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门千仞锁云雷 张耐 在首批4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柱山上,有46峰,22洞。这里峰无不奇、洞无不幽。洞在山中,山凌洞上。这22洞中被称为异洞的有五个:即“司元(玄)洞”、“石牛古洞”和“仙人洞”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赞天柱山:“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今择其三洞景观,与诸君共赏。 一、司元(玄)洞 司元(玄)洞又称“神秘谷”,坐落在天池峰南,长400余米,全谷巨石横垣,怪石嵯峨,有无数洞穴构成一个巨型的假山式的天然盆景。全洞迂回曲折,神秘莫测,故称“神秘谷”。《潜山县志》载:洞中有大洞三处,曰:龙宫、迷宫、逍遥宫。游人到此,需穿洞爬石。有时屈身前进,有时匍匐前行;有的只容一人挤进卡出,有的可数人并肩前进。时而一片漆黑,须摸石慢行;时而光线明亮,可信步前往。两旁峭壁古松如画卷;沿途奇花异木胜丹丘。游完全谷洞穴需13次进出,道家称此处为洞天福地,道书称之为14洞天。潜山有位诗联高手张维成老先生撰联曰:“得低头处且低头,身从地洞盘旋出;到放胆时须放胆,路向天台豁达开。”此联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游人穿过司元(玄)洞的行走历程和真切感受。 二、石牛古洞 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寺庙乾元寺(俗称三祖寺)的西侧有一条深邃幽长的山谷,两侧茂林修行,荫翳蔽日;谷中清泉潺湲,叮咚作响。山谷腹部有个露天巨洞,洞前有一巨石,重约百吨,状如一头水牛卧于溪涧边。《潜山县志》载:如牛的大洞有两处,一在上游,巨石如牛伏溪底,借流水为浴,仅留腹背在外,水经其腹侧,人行其肋上,有两只天然牛蹄印嵌于近脊背处。在此下游50米处,即上文所述的那块巨石,酷似牛的全身,头、背、腹、腿,条线分明,单个地跪卧溪畔,状入饱饮清泉之后,昂首北向,聆听古刹钟鼓之声。牛背上书有“天下奇观”,字体苍劲有力。 介于两牛之间的北侧山崖有一台,传为黄庭坚读书台,台上建有“涪翁亭”。与此台相对的南侧山崖,亦有突出如檐的岩石,两崖几乎相接构成一个不是洞门,因由“石牛古洞”之称。前人留诗赞曰:“古洞悠悠小洞天,石牛得此本无全。谁迎紫气谁能杖,不粪黄金不受鞭。齿洁无劳临水漱,心闲唯爱枕云眠。千秋山谷真知己,信是烟霞一品仙。” 石牛古洞因石牛而得名,因书刻而蜚声中外。此处石刻近300方。从唐·贞元初年州刺史吕渭之刻至今,历时1200余年。此中有李翱、李德修等唐代名家和宋代王安石、黄庭坚、李师中、苏东坡等书法名家真迹。王荆公(安石)一首六言云:“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苏东坡留诗一首于伏溪底的牛背上。据说苏轼当年到此寻访旧友,时友人已仙去。苏公慨然叹曰:“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摩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此洞题刻,书体各异。颜、柳、欧、米,不同流派;真、草、篆、隶,一应俱全。近年来在石牛古洞南岸开辟了一条梅苑长廊,只有各种梅花。在长廊摩崖壁上,又新辟了一块20余米的书法长廊,阳刻了已故台湾书道学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谢宗安书写的杜甫“秋兴八首”真迹。该字既苍劲古朴,又潇洒飘逸,自成一体,为游人欣赏书法增添了一个新亮点。 三、仙人洞 仙人洞坐落拜岳台下,由三块巨石架叠而成,内分上下两层,如楼阁然。北宋仁宗侍御史李柬之宿此,并携字记之曰“柬之洞”。已故文人鸟以风曾与六位文友捐资整修,易名“七人洞”。并咏诗曰:“同是江湖爱山客,每临天柱倍流连。云开万壑千峰外,洞在青都绛阙边。。。。。。” “洞门千仞锁云雷”,天柱山中有双洞,按其海拔高度分上述三洞极具典型性。三洞又各具特色,司元(玄)洞以洞穴结构神秘而著名;石牛古洞因文化底蕴丰厚而倍受游人青睐;而仙人洞就因三块巨石构成两层楼阁,叫人赞叹不已。雄奇灵秀的天柱山,正以其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奉献给游人欣赏;诚劳勤朴的天柱山人民,正以其辛勤汗水,为争创国家5A级旅游区和全国闻名风景名胜区浇开瑰丽的花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