速,亦熟能生巧耳,非有他异。余诸山游记,无一字虚伪。此中格致之理,若不道破,恐后世疑为妄诞,因附著于此。

注释:
(1) 巨峰山,又称崂顶。乃崂山之最高峰,海拔1132、7米,为我国万里海岸线上的第一峰。云海奇观,彩球奇观,旭照奇观为其三大景观。巨峰为中国观日出最早佳境之一,观“日出海上”,则唯崂山独具。巨峰极顶有一块几尺见方的岩石,名“盖顶”,又称“磕掌”,仅能容三四人巨峰山势陡峭,攀登艰难。西从柳树台东上15公里。南从烟云涧行10余公里,西北由鱼鳞口向东南攀行约5-6公里,东由上清宫或明霞洞西去,西南循大圈子,迷魂涧均可抵达巨峰。“巨峰旭照”,“崂山火球”,“云南奇观”,“巨峰佛光”为巨峰四大奇观。
(2) 北岳恒山,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恒山,号称108峰,东西绵延150公里,横跨晋、冀两省。它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峙,气势雄伟。恒山主峰天峰岭,居于浑源县城南,海拨2016.8米,山高为五岳之冠,气势雄伟。它与西面的翠屏山夹谷对峙,浑水中流,形成了南北交通的天然咽喉。
(3) 林州市(原林县)古称隆虑,以境内太行山隆虑峰取名。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11年)设置隆虑县;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因避殇帝刘隆之讳,改名为林虑县。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升县为州,名林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复降为县,改名林县,从此林县作为县名,1994年撤县设林州市,一直延用于今。 林州市(原林县)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麓。中原王冠朝元台制干家
(4) 华岳三峰即西岳华山的南峰、东峰、西峰。“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当头华岳三峰出;迎面黄河九曲来。”
(5) 莲花、落雁、朝阳三峰“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中”,蔚为奇观。华岳的五峰、八台、九崖,以及苍龙岭、五云峰等虽各有其独特的神姿韵昧,坦亦都与植物的装扮作用有关一南峰号称“众峰之 ... 呈现出“华山翠天表的一派肃穆气氛I西峰则是“橙杉枫椴欲生烟,石莲怒放直向天的仙境。“莲花怒放银潢上,曰月同生石掌中。”,“谪星醉舞云台月,摩诘妙摹玉女莲。”,“太华远瞰势崔嵬,莲蕊为峰翠积台。”,“西岳莲花灿,五朵耸霄寒。”,“石蕊天风送香气,我来绝境赏莲花。”,“瑶台玉种绽奇葩,饱吮黄河得月华。”,“石莲怒放姿,苍龙腾飞阵。三峰插南斗,一掌揽北辰”

李云麟大事年鉴
1831年,李云麟生于河北。咸丰八年正月十一日曾国藩给其九弟沅甫的家书中有这样的评价:“李去麟之长短,亦颇与我相似(李云麟的长处和短处,也和我相似)”。
1859年,咸丰九年秋,曾国藩携李云麟攻安庆陈玉成。
1860年,庚申年/咸丰十年,湘军正白旗四品京堂李云麟攻克潜山并驻军待命。
1861年,咸丰十一年。他登临天柱峰并作崖题,之后率所部返鄂。咸丰帝奕宁当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是年清庭与英法俄签了《北京条约》,驻安庆的湘军正与太平军进行激战。
1862年,同治元年(在位13年),李云麟母亡归乡探丧。归队后从刘蓉援汉南克陕西山阳。匪陷天柱。
1863年,从陕援疆(新疆伊犁布伦托海办事大臣)屯垦戍边。
1866年,同治五年,李云麟被任命为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兼署伊犁将军。李云麟完整地执行了左宗棠的“以平待回”等卫疆政策,筹拨俸银俸缎,接济所属游牧民众。对收复西陲疆土,平定叛乱作出很大贡献。
1878年,光绪四年,布伦托海兵民溃变,李云麟败走青格里河。随着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中的失败及镇压新疆张兴起义“不力”的李云麟被撤职查办【李云麟自奏回乌城,诏严责之】,47岁的他乘机托病从西陲回到家乡。
1884年,光绪九年春朝廷免潜山等县夏粮,夏四月俄撤伊犁驻兵。
1885年,光绪十年  李云麟回忆录于此。他同时著有《游崂山记》、《游中岳记》等登山记。
1897年,光绪二十二年 李云麟67岁病逝于北京。
1984年乌以风老先生收集此文到他编的《天柱山志》中,使今人有幸一读。

