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工作组 发表于 2020-10-28 09:40

不平凡的上新田

本帖最后由 热线工作组 于 2020-10-28 09:39 编辑

不平凡的上新田程为丰
从潜山市五庙乡政府出发,沿361省道向西行的5公里处,便是新建村,又称下新田,在新建小街跨过一小石拱桥,再沿一条不足4米宽的乡村道路蜿蜒西行约2公里,就到了叫上新田的地方。上新田是过去的俗称,就是今天的新田村。但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上新田的名气远远大于新田正规的称谓。今天的新田村有10个村民小组,不足1千人,居民以姓黄、叶、甘为主,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山场约占五分之四,平均海拔600米左右,与岳西、太湖接壤,是个标准的潜太岳三县交界村。驻足于上新田水口处眺望,向东,下新田田园风光一览无余,天柱群峰,清晰可见,梅寨似乎如顽猴作揖,顶礼膜拜于脚下。向西南,海拔近千米的香炉峰郁郁葱葱,嵯峨而下,直抵畈梢。其余脉两分,形成南北向的小山脊,缓缓于水口处相对,逶迤止于下新田的小丘。在这东南西北之中,就是新田小畈,阡陌良田,有800余亩左右。大瓦白墙农舍鳞次栉比,散落其间。上新田的地形地貌有点高原盆地模样,有一作家曾比喻之:村子呈荷叶形,三围高,山岗呈条状微微向中间倾斜,像荷叶的叶脉,中间略低,形成一个天然的叶窝。因畈中土壤石灰岩发育良好,多为黄棕壤,天晴,土质板结,一遇雨天,道路泥泞易滑,行走其上,如纤夫拉舟,弓背哈腰,亦步亦趋;有时更像醉汉行路,踉踉跄跄,东倒西歪。故有“上新田的路难走”一说。能使上新田远近闻名,绝不是仅仅“路难走”谐谑这么简单,还得从水口处说起。大凡在偏僻的山区,人类聚居,繁衍乐业,要讲究风水的。水口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上新田的水口两山环抱,新田河,严格地说应该是小溪,因为它的宽度不足一丈。溪水潺潺,顺着一定的坡度无声无息地流向下新田。按照地理先生们说道,这个水口锁的很紧,属风水宝地,居住在畈里的居民定会禾丰物阜、人丁兴盛,六畜兴旺。据老人们回忆,在水口溪傍的右侧有一块小平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当时的上新田不过百十户人家,黄、叶、甘氏族首们为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集资修建了一座初级小学,因坐落于水口处,故称为水口小学。学校坐北朝南、兜水而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校舍结构为前三后三夹两厢,中间有一天井,鹅卵石铺筑,远看如四合院,俗称“四水归堂”。材质为土砖小瓦木梁,楼上各房间有走廊可联通,又称为“走马通楼”。可以说,单从风格造型来讲,在当时应是一座挺有气派和特色的房子。然而真正使水口学校值得炫耀的不只这一些,历史应翻回到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2月、刘秀山率领皖西支队二大队来到五庙上新田开展武装斗争,于水口小学成立了潜太县委,学校成了游击运动的指挥中心。1947年11月,刘邓首长太湖刘畈高干会议决定成立皖西党委、军区、行署,下设一、二、三地委、行署、军区,皖西一地委、专署、军分区相继成立,水口小学立马成了党政军三大机构办公场所——中枢要地。高峰时,驻地人员多达1600余人。不难想象当时的人声鼎沸、刀光剑影、马嘶人喧的场景是多么的恢弘惊魄、鼓舞人心。啰嗦至此,就很有必要介绍几位在这块热土上横刀勒马、叱咤风云的革命先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刘秀山吧。刘秀山、湖北英山人,原名刘力行。曾任江苏省江浦县委书记、六合县县长,有着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1946年底,根据华中局的统一安排,随桂林栖等二十多名干部从苏北出发,翻山涉水,越过敌人的封锁线,于1947年2月到达潜山。在担任潜太县委书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先后组建了白岩寨、乌岩、天柱山游击小队,开辟了白马潭、马家岭游击区。在其带领下,发展的5个游击队人数达2000余人,游击活动范围扩展到五六个县,形成了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为适应斗争的残酷性和长久性之需,他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枪械所、被服厂、休养所(医院)、物资仓库等后勤保障设施,力保大别山上红旗永远飘扬。太湖刘畈高干会议上,被刘邓首长任命为皖西第一专署专员,在这段不平凡的时光里,他的党性、务实才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灵活地执行党中央的新区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建人民政权,闹土改,夯实基层党组织,培养提拔本地干部50余人,为支援大军渡江、建立新生政权做出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水口学校,他以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形象,吸引着富家青春少女马晓璋走上革命道路,并与之喜结连理。