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我一直这么认为:天柱山最激动人心的不仅仅是奇特的自然景观,还有千余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摩崖石刻。
天柱山奇特的山岳景观固然是18亿年地质运动雕镂出来的一大奇迹,但对于那些经常游历山岳景区的人来说,并不能产生太多的心灵震撼。而且,对于走马观花式观光的短线游游客,行迹匆匆,一时品味不出它真正的美,大多时候,这些人旅游时的心情是慵懒和平淡的。 而石刻,则是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甚至是布衣阶层在游历过程中,为天柱山粗犷或柔和的美触及了灵魂深处,从而有感而发,以唯美的笔触抒发天柱山的美。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是天柱山优美的自然风光的一种影射和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高度汇聚。 山谷流泉是流经天柱山八大景区之一的三祖寺景区内的一条山溪。在这条溪流两侧,汇集了唐代至当代300余方诗文题刻,诗文铭赋记文体兼备,楷行草隶篆五体俱全,不能不说是一种惊人的铺陈。而从百米山麓到海拔近1500米的天柱极顶,从虎头崖到主峰的途中,分布的题刻灿若繁星,无不承载着“古南岳”的荣耀和天柱山历史文化的厚重。 第一次走进山谷流泉,是以见习导游的身份随团实习的2000年。从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简单售票房旁边进去,一个清澈的溪流在身侧缓缓流淌着,路左侧一块桃林则长满了荒草,小溪两侧水田似乎荒废已久,田间的天然巨石被人雕凿的痕迹依稀可辨。沿着溪流往上走,树木慢慢繁盛起来,河边一条青石小路向上铺展着。外界的聒躁被林木屏蔽,树上的声声鸟啼使里面变得格外清幽起来,潺潺的流水溅着河底的青石,扬起一串串白色碎沫,鸟啼与流水共同奏响了欢快的乐章。我的感觉是园子有点萧条但绝不颓败。 镶嵌在溪流苍黛石壁上的刻字,露出斑驳的剪影。它们给这个幽静的林子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我仿佛听到了古人的呼吸和脉搏的跳动声,忽然有了种宿命的味道,好像这些题刻是为了等我,在这里沧桑了一千多年。园子里闪动着游人寥落的影子,刻字从人们的视线里一闪而过。 那次我并没有做太久的停留,而在以后的10年间,我同样在园子里断断续续地进进出出。10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走进这个园子时,如织的游人如约而至。新的游道、新的亭台楼阁、新的梅林、新的盆景园,还有那披上红绿外衣的刻字带着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个对历史场景重新雕镂和复制的鸿篇巨制,充溢着历史的空灵和邈远。 我不由得观瞻起那些跳跃在石壁上的文字,好似翻开了天柱山那一轶轶历史,眼前闪耀着汉武帝龙碾滚滚风尘而来,潜水河面帆影点点游人如织,山谷流泉里人影绰绰流连忘返的一幕幕。我不想去罗列这些人和这些文字,其实罗列是一件多余的事。唯美的东西在于唯心,与古人并肩而立,心里多了的是对这片园子的依恋和不舍。 这些镂刻在石壁上的文字,是天柱山历史的缩影。这里面没有哪一句诗文不在传递着天柱山美的信息。这是历代文人们以独特的嗅觉和视角,掺杂着儒家风骨和山水情结迸发出来的最真挚的心灵感动,流露出的是对天柱山难以割舍的情结。 让人惊喜的是沉埋于历史尘土之下的四幅题刻被发现挖掘,告别动乱年代折戟沉沙的惨痛,迎来了崭新的春天。在它们面前,游人们完全沉浸到了天柱山历史的厚重中,更多的被天柱山的美所感动着。美极容易触发人的灵感,也很容易让人对一个陌生的地方产生依恋,诚如王安石在这里“坐石上以忘归”,李白“投迹归此地”以及苏东坡“万里归来卜筑居”的沉迷和美好。 那些飘逸灵动的诗文触及了我的内心深处。唯美的园子,唯美的心境,我感动着,久久地不愿意再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