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热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潜山征婚网
搜索
查看: 1472|回复: 0

潜山弹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8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山弹腔,即老徽调,是一种古老、且很稀有的民间戏曲剧种,在安徽省长江以北的潜山县及周边地区流传已有二百七十余年。史称:“潜山始有弹腔,至迟明末清初。”可考的弹腔班社就有“官庄镇牛卵湾余氏家班”、“五主庙(今五庙乡)许家畈弹腔班”等。在明朝就已流传于民间,流布地区以潜山为发祥地,周围辐射至安庆六邑。乾隆(1736—1795年)年间,境内弹腔演出频繁,班社众多,至道光十年(1838年)左右,潜山部分地区已出现大型职业性弹腔班社。他们走南闯北,演出为生,“上至重庆、下临苏杭,南下下江、北到北平”。同治、光绪年间,弹腔活动更为普遍。许多业余班社忙时务农、闲时结班唱戏,皖西南广大地区的乡村庙会、高台、土台、戏楼乃至大户人家的喜庆、祭祀等场合,都成为弹腔班的演出场所。可谓盛行一时,流布很广。
弹腔一直以皖江地域为核心流传地,因此,她的胚胎基因、成长历程深得皖江文化之浸润,弹腔音乐唱腔中还融汇了大量的民歌小调,汲取了青阳腔以及民间音乐的多重营养。 弹腔的唱念字韵,沿用中州韵,并渗入大量徽音。尤其是潜山、岳西山区的艺人,这种方音更为浓重。唱腔与小白全用方言,大白用方言韵白。唱腔在基本腔框架内,根据方言的四声调值,产生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调,因而,弹腔乡土气息浓郁。
    弹腔艺术绝大多数出自农民或农村手工业者,其表现主体审美主体却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弹腔的剧目表现了民众生活、风土民情,反映了本地域人民的道德观、审美观。四大徽班流寓京都后,潜山本土艺人保留着弹腔的自然特色,使这一生态艺术得以延续。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曾对坐落在大山深处的“五庙弹腔班”进行实地考察和发掘,收集了桌围、古脚本、锣鼓等珍贵戏曲文物,还组织弹腔老艺人作专场演出,同期录下宝贵的影像资料,并对其声腔、曲调进行了初步记谱整理。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潜山热线天柱山5A风景区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潜山热线论坛 ( 皖ICP备07500314号-2 )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066号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皖B2-20210524号

GMT+8, 2024-11-22 00:28 , Processed in 0.0785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