部分内容参考:《李云麟传》、《湘军志》、《清史稿》、《新疆图志》、《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纲》、《近代名人小传》

天柱峰刻崖記

天柱峰刻崖記

青龙峰   (Green Dragon Peak )
    青龙峰海拔1370米在天柱峰东约0.5千米,北望皖伯峰,南接莲花峰,峰顶东侧是一巨崖石岗,两边陡峭,狭长而又险峻,俗称青龙背,又称鲫鱼背。危石高耸,似巨龙昂着,故名。
Green Dragon Peak
      Green Dragon Peak about 1370 metres(4494 ft.)above sea-level,of eastern Tienchu Peak(distance about 0.5km /1640 ft.)and north Monarch Wan Peak ,south near by Lotus Peak.There is a large rock hill,a long, steep-sided valley ridge,it'alias is Green Dragon Backbone,or called Carp Backbone.The large peak like a dragon with heads held high,so called Green Dragon Peak

 楼主| 发表于 2007-7-13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原文如下:

天柱刊崖记
              李云麟

   余性嗜登临,遇名山必陟极顶。甲寅秋,登巨峰,丁巳春,登北岳,皆独造之境也。自戊午冬身膺兵事后,戎马倥偬,不入山林者凡两载。庚申年,驻军潜山桐城之交,去皖山非遥,经年不获一游,深以为憾。辛酉春,屯潜邑三月,军事稍暇,乃谋一畅所怀。皖山一名皖岳,又名潜岳,别名霍镇,其实一山,即古称副南岳也。正峰名天柱,东峰名飞来,包蕴奇秀,周回千余里内,极目卓然。是月初旬,戎徒前往,达山麓,游山谷寺,一名三祖寺。寺规模壮丽,甲于江北。当盛时,如北之五台,南之武当,而地届江淮繁富之冲,庙会时,朝山香客尤倍于两处。兹当兵燹之余,极目荒芜,叹息者久之。再进则修竹弥山,高可凌云,与苍松怪石互相映带。正值春深之际,琪花异木,交错芳菲,难以殚述。随境流连,日暮至山半一寺中,遂止宿焉。翌日,僧人偕余游飞来峰,观飞来石,寻天池,观音井,流连近时许,虽均为奇境,而余志在正峰,不以介意。及至飞来峰顶,西瞻天柱,鸟道甚近,而中为绝涧,绕行则二十余里。天柱峰者,纯石无土类华岳,其形一石浑成,若崂山之自然碑,而广袤过之。如林虑之朝元台,而雄秀过之。如华岳三峰,岳顶则象巨蜡倒竖,此峰则象已燃之蜡,安于台上。复可异者,峰顶一石,高可六七丈,上尖,中宽,下削,如烛焰形。余以为华岳乃天生石莲,天柱乃天生石烛,故俗呼此峰为蜡烛尖,比拟尤切。往在潜城凭眺,时见白云一缕,横挂峰巅。初为偶然,既而常见,心讶之。徘徊间,复见此云横贯于峰上石下,绝肖道士束发之簪。以询之僧,僧曰:君未知其异乎?此云除阴雨不见外,日约二三见,率以为常。其见也,每在峰肩上不掩峰尖,下不及峰腰,时无定而地有定,虽大旱不辍。所罩之处,产云雾茶,实为仙品。此景乃天柱山独具之奇,海内名山未有也。余闻此创论,实获我心。比暮返寺中,拟于次日登顶。僧曰:谈何容易。相传江淮大旱,大吏必须备文遣员,致祭此山,祷雨山麓,即有人能应募登顶取水以外,别无问径之人。老僧生长山中五十余年,不但未见人登,众亦未闻有作此想者。使君必欲探奇,现有山下贺姓,能应斯募,问彼便知其详,非吾辈所及知也。遂往召之,次晨贺至。问之名良谋。