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名亭
亭,风格各异,秀丽多姿,点缀水光山色,既构成天然图景,也供人休憩、纳凉、观赏。天柱山历朝均建有名亭,如纪念三国二乔的秀英亭、缅怀宋代王安石的舒王亭等,或毁于兵火,或倒塌,现多无存。今存20余亭,虽大半为当代新修,但依然被潜山人视为珍宝,也是饮誉四方的人文景观。http://www.qsxw.gov.cn/uploadfile/20170925/1506330124116039.jpg 涪翁亭,立于石牛古洞纵深处左河岸,为纪念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所建。茂竹修林间,黄色琉璃瓦、朱色亭柱、绿色画格,还有高高翘起的亭角,“涪翁亭”镶金大字熠熠生辉。人坐亭中,近可看涧壁古人题刻,远可观群峰连绵不断,耳畔回响着三祖寺觉寂塔的阵阵风铃。据记载,元丰三年(1079),黄庭坚赴江西任职途中,顺道看望在舒州任职的舅父李常,结识画家李公麟。黄庭坚盘桓石牛古洞,常坐在石牛上读书,李公麟作青牛读书图。今“观余书青牛篇”石刻,系黄庭坚真迹,笔力苍劲洒脱。黄庭坚视潜山为第二故乡,自称山谷道人,写有92句460字的《题潜山》诗作,序;“:余家潜山,实为名山福地。”
涪翁亭原建在三祖山西侧山谷间,石牛溪东侧崖畔,与石牛相对,已久圯。今见之涪翁亭,系后人仿建。
三高亭,位于三祖寺内,为纪念南朝隐士何求、何点、何胤的高风亮节所建。http://www.qsxw.gov.cn/uploadfile/20170925/1506330163134801.jpg 史载:何氏兄弟世居潜山,梁武帝时,高僧宝志卓锡于此,三兄弟遂献宅为山谷寺。何氏当晋、宋、齐、梁之世,显赫一时,“公侯将相,布列于朝,印累累而授若若,殆不可以更仆数。”三兄弟“皆以世胄而抱经济之才,为朝廷所侧席以求者也。”
但有感于世变,兄弟皆隐。“不求功名,不入城府,不贪富贵。”终其身而不仕。“隐居在天柱山中读书,专事讲学写作,著书甚丰。”
三高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后经乾隆、嘉庆间两次重建,保存至今。亭为全石结构,四柱,南北跨2.25米,东西距2.4米,高3.5米。亭顶用7块平石板铺就,脊两端有石雕鳌鱼翘角。中为一石质盘足人像。下方有重修、三修亭记,二碑分列南北两侧。西侧两根石柱上,镌有民国七年(1918)何氏后裔何雯长联:“长揖傲夷齐,看山外白云,招隐共诗崖酒岛;所居在廉让,访洞中丹灶,编书续高士神仙”。
亭南两柱间立一碑,面南刻“三高亭”3个约60厘米见方楷书大字。
惜字亭,建于明嘉靖年间,在天柱峰南帝座石旁。为全石结构,高2.35米,宽1.32米,顶端由4块石板构成屋面,石凿挑檐,中空成室,人不能进。南面有一圆拱门,门额镂有“惜字亭”“南无阿弥陀佛”等。
亭为何以“惜字”为名?乃珍惜文字之意。古代遗老曾经手持蔑筐,上书“敬惜字纸”4字,走乡串户收集字纸送往惜字亭内火化。其意在教化子孙后代,勤学苦读,敬畏文字。
大岗亭和大关亭,均在水吼镇境内。
大岗亭因地而名,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石亭为长方形,高4米,宽3.6米,长5.1米,抬梁式卯榫结构,两排3根石柱撑托梁架和顶部。石柱用石栏杆代替美人靠连接,亭面由条块石板横铺代瓦叠压,顶上有素面石脊,顶部坡面平整光滑,无人工打磨痕迹。石亭布局严谨,浑然一体,经百余年仍完好如初,堪称深山一绝。大关亭由关口、凉亭、山门组成。
关口处,繁体“大关”两字,古朴遒劲,下方碑刻小字分六行直书,刻当年修建之人事。传说此亭系清湖北巡抚命当地民团所建,意在抵御陈玉成太平军。关口上凉亭踞于当年往来通路,两房间大小,16根石柱,撑着粗硕木梁。檐口飞角,四面临空,雅且有古意。
浩然亭,坐落在“寨中学校园内。高5米,除亭顶瓦和石基脚,皆为木质结构,16根木柱,分内外两层,八方排列。外层木柱高225厘米,内柱高250厘米,内外柱间距85厘米。亭观为阁楼式,上下两层,八角挑檐,宝顶凌空,气势轩昂。70多年前,原G·M·D桂系第48军176师近千名抗日将士与日寇在天柱山周边!血奋战,不幸殉国。时任安庆督察专员提议,皖鄂两省12县知名人士响应,选此址修建陵墓和塔、祠、亭等,并创办学校培养烈士遗孤和青年。如今,在清风亭前自然生长着一桑一梓两棵神奇的树。桑梓,故乡的代名词。古人说,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烈士们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http://www.qsxw.gov.cn/uploadfile/20170925/1506330268140300.jpg
来源:潜山新闻网
三祖寺可是风水宝地啊,我建议把电线杆子去掉,搞地埋,太有碍观瞻了
页:
[1]