一对革命伉俪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比翼双飞、琴瑟和鸣,共奏华美乐章。这,已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建国后,刘秀山先后担任安庆行署专员、安徽省委办公厅主任、民政厅厅长,淮委会政治部主任等职。两度蒙冤下狱,1971年屈死狱中,年仅58岁,后被昭雪平反。著有《大别山上》一书,真实记录了其在大别山开展革命工作的烽火峥嵘岁月,其文采及意境可与《红岩》、《青春之歌》等传统红色经典齐名。说到刘秀山,不能不提到桂林栖。他是湖北黄梅人,他们是怀着共同的使命来到潜山的,从籍贯上讲,他们是湖北老乡,在革命队伍中,他们是战友,在职责分工上,桂林栖是刘秀山的上级--皖西工委书记、皖西人民自卫军政委、皖西区党委副书记。桂林栖经常到上新田水口部署指导工作、交流沟通思想、谋划斗争方略。正是在这里,桂林栖从携带的袖珍式收音机里得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不难想象,两位战友得知这个喜讯后的兴奋和欢畅:大别山艰难困苦的日子熬出头了,伟大的解放战争即将由战略相持阶段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蒋家王朝要覆灭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他们豪情万丈,倍增革命战斗信心和意志。建国后,桂林栖先后任安庆地委书记、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兼副省长、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书记处书记等职。人称“军中猛张飞”、1955年被授予中将的刘昌毅将军,也曾在上新田留下了革命足迹。那时,他任皖西人民自卫军司令。1947年夏天,他率自卫军打下了太湖县徐桥镇,缴获了一批老白布、棉花,拉回到皖西支队被服厂整整堆满了三个房间。被服厂坐落于距水口学校不足1公里的王家大屋,属下新田。有工人50余名左右,缝纫机40余台,还有染缸、手摇纺纱机、织布机若干,生产军服、军被、纱布等军用物资,平均一天生产制作军衣(被)100多件套。据当地老人回忆:为确保被服厂正常生产,刘司令的警卫排在王家大屋驻扎了将近三个多月,调皮的孩子们经常拽着十多匹黑马尾巴戏耍。因刘司令参加革命早,身经百战,数处负伤,腮部曾被子弹贯穿,嘴部显得有些歪斜,这里至今仍流传着“刘缺嘴”司令打仗故事。被服厂旧址现保存较好,已成为开展传统教育的实物教材。细心地读者肯定要问:皖西一地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又是谁呢?当时的地委书记是卢仁灿,兼任一分区政委,此君1955年被授予少将,建国后曾担任北海舰队政委、解放军海军副政委等职。分区司令员孔令甫,曾任江西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副司令员伍国仲,曾任云南思茅军分区司令员等职,他们都先后被授予少将衔。上新田,一个僻远的小山村,弹丸之地,在解放战争中,这里能成为地级单位党政军首脑机关驻地,有2位知名的革命先辈、4位共和国将军在此留下珍贵的革命足迹,谱写了他们人生中一段极为平凡但不可或缺的一页,怎不令今天的新田人自豪和骄傲呢?上新田,也正因为有了他们在此上演一曲曲惊心动魄剧目,才真正闻名遐迩。曾有哲人说过,崇拜英雄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淳朴的上新田人以开国奠业的英雄们为荣,由衷的仰慕、怀念他们,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高调示之于人,无不酣畅地展现出中华民族尚勇向上、崇侠感恩的家国情怀。斗转星移,沧桑巨变。1949年初春,皖西一地委改为皖山地委。夏,皖山行署与桐城行署合并为安庆行署,皖山分区与桐城分区合并为安庆军分区。水口学校也完成了其应有的光荣使命。然而,不过几年,这座载着红色传奇色彩的“四合院”也随之轰然坍塌了,不禁令人感慨万千!现在只能从周遭挺立的红枫、苍松、翠柏中依稀寻觅出当年的岁月烽火。今天,上新田水口--专员公署遗址处,一座由大理石筑成的六角“皖西纪念亭”屹立于此,这是桂林栖之子桂建平、刘秀山之女刘晓林——红二代捐资兴建的。他们为父辈们曾经浴血奋战之地立亭勒碑予以纪念,也是为老区人民馈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若问已过上幸福生活的上新田人眼下最大的希望是什么,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重建水口小学,恢复专署旧貌,保留红色印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平凡的上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