其状短小伛偻鸡胸而龟背,余意甚轻之。僧顾余曰:谚云,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人状虽尪羸,登山实绝技也。言未已,贺卒问曰:官人欲登蜡烛尖乎?其事无胆者不能行也。余闻言甚怒,应曰:汝何轻量天下人。我曾登五岳极顶,虽西岳奇险,未能阻我,顾是区区者能余限乎?贺曰:不然。西岳虽险,闻有锁可攀,既有锁引,再远何妨。此峰毫无牵引,虽近实难。官人遽自信耶?僧曰:良谋言是也,使君其慎思之。余告以独登巨峰及北岳状。贺曰:此峰奇险,即小人初登时,亦须师傅。官人能降心相从乎?余曰:诺。贺始允代谋。问所需,以二绳对。问期,以五日对。促之,以四日对。僧从旁饵以重赏,乃以三日对。问何其难。对曰;此须另制,岂寻常物即能用耶?问登顶之诀,则云临时相告。揆其意,乃据为独得之奇,若恐人之窃其技者。比日,天适阴雨,坐困寺中。阅二宿,天适晴,贺亦晨至,掷绳于地日:我为官人昼夜赶办,已得之矣。取视绳,以淡黄细草为之,如汲绠而略纤,长十丈许,滑润不龟手,真灵物也。观讫,贺曰:器具已备,东三西四,官人将何从?细诘其状,对曰:小人登此,亦须少有凭藉。法用巨竹为引。东崖路近而陡,须用最高之竹三竿可达顶。西崖路远稍陂,可用略短之竹四竿,始能达顶。余默审良久,愿登西崖。晓食遂行,偕从者五六人。出寺北行曲折约二十里,达峰下。远望正峰西北隅一物,形如巨笔,又如椽,悬挂崖际。及抵峰畔,则见巨竹一竿,长约六丈许,倚崖直竖。贺曰:此余十年前取水所用,今尚在此,倩从人共搬倒,以一绳系于竿头如盘带然。余虑其质朽难用,贺曰:此不干官人事,无妨也。遂将竹竿照前竖起,纳竿头于石罅中。此石为峰之西北隅,平直如砥,光泽如蜡,约高八丈许,仰视竿头去石巅尚可二丈。余向未经此险,意颇窘。贺以一绳之端束余腰,缚结紧密。其一端自系腰间,嘱曰:俟我上将竿绳另拴牢,官人便可登,我当持腰间绳从上提挈之。余叩其秘诀,贺曰:无他,俟我援引时,用双手牢握垂绳,伸直两骽抵石壁上,凝心定气,把这石壁当作平地看,屈身作扫地形,须要手足相应,手进一握,足进一踏,初觉艰涩,十步外即不难矣。要紧在足心贴石,膝盖放平,膝平骽自直,开步自易。若稍一跧屈,则头额烂矣。余谨志之。言讫,遂以手援竿绳,腾身直上,倏如飞鸟。望其两足,两足著壁,如蜻蜓点水,似落不落,瞬息已达石顶。从者咸为咋舌,真绝技也。贺既上,解竿头绳系石巅小树上,遥俾余使曳之,又挈腰中绳,余以所教行之,果先难而后易,顷之,达石顶。贺甚喜,乃引竿使上至第二磴。此石稍逊,略与竿齐,仍以前法登之,渐就轻熟。从此曲折,之峰之西半。抵一处,上下陡绝,微有石棱,外凸,欹仄无落足处,须自北而南,横行数步。贺已跃过,余不得度。贺教下去足屦,上攀灌木,仅得度。路虽数武,险驾苍龙而上矣。既度,竿未携。以问,贺对曰:过此以往,吾力能为之矣。进至第三磴,石面纵横,约五丈有奇。罅外生有灌木。贺以手中绳望空遥掷之,恍如金蛇旋转空中,竟挂木上,援之以登。仍照前法引余,登过半,误触灌丛中,进退维谷。刻许,始得脱难。再进至第四磴,石状略逊三磴,则驾中就熟,坦然无阻。至峰顶,见前望巨石,居中单立如箭簇然。绕行一匝周,峰顶不过数十丈,而怪石灌莽相杂,无容足处。极目江淮间,一览青冥,难以详辨。比寻天池,则在峰巽方巨石上,簿观之,第见石中略凹,仅如砚受墨处,问池水何在?曰:无之。往昔取水,皆我以竹筒盛水携上,倾水凹处,复掬入筒中耳,谁能解之。余笑曰:数百年积案,今始发耶?贺请采云雾茶,遂翩然去。余倚石畔,谛视巨石东面下边平静处,南北宽二丈余,正停云地,若于此处刊崖,常被云雾,岂非妙境。再由天池东畔俯身下探,见天柱东崖直插太虚,云烟缭绕,转念欲造一奇境,回身觅得一石如缶状,徐徐移至峰畔,匍匐推之,使坠崖下,以观其变。则见石旋转而下,凡数十曲折,始达深涧。每一激宕,声如轰雷,山谷应响。自维无此奇境,固不能生此奇想,无此奇想,亦不能得此奇观。究之此举,实余蓄意造出,歌中所称班荆偶坠者,非实录也。久之,贺至,探茶无所得,乃循途下。凡登山,常境上难下易,险境上易下难。天柱最险,却与他处险境难易相反。盖悬缒而下,易于倒悬而登,余至此又增一番经历焉。日向申,始得至卓竿处。从人见余降,皆喜,相偕返寺中。询仙茶之妙,贺曰:我欲采之以奉官人,其如此物可遇而不可求何。僧云:余尝得之,状如粗茶,叶甚巨,照常瀹[煮]之,启盎气结如云,久之始散,无他异也。乃以重赏酬贺使归。贺出,余目逆之。主僧顾谓曰:佛法重因果,此人合有前身,君识之否?余曰:得非猿乎?僧曰:非也。今日之游地,是真猿亦当趑趄,况隔世耶。余转诘之,对曰:此必膏药之精得转世耳。藉谓不然,何能于滑泽难留处,绝迹飞行而不坠耶。余笑师真滑稽之雄也。是夕宿寺中,因矢志刊崖,以期无负此游。次晨,购麻缚巨笔,书刊崖文四,曰孤立擎霄,字径五尺,存寺中备用。饭后回潜邑,中途遇数猎户舁巨豹,据称此豹伤近山人畜无算,闻者相庆。余思昔登北岳,几为此物所困,今得而寝处之,亦可稍泄前愤,乃以重资购归。比日到军中,军事稍暇,即广募刊崖人,迄无应者。乃嘱邑令尽传境内石工集前寺中,屈时余亲往,县役称共到石工三十余人。其中老弱者咸诉所苦,余曰:去老弱。尚余精壮二十余人屈膝邀恩,余甘言诱之,皆曰:小人辈出谋升斗,岂不贪利。但阖家老小,俱待赡养,不敢轻弃身命。僧劝使二三人应募,卒无应者。余怒曰:吾以士大夫身,尚能前往,汝等身充贱役,又得重资,何独不可往。有说则可,否则役不容辞。众工默然。忽一人抗颜致辩曰;官人之言误矣。人之度量相悬,难以等数计。官人具降龙伏虎之能,他年造诣未可量,乃欲与吾侪草木同腐之小人较短长乎?若然,量亦浅矣。余踌躇未能致诘。僧曰:君欲刊崖,足为名山生色,吾当助之。乃复召贺。贺至,出重资与议刊崖事。贺虑不谙工作,许以学习,贺乃悦,遂偕其弟良佐先至山下与诸匠同作工。山半一石高五六丈,状如卵,划然中分,名雷打石,刊文曰混元霹雳。山阴一石,形如掌,东向,刊文曰仙掌迎霞,余亦不能悉记。月余,贺氏兄弟技成,乃令登峰顶刊前文于卓立巨石之东面,并于前见巽方石上凿上天池,径尺许,盖主飞来之天池立名而增文以别之也。时队目周立青请往监工,许之,阅旬余工成。周弁曰:字方五尺,其点画宽八九寸,窄四五寸,均如式刊深寸五分。刊讫,用卵汁朱沙填之,以垂久远。立飞来峰上远望,尚可二尺许,极明显。新凿天池,亦存云液不涸,请往观之。适羽缴徵余率所部返鄂,已届行期,迫不及往。乃扬言军中曰:有能诗者代余。时募友旷君瑛愿往,比返询之,竟为横云所隔,末得见。时军行已出潜境,裨将龙常复请行,允之。阅三日抵军中,诘之,亦未得见,略与旷同。二君皆怅然,余则深幸之。厥后余未能复至此地。回忆当日刊崖字迹,是否果如周弁言,至今疑信参半焉。凡事至太快意时,须防失意,赶紧收束,庶可不隳前功。余以登山验之,历历不爽。忆昔每历一名山,必险阻备尝,或数日或十余日不等,其快心之境不过顷刻,且决难久留。此正一切事功得到手时,必须急流勇退之明验也。余平生独造之境三迹,其快心处率皆得半而止,其中以天柱刊崖为最。请申论之,此事奇境奇想合为奇观,已底有成,自以先睹为快。讵料本身竟不得睹,代往之人亦俱不得睹。今屈指二十有四年,且终身不得复睹,真极快意中之极失意处,一似冥冥中有故靳之者。余因此悟:凡事必留余地之法。拳拳服膺,将平生事都作如是观也。贺姓登山,见者诧异,其实半由天赋,半由学力,无足异也。详其教余手眼身步诸法,皆学力也。就其身法云,必屈身作扫地状,细思我之屈身,出于强制,彼之伛偻,出于天生一也。又其状尪羸,故身轻,身轻故矫健,二也。至其举动神速,亦熟能生巧耳,非有他异。余诸山游记,无一字虚伪。此中格致之理,若不道破,恐后世疑为妄诞,因附著于此。

 

天柱峰刻崖記

天柱峰刻崖記

东眺天柱峰,右边的孤立一峰即是。

       The top of Mt.Tienchu——Tienchu Peak is 1488.4 meter above the sea level(It called Bamboo Shoot Top、Crane Peak、Rising Peak、Siming Peak、Monarch-Wan Top).Tienchu peak geographical coordinates  East longitude 116°27 ', north latitude 30°43.  On the summit of Tienchu Peak, there is a flat rock with 500 sqm,there are tourist attraction Deva Pool、Goddess of Mercy well etc...in it.It mellowness only honour manner-imposing.It like a leaning deva sword,straight up into the sky from nouth near by Dragon Pond,it like a support the heavens upon large hands or a candlestick or high tower,from west to east,so called candle top.
       天柱山之巔 天柱峰海拔1488.4米(它也稱尖子筍、鶴駕峰、朝陽峰、司命峰、皖伯尖)。天柱峰的地理座標:東徑116°27’,北緯30°43’。峰頂約有500平方米的平台,上有天池、觀音井等勝境。它一峰獨尊。從北面的後山龍潭一帶遠眺,象一把斜依的天劍直插雲霄,從西向東看它象一個直指天堂的巨手或燭臺或高塔,所以又叫蠟燭尖。

 

发表于 2007-8-15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发表于 2010-6-3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才见此帖,细读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潜山热线天柱山5A风景区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潜山热线论坛 ( 皖ICP备07500314号-2 )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066号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皖B2-20210524号

GMT+8, 2024-11-24 08:22 , Processed in 0.09517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